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装和汉服的样式和分类。越详细越好。
形制主要包括“深衣”系统(上衣与下衣相连)、“上衣与下衣”系统(上衣与下衣分离)和“短衣”系统。其中,外衣下的冠服是皇帝和官员最庄重正式的服装;袍服(深服)是官员和学者的常见服装,而裙子则流行于女性。普通劳动人民一般穿短衣服短裤子。
虽然汉服的样式繁多复杂,有礼服、制服、特殊服饰,但仔细分析,按照整体结构来看,主要分为三大类。
1.第一种类型是“深外套”系统,其中“外套和裙子”连接在一起。上下礼服系统是最典型的一种。因为是上下相连,所以叫深大衣。包括直衣服、歪衣服、长袍、直衣服、长袍等。,属于长衣服。
深衣最具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裙分开裁剪,在腰部连为一体;上下裙子分开裁剪,然后缝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个风格。为了方便,衣服被缝在一起,但上下部分的剪裁遵循了古老的传统。
深的衣服男女都可以穿。它不仅可以作为连衣裙,还可以日常穿着。这是一件非常实用的衣服。也是君主、官员、文人居住燕居时的服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服装。深服的普及率很高,流传了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末,逐渐形成了深服体系。
2.二是“深服”制度,分为“上下”两种,包括加冕和玄关,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盛大仪式的正装。顾名思义,分为穿在上面的衣服和穿在下面的衣服。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就提倡上、下,规定“衣正色中,上正色中”,也就是说,上正色纯,下正色交错。
这种方式就像“天玄地黄”,因为天是由轻气构成的,所以是由纯色构成的,地是由重浊气构成的,所以是由中间色构成的。
3.第三种是“裙”系,主要包括高胸裙、高腰裙、双排扣裙。其实也属于上衣下裙制。不过这种方式没有太多的礼仪规定,一般用于制服。裙子也是上下服装的最大体现。“三面梳头,两段穿衣”成了对传统女装特点的描述。
汉服的款式主要以横领(圆领和直领都有)和右开衩为特征。它没有嘴,没有花边,大袖子在脱外套,线条柔和而流畅,优雅而灵动。而为之买单的,是贯穿其中的灵魂。汉服的裁剪方式一直采用平面裁剪。没有省道和肩坡,用料一般大于遮盖人体的最低需要。所以无论是秦汉的大袖衣服,还是明代的大袖衫,袖子都远远长于手臂,即使穿上后袖子也很肥大。
二、元代服饰
元代的服饰制度与辽、金、宋时期相似。元朝是蒙古人统治的,所以元朝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常把一小绺头发编在额前,像桃子一样,还有人把它编成两条辫子,再缠成两个大环挂在耳后,头上戴笠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晒衣”,是短袍,紧身窄,腰部有许多褶裥。这种衣服上下马非常方便。
元朝的贵族妇女常常戴一顶又高又长、样子古怪的帽子,这种帽子被称为“王冠”。他们穿的长袍又宽又长,走路不方便。他们经常需要两个女仆在后面帮他们拉长袍。普通平民女子多穿黑袍。
男装:加冕服:皇帝和皇太子的加冕服。公共服务:数百名官员敬礼时穿着。制服:元代上流社会的主要服装。元朝人扎辫子,扎头发。元代没有完整的冠服体系。蒙古人进入中原后仍然保持着他们的生活习俗,但同时受汉族的影响,服饰也日趋华丽。
元代以袍服为主。官员和学者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此外,在元朝的大宴上,天帝的官员都要穿统一的颜色,这就是所谓的“质晒衣”。据古籍记载,天帝的优质太阳服有多种款式,冬装11,夏装15。
这一时期的妇女也穿长袍,而汉族妇女主要穿裙子。由于蒙古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元代时流行男子留辫发、蓄髯发,其特点是用刀剃出两条直线,将后脑勺的头发全部剃掉,留辫发在左右两侧或随意散披。
第三,清代的旗装
戏曲表演中的清代服饰。康熙年间,庄青出现在戏曲舞台上。比如孔的《桃花扇》,它的最后一部戏《夕照》,在剧本中注明:“副网衣伪装成皂官。”。“时服”是清朝的服装。此剧由金斗班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首次演出。
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对干净衣服的使用有许多限制。乾隆年间,禁止演出“学原著,上朝服色”的戏文(见《史料荀刊》第22号《江西巡抚郝硕奏疏》)。嘉庆年间,还发生过副宪命胜者夺得珊瑚冠的事件,认为胜者亵渎了朝廷的“名器”(焦循剧)。所以反映在乾隆末年《扬州画舫录》记载的“江湖服饰”和道光年间的“着装大纲”中,很少有干净的衣服。
