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武义有9个古村落,著名的温泉都可以去,可以欣赏到古老的风景。
据说武则天当政时,新设的郡县都冠以“武”字。因县东有白衣山,故名武义县。
这里是中国著名的温泉城,温泉资源“华东第一,全国第一”。在这里,也有很多与世隔绝的古村落。没有人海,只有江南的诗情画意。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武义最美的九个古村落。你去过几个地方吗?
武夷,山下包谷村。位于武义县南部的大溪口乡,是一个古朴美丽,有着悠久古风的地方。"水拥抱着孤独的村庄,山穿过一条小路."古诗里描述的美丽乡村,山脚下的鲍鱼再好不过了。
山下的包村可以说是一个低调又高调的小山村。低调是因为这里不是景区,平时游客也不多,只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村庄。说他高调,是因为被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选为浙赣山区建筑代表,写进了《中国建筑史》一书。
村子四面环山,坐落在东西山之间崎岖的山谷里,村里只有一条小路(小路)可以走。有两条名叫金溪和岗滩涧的小河从北向南奔流,像两个调皮的孩子一路蹦跳,在村子的北端汇合,然后继续嬉闹,呈“S”字形流过村子。这条清流从山里出来,一路南下,奔向宣平河,最后落入瓯江母亲的怀抱。
这个僻静的村庄仍然保留着强烈的古老魅力。站在村中心,可以看到溪流两岸的古民居相邻,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均。富有古意,胜过一幅水墨画。停在民国时期修建的名为“锦溪桥”的玲珑石拱桥上,可以看到湍急的溪水遇到大坝时溅起的细密白色水滴。一切都格外美好。
据说古时候山下只住着几个包姓人,村名就叫“包山下”。但实际上,村里大多数人都姓涂。根据山下堡双溪屠氏族谱,该村屠氏祖名为屠国文。清朝雍正年间,他从福建长汀来到双溪居住,在打工过程中与一名叫山下保的女子相恋,后成为山下保的上门女婿。屠国文搬到山脚鲍鱼后,每天上山开荒,在山上种下靛蓝作为染布原料,并在村里修建了10直径3.5米的靛蓝池塘,供百姓浸泡植物制作染料。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和生产方式,在乡宁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角落里,生活着一代又一代的涂姓后裔。
此后,涂氏家族逐渐发展壮大,到清代宣平时,已是名门之一。他们秉承山下保良家族开创的耕读家风,重视教育。在清朝,他们还培养了48名学者和27名学生。
山下堡古民居主要分为三房四厢、五房四厢。大多数都有后院。主屋和厢房的前檐都设有由斗拱支撑的下檐作为连廊,既增加了视觉上的建筑美感,又减弱了阳光和雨水的直射,非常典型的武夷南部传统民居建筑。
村内的涂氏宗祠,建于清代,是县级文保单位。这座建筑保存完好,主体结构没有受损。寺内雕塑、绘画、水墨画饱满、庄重、典雅、古色古香;门楼和大厅的匾额、题字、对联苍劲有力,古拙,寓意深刻,寓意吉祥。
山下的包村是江南居民原始状态的代表。奇迹般地保存了几乎消失的中国传统乡村聚落全景,村落巷道结构、建筑装饰、民居布局等。都完好地保存着原生态的人文状态。
豫园村位于武义县西南的豫园乡。它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根据天体和星象的排列而设计建造的,所以也叫太极星象村。据传这里风水极好。
刚到豫园村,迎面就是一条S形的小溪,将稻田围成一幅巨大的太极阴阳图,让人感受到太极占星的奥妙。谁能想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却蕴藏着1200多座宋、元、明、清的古建筑。古建筑中木雕、砖雕、石雕的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古村落并不华丽,白墙黑瓦的建筑,参天古树,长满青苔的石凳,斑驳的牌匾,凝结着时光。
