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抓周的寓意是什么?
把握一周:
抓周,中国的传统习俗,现在是东亚国家的习俗,在孩子一岁时预测婴儿的未来。新生儿一岁时,各种物品放在孩子面前,任其抓取。传统上,常用的物品有笔、墨、纸、砚台、算盘、硬币、书籍等。抓星期也叫试孩子,试星期,按生日。它是一岁礼中非常重要的仪式,最早见于南北朝的古俗,流传于民间。婴儿出生一岁时称为“周”,现在称为一岁。这一天,全家人不仅要庆祝,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赶周。在经典的《红楼梦》中,贾宝玉也写到了“执周”之礼。贾宝玉一岁生日抓到一个胭脂钗。
把握一周的注意事项:
1.抢周的时间是午饭前,一个小时左右为宜,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选择物品。
2.选择颜色相同、大小相近的物品,方便孩子掌握。最好是孩子第一次接触或者熟悉程度相近的物品。注意不要选择玻璃制品等易碎物品。
3.无论在哪里抢周,都建议将物品摆放成扇形。根据物品的重要程度,从中间向两边摆放,家长可以把最希望孩子得到的物品放在中间位置。
4.孩子一周内抱的时间最长的物品可以作为孩子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看出宝宝的喜好。孩子在抓东西的时候家长要仔细看,但不要让亲戚朋友干扰孩子。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最好记录下时间。一般孩子抓两次就可以了。
历史现状:
文献中关于抓周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许多著述,在论述抓周习俗的历史时,都说这种习俗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在江南一带流行,到隋唐时期逐渐蔓延到全国各地。到了唐宋时期,这种习俗从江南开始遍及神州大地,并逐渐盛行于全国,被称为“审”或“周”。宋代孟元老《东京梦中国》中记载,民间生育后,“将放在地上的东西,如大果木、粮食、公函、笔砚、秤等,列为给孩子的大礼,用于缝合、缝纫。那些先看他们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征兆,称之为‘考验’。”到了元明时期,这种习俗更加盛行,被称为“庆期”。到了清代才称之为“抓周”、“试周”。在《儿女英雄传》第十九章中,详细记录了一个关于抓周的趣事:“今年是你的第一个生日,我要去给你父母道喜。那日,你父母在炕上放了许多针线尺子、粉钗环、笔墨书、算盘、金银钱等物,又在庙里买了许多小把戏,邀我进去看你一同捉周二。”清末民初,北京仍流行这种儿童“抓周二”仪式。虽然孩子们不会搭起帐篷举行宴会或邀请客人,但所有的近亲都不约而同地祝贺并聚在一起。一般来说,我们不送大礼物(如结婚礼物和金银首饰)而只是给孩子们买些蛋糕、食物或玩具。此外,在习惯上,凡是长辈初遇小孩,都用一根白线,系上硬币,套在脖子上,称为“挂线”(此礼平时也适用)。现在很多地方,孩子到了一岁,还有“抓周”的习俗,但是没有迷信的内容,纯粹是帮助孩子一岁快乐的趣味游戏。而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古代民间文化的一份“遗产”。
个体民族习俗:韩国人
在育儿习俗中,有“生神”、庆“三七节”、“百日”、“抓周”等一些礼仪,其中以“抓周”最为隆重。宝宝的第一个生日,意味着他已经在人生的道路上平安度过了第一个春夏秋冬。因此,应该举行宴会来庆祝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以及成年人对孩子们的良好期望。庆祝一岁生日主要有向“三神”(又称“生辰神”)献诚意、给婴儿穿上新寿衣、抓周、分享生日蛋糕等习俗。在孩子一周岁生日的前一天,首先要对“三神”真诚。在一张小桌子上放一碗米饭、海带汤和“清水”,称为“三神桌”。桌上还有一碗蒸好的年糕,孩子的母亲或祖母会一边虔诚地磕头,一边向三神桌祈祷。在第一个生日,孩子们应该穿上华丽的新生日衣服。男生的衣服一般是粉色的裤子,五颜六色的袖子外套,蓝色的披肩,带乡村花的袜子。女孩的穿着是一件色彩鲜艳的袖大衣,一条红色长裙和乡村布袜。无论男女,都要佩戴象征长寿的“荷包”,背后有牡丹、菊花和写有“长寿”、“幸福”字样的“荷包”。在“包”的兜绳上,要系上银妆刀、银斧、银栅栏等各种配件。
