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在第一个月理发?有什么故事?

两种解释,我不知道孰是孰非:

1.正月剃头——“乡愁”

2.正月剃头——《想起叔叔》

第一种解释

在旧社会,民间习俗中有许多禁忌,例如“正月不剃头”。夏历正月,男孩的头发虽然疯长,但一点也不能侵犯,否则对舅舅不好。“正月剃头死。”多么可怕的责任。我叔叔的安全取决于他侄子的人头。直到夏历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光头的自由。

为什么我侄子的头发和我叔叔的生活有关系?这需要很多思考。社会学家验证了人类是从母系社会一步步走向父系社会的。在女性说了算的母系氏族社会中,作为家族重要代表的舅舅是不容小觑的。

民国二十四年版《叶县志》卷二《风俗》揭示了这一风俗的答案:“听说清以前剃发的敕令是在顺治四年正月实行的,明朝的制度发生了变化,所以人们因为剃发而想到了老先生,所以说‘思老’。时间长了,我误把它当成了‘死叔叔’。”正月不剃头,原本是一种“怀旧”。正月是一年的开始,就像一天的早晨一样。为了记住这个传统,正月里一个月不要剃头。乡老“理发令”的时间有误,不是顺治四年正月,而是顺治二年六月。当时,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在前门、地安门、东西牌楼等北京主要路口设立岗亭,为来往行人免费剃头。“剃发令”规定所有官、兵、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首!朝廷以死相要挟汉人臣服于满清,这吓坏了汉人。但这种恐慌瞬间变成了愤怒。他们宁死不剃头,甚至叫嚣:“我宁愿做一个绑着头发的鬼,也不愿剃光头。”不过,脖子毕竟没有钢刀硬,汉人为了脖子也是被迫剃发的。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第一个月不刮胡子是一种反抗。从1644到1650(顺治元年至顺治七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了《鞑靼之战》,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普通百姓拿起武器,誓死保卫头发,这比为皇帝和国家而战更英勇。事实上,鞑靼人不仅如此,如果他们赶上过去,他们可能会收复省会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并取得胜利,而是只满足于保留他们的头发。意大利人很难理解他们为了剃光头不惜转身。

汉族男子自古蓄发,“身披皮囊,受父母影响”,不敢伤,不敢动。剃头等于杀人。“去送”之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种刑罚。三国曹操剪了头发,换了脑袋作为证明。这种习惯自隋唐以来已被废除:尚未成熟的儿童用脖子和披肩盖住头发;当我成年时,我的头发总是盘成一个发髻。当时,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清朝强迫汉族人模仿满族人,剃光头留辫子。满族人过去是狩猎部落。为了实用和方便,他们从额角两端画了一条直线,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掉,只留头顶的头发编成辫子。习俗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满清入主中原后,大量汉族士人获准参与政权,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高官均分。在“满汉共治,共享天下”的局面下,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逐渐减弱,久而久之,汉人也将“满清”视为正统,剃发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这样,如果你在正月里不剃光头来“怀念旧”,你将失去你赖以生存的文化和心理基础,你将被谐音误传为“死叔叔”。为了反抗满清统治,汉族人发明了正月剃头死的说法。正月一个月不剃头,意思是一年不剃头,是为了缅怀祖先和传统。在中国人的传统中,舅舅是正义的象征。一般来说,我叔叔主持家庭分离的正义。

根据江苏淮阴的民间传说,这个传说始于秦始皇在政治上的胜利。为了避讳,百姓将每年的正月改名为正月,还形成了不剃头的习俗,否则会有血光之灾。四川省建始县的人说正月里不剃头,否则就叫“不发(律)”。

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正月不剃头,大多等二月二日剃头,称为“剃头龙头”。每年刮一次水龙头,长大后你会大踏步前进,成为第一名会取得巨大成就。他们还认为正月剃头会害了叔叔。可以看出,这是人类古老习俗的遗产,但在民族矛盾加剧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旧习俗被用来伪装故国的思想。

第二种解释

“你一定知道正月剃头死的说法吧?”老板娘问。

在河北石家庄,正月不理发的习俗影响很大。人们一般在腊月理发,然后等到二月初二再进理发店。我回答说:“这只是一种迷信。”

“但这种说法不仅影响了我们美发行业的运营,也为人们追求美丽增添了障碍。”老板娘接着说:“我做了一个调查,大多数年轻人不在乎迷信的说法,但他们害怕长辈指责他们不孝和不尊重。”“你有什么好主意吗?”我问。

“只要你知道这个声明的来龙去脉,一切都会得到解决,”老板娘接着说。“当我还是学徒的时候,我问过我的师傅这个问题。大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贫穷的理发师非常爱他的叔叔。然而,在第一个月,理发师担心没有钱给他的叔叔买一件像样的礼物。探亲的日子到了,理发师灵机一动,拿着刮胡刀杆来到舅舅家,细心地给舅舅刮胡子。当我叔叔出现在宴会前时,所有的亲戚和朋友都称赞理发师的精湛手艺,并说我叔叔看起来年轻多了,也更有活力了。舅舅很高兴,说这是送给他最好的过年礼物,还同意每年正月给他理发,看看手艺有没有新的进步。几年后,我叔叔去世了。每年一月,理发师都会对着剃头挑子流泪,他为自己不能再孝顺叔叔而难过……”

听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老板的意思:“你的意思是,这个故事原本是关于剃光头和正月里想舅舅的。”

“没错,”老板娘说。“不知道什么时候传出了这个谣言,而且‘思考’已经变成了‘死亡’。多少人因为一字之差吃了苦头!”偶尔有“正月理发死舅舅”的忌讳。不过,自年后泰成理发店开业以来,生意普遍不错,顾客多为年轻人。民俗专家表示,“我叔叔在理发的第一个月就去世了”是“想老”和“想我叔叔”的错误信息,没有科学依据。

正月初八,台城的大多数理发店都开门了,许多人来理发,大多数人都要排队。在文化路上的一家理发店里,两位女士正在烫发,另外三四位女士正在等待理发。理发师说初六开始营业,来理发的大多是年轻人,几乎没有老人和小孩来。

在龙潭路上的一家理发店里,28岁的林先生说,他正月初九上班,头发长到要剪了。“新的一年我开始工作,和同事们整齐地相遇。我从来不相信正月剃头死于舅舅的说法。年轻人不会这么关注。”

“当时理发店里有7个理发师,现在只有两个值班。有许多人理发和烫发。从早到晚,很多顾客都要等半个小时。”理发师王先生说。

泰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民俗专家李健表示,民间有很多说法,正月里不能理发。有的说清军入关后,汉人以“正月不剃头”表达对明朝的思念,意为“思乡”;有人说理发师很穷,买不起礼物。他在每年的第一个月给他叔叔剃头。叔叔去世后,他非常想念他,民间流传着“剃发思念叔叔”的说法。

李健说,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口口相传,在传播和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这将与初衷相去甚远。“我叔叔在理发的第一个月去世”是民间文化的变异,“我叔叔去世”实际上是一种关于“思考过去”和“思考我叔叔”的错误信息,没有科学依据。

“正月里,不剃头;我剃了光头,第一个月就死了。”这首民歌传唱了360多年,原本的含义早已模糊。它每年给九州土地上的理发师一个月的“年假”。今天,大多数人仍然遵守正月不进理发店的习俗。其实这首民歌并不是预言正月剃头一定会死人,而是在用“正月不剃头——思旧”的无奈来诅咒满清政府用钢刀硬弩强行推行的“剃头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