豫园村保存了1200多座古建筑,从宋代到清代。这些仿古建筑包含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以及木雕、石雕、砖雕等。都栩栩如生,令游客惊叹不已。
郭栋村可能是武夷古村落中最“有名”的一个,有“江南第一风水村”的美誉。“国外风光古,洞内日月长。”这幅刻在郭栋村口古城墙上的对联,展现了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的幽美。
郭栋村历史悠久,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宋朝宰相何致中。据说何志忠的后人模仿《内经图》修建的古村落,村里所有的桥和井都是按照风水理论布置的,很有讲究。“山响似郭,静如洞”,这是老祖宗赋予这个村子的深情。
郭栋有许多老房子和古树,每个地方都值得一去。村子附近的山也一定要爬。透过百年老树的枝桠看古村,是一种幽深和宁静。
范村,武义县海拔最低的古村落。山川自然的味道,有着有趣高度的传统建筑,像这样淳朴的古村落,总是让人留恋和向往。位于武义县鹿潭镇的樊村就是其中之一。
范村是北宋范仲淹侄儿后代的聚居地。它位于武义县西北部,是全县地势最低的村庄。它在清朝嘉庆年间几乎被一场特大洪水摧毁,只剩下范祠堂东边的一棵大樟树和一堵旧墙。
今天,这棵见证了当年浩劫的古樟树,依然屹立在武夷河畔。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它变得越来越强大,需要五个人才能抱在一起。重建的范氏宗祠内有三块著名的石碑,分别位于宗祠大门东西两侧的内墙上,而且都嵌在墙里。
当我们到达樊村时,樊氏华亭已经走了。走进这个地方,眼前的景象,就算用上所有描述木雕技艺的词语,也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巧妙的牛腿,花窗,栩栩如生的花瓣,松柏,木雕图案风化后依然清晰可见。透过它们,仿佛可以看到匠人所雕刻的心灵和意境。大厅中央悬挂着古色古香的灯饰。当夜晚来临,这些承载着沉重过去的文物在灯笼的照射下,折射出大气磅礴之美,欣赏起来又是另一番滋味。
除了花厅,樊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古建筑,散落在村里。走过花厅门口,沿着村巷右转,拐角处回廊下还有一座古建筑。再往前走,是另一个地方。随便选一栋楼,走进去,就像梦回千年,感受历史带来的深深魅力,不经意间发现从未见过的惊喜。
古建筑内外有许多绿色植物,随着夏天的到来变得越来越茂盛,成为村里另一个纳凉的好去处。喜欢摄影的人在这里停一分钟,相信能拍出很多好看的照片。
华堂古村。
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上人才辈出,是武夷南部传统“农耕读书文化”村落的典型。
花塘村四面环山,中间低低的,像个池塘,元代叫唐傲。清末人口增多,改名华堂。村子四面环山,溪水如弓。在村东,代石峰如剑拔弩张,直插云霄。它曾是杨轩八景之一,名为大石留下峡。
花塘村有保存较为完好的连片古民居,其中清代古民居11,建筑精美,雕梁画栋。古建筑中的天井都是用绿色的石板或鹅卵石镶嵌成精美的图案,保留了典型的清代建筑特色。
在村子的北侧,有民国时期修建的云华乡政府旧址。它由四合院和两间附属房屋组成,为两层结构。四合院内,飞檐过梁呈月亮梁形状,梁上雕有麒麟,栩栩如生。
村里的老房子古朴幽静,悠长亲切,古老柔和,五颜六色岁月的白墙刻画着岁月的裂痕。休闲的田园生活,花塘村没有城市的喧嚣,远离车水马龙,村庄古木掩映,溪水潺潺,鸟儿在静静歌唱,一派祥和景象。
宣平东溪云花溪由北向南穿过花塘村。大坪塔尖的两组花岗岩石柱被当地人称为“代氏双峰”,也称为“宝鉴峰”。巨大的岩柱上下垂直节理,风化地貌十分明显。大平尖山一年四季都是流水,水中富含硒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村民们从山脚下的岩石缝隙中取水建池作为自己的饮用水,山西侧的一处泉水作为农田用水。20世纪60年代,该县率先在这片土地上种植茶叶。所生产的茶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品质优良。
