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各地庆祝春节的习俗。
云南和汉族一样,过年也要贴对联。但是“对联”是从红纸上剪下的各种图案。不仅“写”的方式不同,贴的方式也是独一无二的。除夕夜,全家人都拿着自制的春联,唱着“新年快乐歌”,依次贴在院外、菜园子里、田间地头。白族的春联因为边贴边唱,所以被称为“歌联”。大门上是春天的树和大象的图片,由家中最年长的人制作,由最小的娃娃粘贴。一边发帖,一边唱着“春回大地万事福,万物更新吉祥;户旺为青山六畜,门含田粮;丰衣足食,国泰民安”。在大门口贴“宋联”,然后贴房间的门,楼的门,厨房的门,再贴犁、耙、鞍等生产工具,最后贴花草树木...当“宋濂”被贴在什么东西上时,它就以那个东西为“主题”,唱第一首对联歌来表达“濂意”。比如竹枝上贴着鞭炮剪纸,人们唱的“对联歌”是“竹报千金,天真传亲情声;东风傲花千里,红日高照万木春。”这种剪纸与歌唱相结合的“歌联”,是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上海的春节习俗
过去,一到春节,乞丐就多了起来。有一种乞丐,乞讨不是因为家里穷,而是因为孝顺。都说老人活到9981岁有一道死亡之门,只有吃“百餐”才能安然度过。所以孝顺的儿女带着老人在新年的第一天出去为父母讨饭。还有一种乞丐,俗称“乞丐”。他们乞讨的方式很有趣。有的乞丐用红纸包着头,挂在竹竿上。他们每来一家,都说自己生意好,求施舍。这叫“送菜头”。
有的用纸和竹丝做牛,为了布施,挨家挨户说好话,说吉祥话。这叫“送春牛”;有些人拿着冬青树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一些小铃铛,表示他们的家庭在新的一年里会像摇钱树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摇钱树”。一些公司乞丐穿着佛教衬衫,戴着雕像面具,伪装成财神,冲到各家各户的房子里,以示财神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跳跃财神”。崇明人在旧社会生活贫困,但遇到这些乞丐,还是很好心,给他们一些干粮等食物。解放后,这些经营企业的方式早已不复存在。
大年初二的凌晨,所有的店铺和手艺人都要烧香祭神,这就是所谓的“烧利节”。中午,店主还捧着酒招待店员,祈求新的一年生意兴隆。根据传说,新年的第五天是财神的生日。街上的商店都开门营业。这一天,家家户户中午吃馄饨,以示富贵。此外,国内还有木头戏(现称木偶戏)。从初一到初五,家家户户走亲访友,互祝新年快乐,互赠礼物。期间,寺庙里的香火远比平时旺盛。尤其是大年初一的早上,去寺庙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而且很早。为了赶第一个香火,城外的寿安寺和中兴镇的广福寺是最热闹的地方。
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元宵节;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俗称正月上半月。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五到二十作为元宵节。在旧社会,元宵节之前,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各种形状的蛋糕,有些看起来像古代的丝球和银,有些看起来像鸡、小鸭、鲤鱼、棉桃、玉米、桃子和米堆。正月上半月的中午,家家吃馄饨;下午,人们还拿这些食物作为祭品,去坟墓祭祖,向田头献祭。晚上,人们三五成群地提着形状各异的灯笼,然后投掷火球,穿过第三座桥,尽情欢乐。正月里打灯笼的习惯很流行。灯笼的形状像兔子灯、鲤鱼灯、五角形灯等。,而且挂灯笼的地方也很有地方特色。比如很多红灯排成字形或者各种图形,灯笼里面点蜡烛,竹竿高挂。这叫“闯红灯”。乡下的东西之间插一根竹竿,然后挂一个红灯笼。到了晚上,蜡烛点着了,突然就像天亮了,抬头看很好看。此外,元宵节晚上还有许多活动,如赛马、调狮、抛土财主、邀三皇后入坑、元杰姑娘等。
俗话说“吃两个大头,各走各的路”。正月十六过后,欢庆的人们回到了各自的行业。至此,春节活动结束。解放后,元宵节趋于简化,但孩子们吃馄饨、做丝球、玩灯笼的习俗依然存在,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尤其是在县城的街道上,元宵节晚上挂灯笼、放烟花,吸引了许多男女老少,他们中的一些人离家到街上看灯笼。奇异的烟花,五彩缤纷,映衬着元宵节的夜空,象征着祖国的日益繁荣。
一千多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凝聚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展现了他们淳朴勤劳的优良品质。当然,传统习俗的另一面也有一些落后愚昧的内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传统习俗也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科学。随着文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本文所包含的一些旧习俗被抛弃,一些习俗被注入新的内容并被继承和发扬。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应该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新风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庆祝传统节日的时候,不要忘记,移风易俗,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是我们的自觉行为。
