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的起源是什么?
天气气候、风霜雨雪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至关重要。穿衣、走路甚至生活都是不可避免的。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与天空和大地作斗争,逐渐掌握了一些气象学知识,并根据物体和天空现象预测天气。
远在30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用甲骨文来记录风、雨、旱、涝等天气情况。这是公元前1217年商代甲骨文气象记录,上面的文字是:癸亥补,丁(真)十日。三月。丑陋,傍晚(夜晚),下雨。丁卯、明、于。戊(辰),小采日,雨,风。己(第四)、明、齐(纪)。任申,风来自北方。
对于天气现象的原因,古代中国人解释了一些现象。《庄子》一书中说:“一大块气息叫风。”这表明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南宋朱对雨的成因解释说:“蒸即雨,如甑米,蒸而汗出。”他还说卢没有着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自曝者,夜来路边湿。”
中国古代史书和地方志中都有详细的气象记载。自汉代以来,特别是在每个朝代的首都地区,都有干旱、大寒、霜雪和冰雹等特殊天气的记录。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气象仪器观察天气状况,并且是第一个发明风速计和雨量计的国家。东汉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它竖立着一根5英尺(约16.7米)高的杆子,上面有一只可旋转的铜鸟。根据铜鸟随风旋转的方向,可以看出风向是什么。这与外国书籍中记载的12世纪的候鸡相似,它比青铜鸟晚1000年。
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风旗,旗上绑着一个小铃铛,挂在高高的杆子上。看旗子吹的方向,你就知道它吹的是什么风。这类似于现代风口袋。
中国首次使用雨量计。65438年至0247年间的宋代《舒舒旧章》中有一段叙述。雨量计尺寸统一,圆柱直径为14 cm,并有一个铜雨量计。
然而,长期以来,除了使用少数气象仪器外,我们主要依靠物体和天象来预测天气。
公元17世纪,科学家们发明了气压计和温度计,后来又相继发明了温度计和风速计,从而可以定量地确定某个地方的天气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