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谁创造的?多少年前?

在先秦历法中,有冬至日、夏至日、春分和秋分等节气。直到汉武帝在位第一年,即公元前104年,新历法“太初历”才正式颁布,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才由朝廷正式发布。到现在为止(2021)已经2126年了。

《太初月历》的主要生产者有三个:罗、和,其中罗尤为重要。罗用他的“赤道浑天仪”测量了八宿的赤道距离,并将其与二十四节气联系起来。通过他的努力,将24节气与28家酒店联系起来的系统已经成为一个定性和定量的系统。

01落下闳和太初日历自战国以来,“五德始终”的说法一直盛行,皇帝不得不为自己的政权构建政治和文化符号,以显示他们的命运所在。在汉初,这项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但它是“取秦正朔之色”,但“更合理,纠正新月,轻松取色”的声音一直存在。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天下自然。当时君臣决定抛弃秦朝的旧制度,建立“汉家制度”。改时代,改朔,改官名,封泰山,第一次开放,构建汉朝的政治文化体系。其中,“修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天文、历法、算术、地面观测和历史记载等方面。,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配合才能完成。

《太初历》是汉代《颛顼历》改革后的第一部历法。因为这种历法是汉人制定的,所以可以简称为“汉历”,近代被称为“阴历”或“阴阳历”。

参与“历法改革小组”的有三人:、和罗。制定历法的最大功臣是罗。罗·夏虹的“运行历法转换”意味着他专门负责计算太阳、月亮和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的各种周期以及这些“周期”的最小公倍数。《汉书》记载为《上元纪年》和《太极上元》。

为了计算历法数据,落下闳必须以实测天文数据为依据。于是,他做了一个“赤道浑天仪”,实际测量了二十八宿的赤道距离(赤经,差)。根据实际测量和观测数据,他首次提出了交合周期,以135个月为“太阳的相遇”,即他认为11年内应发生23次日食。

与旧的颛顼历相比,太初历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它考虑了太阳运动和月亮盈亏的规律,并采用回归年和农历正月的平均值作为基本周期。它以银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并将24个节气放在其中,这与春种、夏忙、秋收和冬闲的农业节奏相吻合,更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它以没有中性气的月份作为闰月,但冬月、腊月和三月没有闰,这比以前历法中的年终闰法更合理。

《太初历》中的这些处理方法对后世的历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经过后世调整和改进的农历一直沿用至今。落下闳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计算历法和处理资料,为这种新历法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使他在历史上名垂青史。

今天中国仍在使用的“汉历”(农历、阴阳历)都保留了“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种、夏至日、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和大寒。

在太初历中,二十四节气中的奇数项称为“节气”,偶数项称为“中气”。《太初历》规定,冬季至日所在的月份是11月,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这将统一新年的问候和春天的问候;19年有闰月,但没有“中性气”的月份被视为闰月,这使中国的汉历更科学,更符合实际的天象。

周朝《计时经》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面测量的“日影”长度确定的,并将“遮天说”视为“宇宙观”。罗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以“浑天”说为“宇宙观”的,而节气是通过测量“二十八夜”中太阳的位置来确定的,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的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它们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显然是指《浑天说》和《太初历》中的“关于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罗和浑天仪的“浑天说”是汉代人认识宇宙天道的一种天体学说。罗是真正奠定中国浑天说基础的第一人,张衡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浑天说,取得了新的更大成就。“浑天仪”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化,即根据“浑天论”制作的观测天地日月星辰的仪器。

罗研制了浑天仪,测定了二十八宿赤经差。他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完整地纳入历法,并将其与二十八个小舍对应起来。“节气”是一个时间概念,可以精确到某一刻(分钟);“宿”(星座)知道太阳的位置,这是一个空间概念。能有多准确?

当然,罗·夏虹不是“浑天仪”的终结者或主人。西汉末年和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对浑天理论进行了多次阐释和完善,并对浑天仪进行了多次验证和改进,其中张衡的贡献最大。他的《浑天仪注》全面总结和系统论述了浑天说,认为:

“天像鸡,天体像弹丸一样圆,地像鸡一样黄,它独自生活,大大小小。”

根据这一理论,“浑天仪”被改造成“水运浑天仪”,以漏水为动力。而贾逵在“浑天仪”上加了“黄道”,使“浑天仪”完美无缺。

在今天看来,历法和浑天仪都是在罗的领导下完成的,这在科学上是有缺陷的,例如“以法律开始历法”。我们不苛求古人,但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们的天文成就,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