陕西的新年习俗
全国各地春节的民俗都差不多。陕西民风淳朴,春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在古代,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三十,而是在腊月二十九,也就是腊八。腊祭被移到南北朝后的年底。在中华民国,当阳历被改变时,农历的那一年被称为春节,因为春节总是在立春之后,所以被称为春节。
陕西人今天仍然把春节叫做“过年”,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流传了下来。在古代,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冷的冬天临近新年到来的夜晚。在外面吃人让人坐立不安。在与“年”的斗争中,人们发现这种凶猛的野兽最怕火和噪音,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年”一出现,他们就点了一堆火,跳进了竹缝里。年看到熊熊大火,听到鞭炮爆炸,逃得无影无踪。后来逐渐形成了过年团圆。守岁、挂红灯、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的风俗习惯。
在陕西农村,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大年,腊月二十三叫“小年”。农村有些地方称为“祭灶”,即祭祀主宰吉凶的“灶神”,以求丰衣足食。春节过后,人们会为春节做准备。普通农民杀猪杀羊,磨米磨面,做豆腐,买菜,挂粉条,准备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关中人包小笼包。家家户户都缺几笼馒头,正月十五后吃,正月十五前不擀面是习俗。妇女上街给老人和孩子买衣服鞋袜,老人则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布纸等过年礼仪用品。
除夕前两天,陕西无论是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乡,都要“扫房”,城里人叫大扫除。每家的前后,窑外,连角落都要打扫。再在窗房上贴白纸,贴红色窗花。三十年代初,家家户户贴对联、门神,屋里挂年画。这一年终于到来了。
进入腊月,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正式开始过年。除夕夜吃晚饭前,每家每户都要把屋子、院子、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整理好,贴上红对联(黄色或绿色对联,给服丧的人用)、门神、窗花等。,并在大门、卧室、灶台、畜圈贴上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开始点蜡烛,烧香,放鞭炮,祭祀祖先。之后全家人聚在一桌吃“团圆饭”,俗称“团年饭”。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同时,全家人要依次洗澡、换衣服、包饺子,为过年做准备。到了午夜时分(相当于今天23: 00-1: 00),数以千计的鞭炮齐鸣,寓意“接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跪拜。据说财神会先到鞭炮响的房子。然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也给孩子提前准备好的“压岁钱”。与家人分离的人们开始争先恐后地互相拜年,彻夜不眠,直到第一天的早上。
从初一到初十,安康人还有看天气预测五谷牲畜兴旺的习俗。据传说,天气每天都有预报。即第一天看鸡,第二天看狗,第三天看羊,第四天看猪,第五天看牛,第六天看马,第七天看人,第八天看谷(庄稼),第九天看果(果树),第十天看菜。俗称“春节初十晴,丰年喜祥和,春节初十阴,米贵如金”。
台湾省的春节习俗
在台湾省,和在中国大陆一样,春节,也叫中国新年,是民间最热闹、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来说,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结束,历时1个月。
