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石传奇

相传乾隆皇帝有一次梦见自己被玉帝召见,玉帝给了他一块黄石和三个汉字“福寿天”。乾隆皇帝一觉醒来高兴极了,以为是“吉兆”,却对梦中的情形大惑不解。第二天,他召集大臣们给他做了一个“梦”。福建省的一位大臣听后,赶紧跪下告诉他,出生在福州寿山的田黄石一定是玉帝赐的,因为与玉帝赐的“福寿天”两个字不谋而合。乾隆皇帝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这真是上天的恩赐。从那以后,他在仪式中在祭祀桌的中间供奉田黄石。

这个传说同样美丽。

与这两个传说相比,另一个传说就相形见绌了。相传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水深火热。安徽凤阳的穷小子朱元璋为了躲避饥荒,逃到了福州寿山。他饥寒交迫,却遇上了一场大雨,他躲在一个挖掘寿山石的山洞里。连续下了好几天雨,他在山洞里睡了好几天。幸好他没有饿死,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明太祖。雨停了,天也放晴了,朱元璋侧身爬了起来。这时,奇迹发生了。他的疥疮没有治愈。原来他睡在田黄石的石粉上,田黄石治好了他。后来做了明朝的始皇帝,派宦官去开采田黄石。

传说最怕“有据可查”,女神补天灵石洒寿山,古已有之,源远流长;乾隆皇帝在“做梦”,谁也进不了他的梦;只有朱元璋的传说经不起推敲:第一,如果朱元璋是为了躲避饥荒,他绝不能越过江浙这个鱼米之乡,到穷乡僻壤的寿山村去乞讨;所以更不可能避免一场军事灾难,因为当时他已经离开太庙,跑到反元起义军首领郭子兴手里,做了“秦冰百夫长”——禁卫班长。其次,田黄石产于水田,而产于窑洞的不叫“田黄”,而且至今也没听说石农挖田黄要放在窑洞里一段时间。第三,接下来的一代是非常黑暗的时代,出现了“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间谍组织。杀害首相就像杀害平民一样。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官员们全都沉默了。如果朱元璋视田黄为珍宝,绝对没人敢说“不”。偏偏明朝有个叫谢载航的政治使节,连“田黄”都不提,却把寿山五华坑产的“艾草青石”评为第一寿山石。

其实田黄石发现的“历史”很短。明朝中前期不为人们所知。偶然发现的。据清代石洪宝《福建杂记》记载,起因竟然是一个进城卖粮的老农。因为担子一头轻,一头重,他顺手拿了一块从地里挖出来的黄石头,放在轻的那一头。路过在家的著名作家曹学佺家门口时,曹学佺发现了它,买下了它,并开始“追赶它”。但这么说,似乎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清朝康熙年间,人们对寿山石的喜爱空前高涨,出现了“名士学士,捧玉,穷日而达终,重理论、重鉴别”的局面,甚至达到了“荡气回肠,改爱好”的局面。康熙年间,闽侯(今福州)人高照撰写了《观石记》,生动地记述了他在十余位友人家中所见的140多块寿山石,并将其分为“神品”、“一品”、“妙品”。但是,长得像田黄的,恐怕也就那么几个字,甜得无瑕的,黄得像蒸栗子的,几百年前的琥珀的,血浸得甜的,色感的,黄得像秋葵的。

后来杭州萧山人毛启龄写了一篇在后面看石头的记录。他虽然第一次提出了“坑为第一”的观点,但在具体文章中仍然像高照那样重色不重质。书中列举的十三种“上品”分别是艾草绿、羊脂、鸽眼沙、蓝天、瓜瓤红、虾背绿、肉脂。从文中介绍的情况来看,恐怕只有“炼蜜大枣”长得像田黄!仅在《中品》十二件中,提到蜜蜡、黄秋葵蜜蜡(一种枇杷黄)、甜黄蜜蜡三件,似田黄。这足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即使在康熙年间,田黄石也没有受到广泛关注。

田黄石受到重视,大概是在雍正年间,在北京的荣宝斋,他珍藏着雍正帝送给他十三弟云翔的两张巨大的田黄芳。云翔是雍正帝最信任的弟弟,被封为怡亲王,也是一个“铁帽子王”。清朝建国初期,产生了八位尊贵的“铁帽子王”,可以“世袭”。比如攻击者犯罪,他只会被家族其他成员取代,也就是说,他的子子孙孙永远是国王。其他非“铁帽子王”即使不犯罪,每次通过封号也要被封爵。顺治到康熙的几十年间,没有其他人被封为“铁帽子王”,说明雍正帝宠信云翔,封他宠信的弟弟为“铁帽子王”,并给田黄加封,也说明雍正帝对田黄石的重视。乾隆年间,田黄石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赐,从此成就了“石王”、“石皇帝”的崇高地位。从此,田黄的地位丝毫没有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