《重建华堂陈氏族谱序》中记载:“据考证,颍川陈氏十公祖自北宋崇宁乙酉年(1105)迁居禹城徐帮虎,二十三公孙自来,见其山川环抱,林海雪梨,戴锋玫瑰,生态满满,赞叹不已。大自然的创造,加上人类的积淀,让这个古村落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花塘村四面环山,古树参天,如同原始森林。地势如“天”,村在日中,上下地块是平坦的100亩良田,四周山峦起伏。东侧有凿坛、千山、龙角山、水口山。村后(西侧)有中坦角、后山、上安等山头。阔叶林、苦槠、枫树、松树遍布。特别是只有一棵树是花塘龙角山特有的。当地人叫它蓝紫色的树,叶子像紫杉。它挺拔,材质坚硬,属于一等木。华堂亭曾经有一棵两人相拥的松树。它的树干又直又直。民国时,宣平县政府派人来砍树,结果被村君骂了一顿,停了下来。
花塘村的陈祖祖辈辈都很重视保护森林。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成立了春分护林协会。据陈家谱记载,二年制定乡规民约,保护农林。民国八年(1919),陈氏宗谱修订时,宗室成员写道:“林业:中国四周湖泊皆山,土瘠,宜林。村前禁止采伐松栎杂树,过去以来一直很密。林中所有山的育苗养护始于雪洞宫(1797—1862)。如米沟坞、后池、大禹等山拥抱古松,则为大众所植。我听说过我已故的叔叔于(1836—1908),说董公当年种树育苗,护私,日夜奔波。在僻静的地方,他甚至建造了一个房间来招募和守卫这座山。经过50多年的努力,村里的铜山开始变成了森林。”以后发现“私黑之风很猛,之前的成果不会荒废。”“民国八年(1919),林业协会成立。所有的孙辈都是成员,他们轮流巡山护林。年底的时候,他们见面讨论改进的问题。”年底,“丁谷作为奖励后人保护森林而发放。全民不畏柴乏燃料,建筑木材不需要外需。不过村中景色秀丽葱郁,要知道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
桃村古村。位于桃溪镇,当地以“桃千树”命名。作为陶渊明的后代,桃村被元代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恩布库吉环绕,如世外桃源般令人神往。
据清代嘉庆年间重修的《桃溪西祠石涛族谱》记载,桃村人是陶渊明的后裔,许多明清古宅保存至今。祠堂和古建筑连成一片,气势非凡,外观精美。
据统计,桃村现有历史建筑89座,其中元代建筑1座,明清建筑37座,民国建筑39座。
只要走过桃村东西溪流上的镇澜桥、普济桥、金庸地道桥,眼前便是石门、灰砖墙、宏伟的老房子、祠堂。
从山上俯瞰,主要集中在山后山脚、西山脚下、山顶和山脚、街道两侧。有六七十个* *,几乎每个古建筑都和陶渊明有些渊源。
陶祠堂的墙上画着家谱。据介绍,作为陶渊明后人的聚集地,桃村有六个祠堂,所辖自然村也有一个祠堂。
恩布库基是江南最早的元代建筑。这座古寺始建于唐天成二年,重建于元四年。这是一座重檐、依山而建的斗拱建筑。整个大殿的梁柱之间不用钉、不用榫,完整保留了元代木构件半拱形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结构特点。它是江南仅存的三大建筑之一。
历经700年沧桑,这座老庙有一种经过时间洗礼的美丽而神秘的感觉。恩布库吉殿平面呈方形,分为五个开间,歇息于山顶,重檐。四壁是明清时期绘制的山水和草书杰作。正殿前有一个长方形的长寿池。栅栏斑驳,荷花闪闪,一只小乌龟浮在水面上,仿佛在无声地呢喃。
黄裳古村落。位于武夷、遂昌、松阳三地交界处海拔850米的半山腰,依山而居的古人堆积如山。
黄裳村距离武义县城60多公里,100多间泥屋就坐落在半山腰。它的布局很特别,很壮观。
古村落背靠茅山尖,海报高度1100米,半山腰,俯瞰武义县柳城畲镇。据村民说,茅山剑是一把龙椅,整个黄裳村的人都坐在这把龙椅上。龙椅两侧和山的对面,有青龙和白虎领着狮子、马和神奇的牛疾驰...
