如何看待产品和营销的关系?
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哲学问题一直争论到现在,似乎也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矛盾的是,这种蛋与鸡的争论也发生在产品与营销的关系上。我们经常看到产品是1,营销是0的论调。没有产品,营销就没有意义;回归产品初心,营销只是锦上添花,等等。这些论调无非是说产品最重要,营销可以忽略。总之,产品是营销之父,产品先于营销。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这种思维的典型体现。谁是产品和营销之父的问题,本质上是传统营销思维和新媒体营销思维的区别,即企业导向和用户导向的区别。所谓企业导向就是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产品问题,用户导向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产品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导向的思维方式是站在企业的立场上看市场问题,也就是由内而外的看市场竞争,看到的是我们无与伦比的优势,我们比谁都强,从而忽略了自己的问题,也就是根本看不到用户的变化。我们可以举一个服装品牌的产品开发和市场运作的例子:通过上面传统服装品牌的产品开发和市场运作的例子,基本可以看出国内服装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1,传统服装品牌几乎都是按照上面的图表套路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运作;2.在这种模式下,国内传统服装品牌和电商品牌的款式普遍比国外落后至少一年。二三线品牌因为没有资金在国外观察,在国内只能复制一线品牌。所以二三线品牌的款式比国外落后两年;3.海淘为什么火?原因是消费者可以跟上最新的外国时尚。4.现在很多网络名人直接抄袭国外知名品牌的当季款式,但是研发、生产、投放市场都需要时间,仍然比国外市场慢三个月左右。这是网络名人的服装能够崛起,缩短与国外时尚的时间差的重要原因。5.因为互联网已经让消费者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同步接收国际时尚,国内消费者掌握了世界上最前沿的时尚信息,审美水平、时尚观念、时尚信息、消费文化都大大超越了国内服装品牌的设计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产品牌还是用去年国际品牌的款式来忽悠消费者。这不是找死吗?6.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内传统服装品牌纷纷关店倒闭,而且这种情况还会进一步加剧。消费者需要的是紧跟最新最前沿的时尚风格。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在读李善友教授的《逻辑思维的分享》。他不连续的思想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迅速衰落,或者说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市场变化。传统企业的老板们在传统渠道上无疑是成功的。通过渠道压货,向终端强力推销,这些传统渠道的营销套路,可以保证传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互联网的冲击和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从传统渠道到以互联网为背景的电子商务市场,是一种不连续的市场变化。传统企业还是走传统渠道,显然没有办法在新媒体时代取得成功。从传统市场到电子商务市场,这种市场变化的不连续性也决定了传统企业要想在新媒体时代取得成功,就必须抛弃传统的营销思维,从面向企业转向面向用户的新媒体营销。当然,这种不连续性是很难跨越的。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衰落是个例,很多传统品牌在电子商务的运营中也是如此。传统企业死抱着企业本位的日历不放,本质就是不能做不连续的飞跃。当传统渠道的S曲线已经到了一个定点,在新媒体时代无法建立新的S曲线,衰落是必然的。争论谁是产品和营销之父的本质是我们能否跨越不连续的藩篱。以用户为导向的营销策划所谓以用户为导向,就是一定要把营销放在第一位,用营销思维解决产品,从用户的角度全面审视产品研发、生产、后续市场投放、门店布局、用户运营。总之,如果说传统营销思维视产品为营销之父,那么在新媒体时代,营销必须是产品之父,在营销策略下指导产品研发和市场运营。先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争论留给哲学家,关于产品和营销的争论可以休息了。只有有正确的营销思维,才能有正确的产品和正确的市场运作。从传统营销到新媒体营销的不连续变化,说明在新媒体时代,产品和品牌运营的底层逻辑已经被彻底改变。传统品牌、电商、微信业务等。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获得产品在渠道的流通权。在实体渠道上,品牌需要与连锁超市、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合作,或者在渠道上依靠加盟商。在电子商务中,我们需要依靠电子商务平台的超级渠道。随着实体渠道的逐渐衰落,电商平台的逐渐放缓,微信业务应运而生,以解决品牌的渠道问题,无限扩大微信业务分销商。其实在新媒体时代,品牌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渠道问题,而是用户认知和关注的稀缺性。你不了解用户,用户就不会关心你。在碎片化的背景下,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用户的注意力。如果你不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更多地了解它,就不会有好的生意。所以在新媒体时代用传统思维操作市场,只能是持续的生产库存。在电商平台上开店,只能是信息世界里的“孤立店”。不管你招多少微信业务分销商,都不如让他们含泪消化库存。新媒体时代,传统品牌和传统电商都经历了市场的不连续变化,这是很多品牌无力解决自身问题的本质。从产品与营销关系的源头来看,我们走错了方向,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精彩回顾-别人都在新媒体赚了大钱,你还在啃老新媒体英雄传奇-张这个IP是怎么炼成的?如何让品牌保持新鲜感:警惕品牌老死不相往来,加入“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