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的历史渊源、发展和现状
西汉(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纸。在此之前,不可能有剪纸艺术。但当时人们用很薄的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方式制作工艺品,但早在纸出现之前就已经流行了,即通过雕、刻、挑、刻、剪的方式,在金箔、皮革、丝绸甚至树叶上切割出图案。
《史记·建通堤丰》记载,西周初年,将扁担叶削成“簋”送给弟弟,封为唐侯。战国时期使用的是皮雕,(湖北江陵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和银箔雕(河南辉县谷玮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是和剪纸一起拆除的,它们的出现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南北朝时,《木兰词》中有“镜上画黄”的诗句。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见于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公元386-581年)团化五幅剪纸。这些剪纸被反复折叠,图像之间没有相互覆盖。
第二,剪纸的发展
剪纸在唐代一直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彭亚行》诗中有“温汤足我足,纸足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习俗已在当时民间流传。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可见当时剪纸的手工艺术水平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了一种天地之间的理想境界。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制品种类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例如,它可以作为民间礼品的“烟花”,贴在窗户上的“窗花”,或作为灯笼和茶杯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用剪纸作为陶瓷的图案,通过施釉和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艺术成熟并达到顶峰。民间剪纸手工艺艺术的应用范围更广,比如民间灯笼上的花饰、扇子上的装饰图案、刺绣图案,都是用剪纸作为装饰进行再加工。中国更多的人经常把剪纸作为装饰品来装饰家居,美化家居环境。比如门垛、窗花、橱柜花、婚礼花、天花板花,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
三,剪纸的现状
20世纪40年代,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剪纸开始出现。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此后,延安陆毅艺术家陈书良、张定、李群、顾源、夏风等人开始学习当地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剪纸,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民间剪纸,创作了大量反映边区人民生产、生活和战斗的新剪纸。
作品采用传统的民间风格,描写了抗日战争和边区建设的新内容。它促进了大众剪纸的产生和发展,革新了传统的民间剪纸。1944期间,西北民间新剪纸作品首次在陕甘宁边区展出,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剪纸艺术发展的序幕。可以说,延安剪纸开创了中国剪纸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物的新剪纸,开辟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丰富了我国民间装饰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在新剪纸的创作中,儿童、体育、杂技、歌舞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题材。
扩展数据
民间剪纸善于将各种物象结合起来,产生理想而美丽的效果。无论使用一种还是多种意象组合,都是以“意象蕴涵”和“意义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按照客观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他们还善于运用隐喻的手段,结合常规的意象,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吉祥物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隐喻成为意象组合的终极目标之一。
民间剪纸中有许多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这些作品有一个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夸大了主体,比如大鱼、大辣椒、大蚕、大五谷等。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一个美丽的形象;安慰自己的灵魂,宣传自己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肯定自己的力量,激励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
民间剪纸以各种形式表达对生命的渴望,保护生命,赞美生命,展示生命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成为人们真诚的信仰。“鹰踏兔”是民间洞房最喜爱的花卉之一,也是一种传统图案,在民间广为流传。鹰的意思是“阳”,就像鸡、鸟和乌鸦一样。在民间神化中,太阳被称为“三条腿的鸟”,人民称太阳为“乌鸦”。兔子的意思是“阴”。人们称月亮为兔子。民间剪纸中常见的坐花、喜花,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崇拜和追求。以“扣碗”、“抓髻娃娃”、“鱼厝莲花”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比比皆是。
百度百科-中国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