黄裳村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人居住。村里的人,都姓王,是从山西太原搬来的。早先这里没有路,村民就地取材,全部用黄泥砌墙。村道基本都是用巨石垒成,层层叠叠,相当壮观。
以石头为地基,黄泥为土墙,黑瓦为屋顶。大多建于清朝和民国时期,古朴美观。虽然是泥墙,但大部分房子还是一如既往的坚固。似乎有一种踏实、简约、美好的感觉。
从盘山公路上看,一排排依山而建的黄泥房层层叠叠,像梯田一样向上堆积,多达10层。整个村子坐落在一个漏斗形的山沟里,背靠一座长满竹子的山,两边是高耸的山峰。
因为房子建在山上,所以这个房子经常建在这里,另外一个房子在这个房子的屋顶上。虽然当时还没有建房的规划设计,但家家户户都围绕村中心盖起了新房,形成了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壮观景象。于是,人们发现黄裳村的房屋布局有点像西藏的布达拉宫,因此成为摄影爱好者们普遍喜爱的地方,也被称为“江南版布达拉宫”。
武义上洲村,位于武义县谭* *乡,海拔800米左右,雨量充沛,风景秀丽。
上周村是个原始村,村里大部分都是黄泥房,适合纪实摄影。在云海的最佳观赏点有一个亭子。事实上,它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延伸。沿途可以发现美景,停下来拍照。
五棵树古村。五棵树村位于武义柳城社镇五棵树村,是一个古朴而富有韵味的山村,位于湟里代尖山山脉的半山腰。
依山而建的五棵树村整体呈褐色,巷道和房屋的地基几乎都是用石头和鹅卵石铺成的。层层叠叠的建筑充满了节奏感,棕色泥土搭建的房屋沿着山坡一字排开。最高的土坯房后面矗立着几块大石头,从远处看很宏伟。
根据吴氏族谱,五树村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吴的祖先吴继盛、吴在此狩猎,点篝火数月,从溧水四都镇五通口迁至“香堂”,武术古村在此兴盛。这个村庄已经有将近600年的历史了。村子里都是土坯房,周围有很多古树,小巷纵横交错。错落的房屋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吴的村名在迁址初期命名为少川,民国初年改名为吴少。民国二十年(1931),时任名山乡乡长的文生参政。吴绍良在宣平县城隍庙看到一幅对联,名为“绿水岩谭,青山吴书岭”。如今,该村吴氏人口约占全村人口的94%。
吴氏宗亲于清嘉庆年(1820)修建了吴氏宗祠,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如今的吴氏宗祠,白墙与周围的黄色形成鲜明对比,别具一格。祠堂边上有一口没有井圈的井,内壁用石头砌成。水质清澈,冬暖夏凉。几百年来,它孜孜不倦地见证着人的兴衰。吴氏宗祠坐北朝南,呈四合院式,由前堂、后堂和两侧厢房组成。深22.8米,宽14米,总面积319.21平方米。它由泥砖和古老的瓷砖制成,有从山顶倾斜的鱼翅膀,屋檐密封的建筑,浮雕梁,动物,和特殊的装饰。
五棵树溪穿村而过,山山水水环绕。古村落位于海拔922米的湟里代尖山半山腰。门前山是仙霞山系中海拔1.039米的乌龙尖山,宣平、松阳、遂昌三地古道交织。五树溪村在眼前流过,与村前的风景林一起,形成了一片幽静的山景,被称为“青山屋,门外霞溪”。
武术古村不仅环境优美,而且历史遗迹丰富。至今,村里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古驿道穿村而过。古井、古桥、古树、寺庙等历史环境元素散落在古村落的各个角落,是明代古村落武术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刻见证。
古村志独立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