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游览韶山和花明楼的经历约1000字。。。。急需。。。。
曾经很向往那种背个背包,带个单反的自由职业者,所以每次坐上车,出发去某个地方,总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但对于负责管理52人秩序的观光游,我还是不敢太放松。也许是因为集合太早,平时睡到八点的同学都觉得身心疲惫,车上除了几个兴奋的女生,其他人都在补觉。睡觉的时候觉得这样的旅行其实有些无聊。没有我们喜欢的旋转木马或美丽的风景,只有令人回味的历史。但我以为,对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或成长故事感兴趣的,应该是那些铭记历史的老人或天真的少先队员。对我们来说,韶山之行一部分证明我去过韶山,一部分是好玩,另一部分只是为了完成作业。
因为司机叔叔走错了路,我们班第一个出来,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很感谢司机叔叔这个错误,因为这个错误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前途光明的村子。”那种化失望为喜悦的感觉是无法形容的。因为本来就是五一出游的好季节,再加上韶山的知名度,整个韶山都有点“人为”的感觉。就连800亩大小的韶山也特别拥挤。我们要9点在韶山集合,11点去花明楼,中间那两个小时是同志们及时集合,排队参观毛主席故居的时候,我度过的。南安池塘的水里漂浮着白色的塑料袋,荷塘里的荷叶正处于凋谢期。一个半小时的队列,简单的穿过了毛主席加的13半室土房,我唯一的收获就是听其他导游的姐姐讲了几个主席生前的小故事。
我们匆忙离开韶山去了花明楼,这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可以看的地方。到了花明楼,正是阳光强烈的下午,导游姐姐冒泡不认识路,带我们走了很远的路。
到了花明楼门口,烈日炎炎,几个怕太阳的同学躲在树荫下不肯去参观,而我则抱着不浪费时间坐车去了。但是,这次参观真的给了我一种感觉。花明楼的知名度和韶山不一样,面积也不小。首先,没有排队的烦恼。韶山大部分景观以恢复为主,花明楼则增加了更多现代的设计。刘少奇纪念馆分为六个大厅,每个大厅都陈列着刘少奇的生活用品和纪念物品。值得一提的是,刘少奇纪念馆的纪念品价格比韶山便宜很多。当然,并不是这些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让我“前途一片光明”。让我震撼的是从纪念馆到故居十几分钟的幽静小路,参天大树成荫,从缝隙中散落着朱自清的荷塘。故居在一池碧水青山的映衬下,更显灵气和厚重。故居旁边是坛子冲民俗文化村的展览,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民族风情。接下来,我不得不谈谈刘少奇故居前的池塘。都说伟人的家离不开一口井,这是风水宝地。刘少奇故居前的池塘水质清澈,许多闲人在垂钓。
踏进窄窄的槽门,进入一个约20平方米的院子,一个写着“刘少奇同志故居”的古老门匾立即映入眼帘。别看它现在安安稳稳地挂在正厅的门上,却是故居风雨的见证。“文革”期间,故居被关闭,里面的东西遭到严重破坏。花明楼公社的一个厨子冒险把它翻过来当切菜的案板才得以保存。1980年,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后,村民们敲锣打鼓地把它挂在他故居的门楣上。
正殿前有神龛,右墙上陈列着一本泛黄的旧历书,上面记载着故居修建的时间。沿着正厅一直走,就到了的二哥刘的卧室。穿过刘的卧室,就可以到达的卧室。1961春夏之交,时任总裁的刘少奇回老家调研,在这间普通的土坯房里待了六天六夜。房间里陈列着刘少奇回乡调研时睡过的简易木床、用过的简易书桌、煤油灯和他回乡调研时书桌上批阅文件的照片。这靠近东南角的一间是的大哥刘的卧室。其次是父母的卧室,里面陈列着父母睡过的床、纺织用的纺车和刘母亲陆的画像。出了这个房间,可以去横厅,后面是烧烤间、厨房、灶房、猪圈房、牛棚房等杂屋。
不知不觉,刘少奇故居已经参观完毕,但我的心情却是跌宕起伏。在参观刘少奇故居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刘少奇作为一个伟人,在空间和距离上离自己很远,也许是因为他无法接近历史,无法跨越历史。在我的记忆中,这位伟人一直被笼罩在很多人们不知道的事情中,尤其是文革中人妖被反串的那段时间。然而今天,我和很多期待的人一起,抚着土墙,抬头看着井。我游走在破旧的书桌和煤油灯下,爱上了简陋的床和木凳,于是一个平民主席的优雅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突然,我心中有一声叹息:刘少奇是高耸的花明楼,有着人们的留恋。结果,家乡是新的,家乡的一切都是活的。虽然我的老朋友去世了,但我家乡的魅力经久不衰。置身于这青山绿水之中,我与历史的见证者——故居,在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进行了一次亲密的交谈,当我重新审视一段历史的时候,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诗:斯里兰卡人民虽然走了,但他们的英雄主义仍在。充盈世界,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