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不多,所以别骗我。

文/李卫长所谓鬼才,就是按照常理不打牌也能赢的人。他们有着令人羡慕的才华,但也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桀骜不驯的性格,也一直不赞成正统。但是,朗朗乾坤,有的人是真鬼,有的人是装鬼。就算你是真正的天才,也不可能一直威武。偶尔也要打扮一下,打扮的潇洒一点,打扮的与众不同一点。要发挥恶魔天赋就更难了。一要有三脚功夫,二要会表演。三分真的分七份,很有讲究。江湖上盛传马伯庸是个天才,有摘叶伤人之术,擅长挠文清之痒。他的文笔极其奇特,门派模糊。他作为一个文学上的“离经叛道者”在江湖上行走了好几年。有时候我怕痒,偶尔会站出来。我得过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是文坛外的大师,粉丝很多。从这个角度来说,马伯庸的鬼才在于追求与众不同,不仅与传统文学大相径庭,而且与类型小说、网络写作也是若即若离。在这个卖民主有粉丝,卖愤怒有弟子的时代,人格就是商标。中国民间一直有欣赏造反派和怪力乱神的传统,马伯庸被喜欢,说明这种传统几千年来没有改变。根据作家小白的表演和偷窥,阅读是偷窥,写作是表演。这一点大部分鬼都心知肚明,读书是自己的事,但怎么表演不是一个人的事,太熟练了,还得观众投票。鬼鬼的文章看起来都很奇怪,很特别,不落俗套,就像看一场戏,很惊喜。每个人都拿着枪和棍子跳舞。如果你扮演一只猴子,观众会看到你。大家都是坐以待毙,你卖萌,你才是重点。大家只能偷看日本爱情动作片来了解爱情,但你是妇科医生,你是偶像。与众不同是卖点,也是重点。马伯庸新书《我读书不多,你别骗我》写得不错。这个标题足够骚。《末日焚书》、《飞向湘西》、《摇滚西游记》、《江湖老头》四部中篇小说,在网络上疯传,被视为具有想象力思想的代表作品。《末日焚书》里一堆人被困在图书馆里,天寒地冻。为了不被冻死,他们先是焚书取暖,然后又焚书熬过。焚书看似荒唐,实则暗藏非议。比如,余的书烧了吗?答案不约而同,燃。女人的香味,烧书才知道价值。除了批书,还嘲讽了现在人的阅读品味。诸如成功学、养生学、历史三分钟读法等低俗读物,都必须义无反顾地投入火中。作者的态度很明确。书中虽有颜如玉、凤姐;有黄金屋,也有垃圾场。《湘西逃亡》的主题有点重——赶尸人。这个传说中的湘西职业,被马伯庸搬到了现在,而且是工业化的。生意做到了非洲,运输换成了飞机,集团更大了。老一辈的赶尸人一次能抓到10,太神奇了。但在作者笔下,一个赶尸人能开200。小说中的戏剧冲突非常荒诞,还取笑黑人兄弟,说赶尸人是夜行性的,他们要在晚上阻止陌生人靠近。招徒弟的时候拒绝一个黑人,理由是黑人本来就黑,晚上更黑,看不到陌生人。没想到黑衣人心生怨恨,变成了鬼劫持报复。这些故事都很荒谬。我想仔细想想他们,滑稽中有讥讽。看来马伯庸演得不错,剧本特别,演技也很棒。然而所谓天才的创造力,仔细一看,发现无非是一个装着新酒的瓶子。所谓的想象,只是从一个变成了一个。这本书的创意点都有出处,都有一本旧历书。以“末日焚书”为例。《燃情桥》这本书看似新颖,但并不是马伯庸的首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有类似的想法。溥先生写僧,不看稿,只烧,然后用鼻子嗅文章的功过。马伯庸的构思不过是现代版的蒲松龄。而判断工具从和尚的鼻子到电子阅读系统的变化,除了展现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改革开放成果,并没有给小说写作手法增加新的体验,远谈不上原创。赶尸人之类的作品,本来就格调不高,故事逻辑牵强。除了对白搞笑,故事本身太过粗糙,完全在“冯氏金线”之下。至于《西游记》,解构作品层面的主题,一部音乐剧版的《西游记》,那点音乐剧血统也是廉价的。马伯庸的“鬼才”在于把现有的素材往前推,把以前的剧本换成新的时空,换上新的演员,焚书赶尸人,解构它,恶搞它,颠覆它。至于他坚持不拿传统文学批评撒尿,即使走来走去也要刻意保持一种特别的风格,就一会儿。写到后面,物质事小,文学事大,绕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