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看年鉴吗?

似乎自从微信微博和各种网络媒体普及以来,所谓的“节日”、“520”和“双11”在社交媒体上依次推广。我迫不及待地提前三四天提醒你,你必须在两天内准备好,“请付款”。排除这些以赚钱为噱头的商家,似乎有些人认为数字一定有什么含义,好像520应该是“我爱你”,这与选择数字时总是避开“4”是一样的。仍有一些人总是使用这种噱头来做他们平时没有勇气做的事情,例如在2月24日情人节那天表白或在2月24日平安夜分手。因此,在许多故事中,即使没有人在2月14日坦白,他们也必须自己买一盒巧克力,或者在平安夜,苹果在他们手中。我上大学时,16年2月24日,学校门口都是卖苹果的摊位,苹果必须用漂亮的盒子或玻璃纸包好。虽然没有人知道私下为人们举行婚礼的牧师的名字或在平安夜耶路撒冷发生了什么,但即使是与双11和520相关的所谓“节日”也没有这样的故事背景。

上面提到了这么多节日背后的商业动机,但这些日子的意义更多的是让普通人找到一个社交或聚会的理由。就今天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它具有与情人节相似的效果。但是选择这样的日子表白真的能有更好的效果吗?换句话说,所谓的仪式感对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个人认为仪式感主要起到安慰剂的作用。这种安慰剂可能是勇气(类似于喝酒)或自我安慰(类似于止痛药)。但我还是觉得,如果今天什么都不做,肯定会比昨天或明天的成功率更高。时间不是决定性因素。总有一种说法是“时间会治愈一切”(参考《白学》中的时间魔法),但这可能颠倒了因果关系,即实现某个目标需要时间,但只要时间堆积起来就不一定能实现任何事情。

得到某人的爱也是如此。我绝不会选择这一天“告白”。一方面,我觉得这一天被拒绝比平时被拒绝更难受。另一方面,我等不及了。不知道是好奇还是什么。我总是想快点知道答案。但我所谓的“自白”往往以模棱两可的答案告终。说句题外话,最近之所以看动画片,尤其是那种爱情片,是因为二维爱情和三维爱情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就像人们不能像琼瑶小说中那样生活一样。但这些模棱两可的答案最后都变成了明确的答案。虽然每个故事中的情节不同,但它们都以一个结局告终。仔细回想起来,好像一直没敢当面说出来,怕当面说这种话会让对方尴尬。我曾经准备了一封情书(可能不是情书,因为我写了两句话),并试图在放学后放在姐姐手里,但放学后我仍然不敢对姐姐说一句话。大多数情况下,我通过短信或QQ留言,虽然很草率,但不会让双方感到尴尬。如果对方比较注重仪式感,这种表白方式肯定不会让对方觉得我是认真的。

因为是男的,我无法理解女追男是什么感觉,但就像上面说的,肯定和《洱源》里那种女追男不一样。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男性可能天生就是感情中的主动者。然而,人们总是会受到周围环境中一些声音的影响,比如“谁先主动谁就输了”,尤其是在被拒绝后,这将越来越证实这种“毒鸡汤”。所以我其实不是一个特别主动的人,因为我害怕被拒绝,会有一种我之前日记里提到的负罪感。总觉得先表白会输。但往往事与愿违,相处比较好的女生往往只是把我当好朋友。虽然我已经动了心,但是对方一点准备都没有。所以自然你会得到四个字“别逼我”或者“让我想想”。这个回答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保护。我不想让我的关系陷入困境,也不想接受我的好意。也可能是我在相处过程中偷偷溜走了,对方根本没想到。但我不认为这样的回答一定不好。如果从契约的角度来解读,我的所谓告白更像是一个“要约邀请”而不是“要约”,即“先谈一谈吧”,而我妹妹最终确定的回答更像是一个真正的“要约”。虽然我肯定会给出一个肯定的“承诺”,看起来是我主动告白,其实最后主动的其实是我妹妹自己,但这还是我最近一直在想的事情。我总是以这种风格行事。虽然我总是说我说话直,但我经常不由自主地变得被动,或者我习惯了这种“以退为进”的行为。幸运的是,我每次都能得到我想要的答案,但这永远不能理解为技术上的成功,因为这毕竟是两个人的事情。如果对方真的对我没有任何想法,无论我做什么,我都做不到。

说了这么多关于自己的事情,我们来谈谈《白雪》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自白,同时也是昨天写的。冬马战歌收官!

我是来阻止你的...抓住你!不...再次与雪菜相遇。惜春...请背叛雪菜。那就选我吧!请...永远和我在一起!!!

巧合的是,这个桥段发生在2月14日。马东最终直面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说出了他想对惜春说的话,但这是在惜春决定放弃一切之后。可见,在爱情中,并不是这样。谁先主动谁就一定会输,因为爱情里没有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