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喜良获奖。

1991年参加山东省中青年演员大赛,获优秀表演奖(省文化厅举办)。1992金晶表演,受到部分国家领导人接见,主演的大型现代戏《张司》获第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1992,菏泽市委市政府为其记一等功。1992-1996连续参加第三、四、五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均获得优秀表演奖。1997年参加山东省青年演员电视大赛,获铜奖(省广电厅、文化厅主办)。1997央视戏曲频道《名段赏析》录制播放了他主演的《接姜维》选段。2000年被人事部和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4年6月5438-10月,主演大型现代戏《本分》,获第八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演出一等奖。2004年6月5日至2月,在北京政协礼堂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戏曲红梅演唱比赛,荣获金奖。在中南海演出后,受到时任国家计生委主任彭佩云的接见。

44岁的大平调传承人何喜良是山东省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中年纪较小的一位,但他也唱了27年大平调。近日,记者走进菏泽,听何喜良唱大平调,谈“唱戏卖艺”的艰苦生活。

大平调是一种梆子戏。因其声乐低于山东梆子、豫剧、河北梆子,故称平调或大平调。大平调发源于菏泽市、内黄、滑县。现在主要流行于以河南省菏泽市、濮阳、滑县为中心的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省周边地区,号称“五省八州”。

500年大平调

在冀鲁豫苏皖周边地区,“菏泽平调红脸何喜良”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热爱大平戏的观众称他为“小黑牛的徒弟”、“曹州的红脸王”。

何希良说,“小黑牛”指的是他的主人郭盛高。说起自己的老师,何喜良说,这个剧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早期的艺人很难考证。现在可以准确考证的艺术家有六位。“我是第六个艺术家,我生活的艺术家主要是60年代出生的”,何喜良说。

大平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弘治年间。据弘治十一年《重修滑台明福寺碑文》记载“以上布施,除修佛塔外,献给大棒戏和大仙戏。”其中之一的大帮戏,现在俗称大平调。因为拍子非常大(约两尺长),所以被群众称为犹大梆子或大梆子。

自明清以来,黄河沿岸已有大小19个大平调社,艺人中流传着一句话:“七东八西影东奔西跑,曹州四班”。何喜良说,据艺人介绍,曹州的四个社是:东明县城南15的保七营“三龟肚”班,负责该班的“三龟肚”(艺名)是当时有名的黑脸;曹县的“袁家班”;菏泽县“有家办”和汤鹏“天星办”。

清道光中期(约1830),菏泽县三班(马班、卜班、快班)经理李令秀,酷爱大平戏,由他主管,委托安兴镇艺名“大卫黑子”的魏守发负责该班,设立“双升班”。培养了一批比较成功的演员。如红脸姬(艺名马念儿);黑脸田印相(艺名田翔);萧声沈金贵(艺名金豆子);魏,小学生(艺名);花秀海(艺名花莲星)、夏秀田、张(艺名莲湖)、沈(花莲湖);丹娇周玉萍(艺名大嘴)、丹娇郭文蓉(艺名假大嘴);张晓升·何仪(艺名肖伟);红脸牛银河(艺名银娃)、孙广福(红脸);刘天呈(大黑脸);蒋(艺名大二大三);黑脸张文祥(艺名张耳)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