抓周是庆祝一周岁生日的主要礼仪。先将刀、剪、弓、笔、书、线、钱、算盘等物和几种糕点、水果放在一张炕桌上,称为摆台。餐桌上摆放的糕点主要有白雪糕(蒸年糕)、红高粱糕、糕点、米粉、饺子等。白色冰淇淋代表白色的心,红高粱糕代表驱邪,做蛋糕象征坚持不懈,饺子(无馅)象征经济和慷慨,彩虹象征光明的未来。摆好桌子后,在桌子前面放一尺长的棉花面或毯子,然后孩子的父亲或祖母会把孩子抱在上面,让他随便抓桌子上的什么,围着桌子扫几遍,以他先抓到什么来判断他未来的利益。如果你抢的第一件东西是刀和弓,预示着你以后可以有武功;如果是书和笔,预示着以后会有文采;如果是蛋糕什么的,预示着未来不好。“抓周”结束后,把蛋糕送给亲朋好友。任何得到蛋糕的人都会回赠一些礼物作为感谢。韩国人给孩子过一岁生日,内容只有一个:“抓周”。当孩子抢到桌子上的东西时,一旁的亲戚们用各自不同的话语表扬了孩子,并展示了桌子上的一些硬币以表示祝贺。
回族:
抓周仪式也叫岁礼,回族俗称岁礼。这是回族中常见的礼仪,尤其是对于头胎的回族,或者没有生育能力的人来领别人的孩子。回族儿童的抓龄仪式比较简单。孩子一岁时,父母、爷爷、奶奶等。孩子们都很高兴,他们在前一天晚上或早上忙着准备新年蛋糕。回族对年糕十分讲究,选用上等面粉、红枣、香豆粉、香油等原料。年糕必须是圆形的,厚约三四寸,直径约一尺,放在蒸笼里蒸。注重善良和慷慨。图案要新颖美观,一般由六至八个三角形组成。每个三角上的图案必须是牡丹、梅花、荷花等用面粉做成的花,禁止用猫、狗、兔、羊等动物。在每朵花的中心放一个大红枣。蛋糕又白又软,吃起来又甜又香。切蛋糕的人应该选择长辈或者老年人。有条件的回民还会宰杀鸡羊,做凉粉,炖五香莱。因为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所以做年糕的习俗也不完全一样。在一些地方,回民在赶年的那天只需要吃年糕、面条等主食。赶年夜饭的那一天,会邀请亲戚、朋友、邻居到家里吃年夜饭。客人通常会带玩具和其他小礼物给他们的孩子来庆祝。举行抢新年仪式时,主人要摆一张红桌子。在桌子上,他喜欢放钢笔、刷子、笔记本和小飞机、船、刀、剑等纸做的玩具。然后,母亲或父亲会把孩子抱到桌子上,让孩子随意抓。客人和全家人一起围着孩子看,希望孩子能抓到一个理想的东西。按照回族习俗,如果一个孩子抓到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就意味着他将来会是一个会写字画画的才子。如果你拿起剑,就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个玩剑舞剑的勇士。如果你抓起一支笔,一把剑,你就认为这个孩子会成为文武双全的将军。想抓小玩具,就认为是吃喝玩乐,爱安逸,成不了才的“榆木疙瘩”。如果一个孩子什么都没抓到,他(她)就被说是白痴,平庸之辈等等。当孩子接住笔、笔记本等东西时,父母开心轻松,高高举着孩子庆祝欢笑,围观群众拍手叫好!抓年仪式结束后,主人会端出年糕和滚烫的卤菜,和客人们一起用餐,祝贺孩子们年年平安健康成长。有条件的回族家庭,每年孩子生日都会蒸一个年糕,在自己家庭内部庆祝和纪念,不邀请客人。这个习俗一直持续到女孩满9岁,男孩满12岁。
八君:
东非的巴军民族流行一种类似中国“抓周”的命名方式,即事先选好的许多名字写在树叶上,让7天大的宝宝自己去抓,抓到哪个名字就用哪个名字;由于中非东非大裂谷的民族地处非洲的十字路口,自古以来战乱频仍,给孩子取名往往充满悲伤。比如鲁吉巴拉人经常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懒惰、讨厌、小气、没有韩牛,这往往是父母的缺点或者家庭困境,带有自嘲的意味;Banyolo人经常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穷人”和“无家可归者”,这是部落纷争、疾病和瘟疫的生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