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历法是农历还是阳历?

农历就是阴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也有阴历、农历、夏历、中历、农历等名称。但是,农历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月长,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长。通过设置24个节气和闰月,平均日历年可以适应回归年。

据中华始祖轩辕帝登基为元年,今年为狗年(公历2018 . 02 . 16 ~ 2019 . 02 . 04),我国传统历法比西历早2697年,年号为+2008.02.04。

古籍和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农历的记载,大量史书记载农历始于黄帝时代。一般认为阴历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起源于商朝。1912年,中国开始采用西历和中国传统历法,并随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历法年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得到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支持,进一步提升了我国传统历法的地位。民国时期,同盟会创办的《人民日报》采用农历黄帝纪年。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也采用了历法年表,各省政府纷纷效仿。孙文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后。

规定中华民国改阳历,以民国元年1911年11月13日为元旦。农历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影响深远。2015年,全国人大提出了一个提案,再次引起社会对提高中国传统历法地位的热议。

中国各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都是按农历计算的。时至今日,汉字文化圈的大部分国家和民族仍然沿用农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七夕等。

扩展数据:

节气和农历正月的时间计算以东经120度和中国标准时间为准。

常用术语

黄道十二宫:是黄道坐标系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坐标值。* * *分为360度。在这个系统中,天球被黄道面分为两个半球,太阳运行到黄道0度为春分,运行到黄道90度为夏至至日,运行到180度为秋分,运行到270度为冬至至日。

朔日: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那一天称为朔日。

平朔:以月亮平均长度计算,不考虑日月不平等;缺点:含有真正“新月”的日子,有时可能出现在前一个月的最后一天(“暗日”,即农历的29日或30日),有时会出现在第二天。

决定新月:计算时考虑到日月的不平等,以真正“新月”的那一天作为每个月的月初。

齐水平:计算中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的不均匀运动,将一周年时间(回归年)分为24个节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平均天数为15.22天。

定气:考虑到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不均匀,定气的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不同,短的只有14天,长的是16天。

冬季至日日:移交冬季至日的这一天被称为冬季至日日。冬季至日必须在第二个月:将冬季至日的当天或冬季至日的前一天设为第二个月第一天的“起点”(注意:起点与算命不同)。

简媜: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农历的建立是“夏征”:建立夏历的第一个月(第二个月是11月);

尹正:阴历正月丑(二月十二月),鲁历同阴历;

周政:周历(周朝历)建在正月(二月为正月);

秦征:秦代的颛顼历是在正月建立的,亥的十月就是一年的正月。

节气:一年分为十二季,十二中气,二十四节气* * *。清朝立宪历(公元1645年)以前用平气标注,清朝立宪历(公元1645年)以后用定气标注。

注意注释和计算的区别。月球定空的算法产生于隋唐时期,但受到当时保守势力的阻挠,没有完成从平空注记到定空注记的转变。比如和尚一行修订大衍历时,主张定气注解,朝廷并没有采纳他的理论。最终,定空算法仅用于计算明末以前的日食、五星排列和日食预报。

到了明末,经过激烈的争论,终于确立了“定大气,注历法”的原则。

历法:可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

公历(阳历):一年分为12个月,与月亮的运动无关。根据阳历的日期,可以知道四季由寒转夏,合理指导农业。公历(学名格雷戈里历)是阳历的一种。

农历(阴历):中国农历不属于这一类,但生活中人们习惯称之为阴历。以月亮的亏期(即新月,等于29.530588天)为一个月,12个月的乘积为一年。完全忽略了太阳的年视运动规律,所以农历的日期并不能表现四季的冷暖。这种历法没有什么实用价值,除了伊斯兰教,它已经被废弃了。

阴阳历:中国农历属于这一类。它以月相即月亮的变化周期为月长,以太阳的回归年为年长。通过设置闰月,平均日历年适应了回归年。根据农历的日期,我们不仅可以知道潮汐的涨落,还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

历书:记录日历和其他相关信息的出版物,如黄历和万年历。电子历书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的载体。

参考资料:

月规计算-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