尾牙每月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是台商祭拜土地神的日子,称为“制牙”。二月二是第一次造牙,叫“头牙”;12月16日的牙医是最后一个牙医,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老百姓春节活动的“第一声”。这一天,台湾省的老百姓会烧地钱祭拜福德(即土地钱)的正直之神,并在门前支起板凳奉上五味碗,烧经幡、银纸祭拜基业主(祭拜房屋地基)。所有业务线也应该在今天宴请员工,以回报他们过去一年的辛勤工作。过去,如果老板来年不打算续签员工,在宴会上就用头指着他,暗示解雇。然而,这种习俗已经消失了。除了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尾牙宴,按照传统习俗,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尾牙”。主要食物是湿润的糕点和馒头。湿饼是用豆芽、笋丝、豆角、大蒜、干鸡蛋、虎苔、花生粉、番茄酱等配料包裹在湿饼里做成的。包里的食物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都是当地的美食。
送上帝。腊月二十四是祭神日,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活动,送别灶神等神。
灶神俗称“灶王爷”,有的叫“四明真君”、“灶王爷”、“护院”。“厨王”等等。它的全称是“东方名厨点九灵,汪芫定福神王”,所以也有人称它为“九天东方名厨烟主”。在早期的台湾省,每个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火炉”。相传厨房里有一个灶神。每年1月4日,他被玉帝派来监视各家的言行。直到12月24日,他回天向玉帝汇报工作,汇报各家的功过。
年夜饭:辞职、避债剧、围灶、守岁等。除夕,也叫除夕夜,是台湾省习俗中最重要的一天,有相当多的习俗。先辞掉年关,布置“堂头”,即在供奉“观音菩萨”和神像的大厅里,换上新的版画和对联。下午,举行了“年度辞职”仪式。祭坛上有五个祭品和各种年号来祭拜神灵,然后祭拜祖先,跪三下,叩九下,以表达对神灵和祖先今年保佑的感谢,并祈求新的一年有更多的保佑。神桌前还有一种“春饭”,就是盛着米饭的小碗,上面有红纸做的花。佛前三碗,炉上一碗。这些花也叫“春花”或“稻春花”,这种米叫“过年米”。闽南语中,“春”与“剩”谐音,表示吃不完,有剩。桌子上还有三堆橘子和一些红枣。红枣寓意年年好。橘子要到元宵节才能摘下来。有句话叫“去袁青(夜)拆橘棚。”最后还要烧金纸放鞭炮来结束仪式。
温州的新年习俗
中国新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温州也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文化。
在冬天的至日吃汤圆
冬季的至日被称为“至日”,俗称“冬节”。在这天早上,每个家庭都会吃汤圆或芝麻。汤圆里面是甜糖或者芝麻,还有腊肉汤圆。不过,糯米要先煮熟,捣成块,然后卷在豆粉里,使之与豆粉粘在一起,这是至日冬季的小吃,俗称“滚芝麻”。吃汤圆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庆祝。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吃了冬天的至日药丸,你就会老一岁”。
晒干的酱油肉和鳗鱼猫头鹰
温州人习惯在农历十一月晒酱肉和鳝鱼。把生瘦肉和生鸡鸭泡在酱油里,然后晒干吃,有一种特殊的风味。以前晒这些蜡货的月份,家家户户的椽子上都密密麻麻地钉着钉子,上面挂着酱肉、酱鸭、酱鸡。自制的酱肉、酱鸡,味道鲜美,质量上乘,所以即使市面上有现成的,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动手干。鳗鱼是温州的特产。温州人一般会去菜场买一些比较大的鳝鱼,剖开晒干,就成了我们所说的“鳝鱼”。鳗鱼比新鲜的鳗鱼好吃,是年夜饭的好佐餐。
道年糕
也叫“捣碎糖糕”,糯米与一些籼米、红糖或白糖混合,蒸熟,在石臼中捣碎,然后做成长方形。瑞安被称为“慢食”。如果放在有不同图案的印盘中,可以压成有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状元、鲤鱼、麒麟等图案的甜糕。,也可以做成锭,最多重3kg左右。可以放在中殿有银花的长桌上,也可以放在每个房间里。这也叫“做年糕”,意思是逐年上涨。
重庆新年习俗
重庆有中国山城雾都的称号。在那里庆祝春节最明显的标志是在街上可以看到腊梅。
报道称,当地人喜欢在春节期间在家里摆放淡黄色的腊梅花,它们的花瓣有一种清香的味道。重庆南山盛产腊梅。从腊月开始,无论你去花市还是在普通的街道上,都能看到来自郊区的农民提着装满花蕾的蜡梅的笼子。在街上,你经常可以遇到拿着腊梅的市民,它的价格很便宜,一束(4枚)人民币是两元。
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喜欢用鲜花来装饰他们的房间。重庆港务局宣传部长李雪芹说,她喜欢在春节期间在家里放一束红玫瑰。红色给人一种温暖和繁荣的感觉,这符合春节的气氛。
报道还写道,说到春节,不能不提年夜饭。中国在北方的最后一个晚上必须吃饺子,而重庆人必须吃汤圆,这象征着团圆。他们对饺子的数量非常讲究。比如正在学习的学生,一般会被家长给吃三片药,也就是说他们会分三步在学习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寓意四季平安。
团圆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平时打牌的时候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晚。打牌主要是斗地主(谁先出牌谁赢)或者麻将,有的家庭一边包饺子一边看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