清末出现了一批清朝的故事和剧目,但是净衣的增加还是不多。除了以上原因,也是因为国剧的服饰从来不注重某个朝代、某个世代的历史细节的具体性。近百年来,传统皮箱中保存有几件明显清晰的衣服,分别是马褂、箭衣、纬帽,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艺术加工。
在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上,清代的故事戏并不都是穿着便衣的。如《连环套》中,黄天霸穿的是明装──箭装、马褂,石戴的是方翅纱帽、红蟒,基本接近明朝的服饰。就连黄天霸穿着箭服和马褂也不是完全的清朝打扮,同时戴的大款和白老爷盔也不是干净的衣服。少数清装进入戏曲皮箱后,不局限于只演清朝人物。
如《穿衣大纲》记载昆曲中的赵君:“二大子”写“穿衣如黄袄”。这里的“大子”指的是汉代的匈奴,可见马褂已经成为少数民族装扮的常见服饰之一。杨家将戏剧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辽人。如京剧《金沙滩》中的韩畅、肖天佑,上党梆子《三道宴》中的(辽国许),都是穿便衣、纬帽、箭衣、马褂的。
除了少数民族,有时候汉人也会穿一些便衣,比如长坂坡的刘备。就像戏曲吸收了宋代的直脚锄头,不仅在宋代使用,也吸收了明代的黑白帽和圆领,不仅在明代使用。它们都成为戏曲程式化服饰的造型因素。
扩展数据:
文化内涵
汉服是从“黄顺垂其衣而治天下”的衣服发展而来的。古代的天子六服、皇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至今已有4000多年。加冕服是汉服的根本,最能体现中国人“天为绝地”的信仰,也是千百年来汉人祭祀神祖、沟通天地的好服饰。
天帝六服和皇后六服的组合,不仅象征着天数,还分别代表了乾坤天地、陈三、五行之天,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大基本服系——衣系和深服系。
《鲁·姬姓》中的孔服,出自宋代燕居服之首。“张服之冠”指的是一种阴冠,在周朝称为毛伟之冠或延布之冠,用以治理朝廷。。庄子提到儒服和武士服,剑服。因此,儒服就成了后世的袍服。因此,儒服和剑服成为中国王朝文武官员的法定服装,也是中国文人和武士的基本服装。
汉服是汉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饰。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体系。它是在《诗经》、《尚书》、《周立》、《易经》、《春秋》、《唐开元礼》、《二十四史》等典籍子集的基础上传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汉服制度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等级文化、血缘文化、政治文化、重职轻俗、重长轻幼、儒家仁义。
在中国古代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显示姓名、区分尊卑、区分贵贱的功能。它们是吉祥礼物,激烈的礼物,客人礼物,军事礼物和礼物的衣服。除了国事礼仪之外,普通汉族人的家庭礼仪包括冠、婚、丧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服都有详细的描述。
几千年来汉族服饰的整体风格是清淡朴素,讲究天人合一。汉族的古代袍服最能体现这种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就是袍服宽大。大袖子,赞美腰带。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人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一个神性特征——一件简单的中式外衣,附在姿态各异的人身上,突然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和流畅。
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雅、超然、泰然的民族性格,以及质朴自然、含蓄委婉、淡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以最典型的深衣为例,其造型必须符合“规、矩、绳、衡”。***12深衣下摆用布帛,寓意一年要有65438+二月,体现了强烈的尊法天道思想。袖子是弧形的符合规矩,领子是长方形的对应正方形,表示人要有规矩。没有规则,就没有所谓的方圆。
腰带长时间垂到脚踝,代表完整,下部与地面齐平,代表平衡。包含了很多儒家思想。人们穿上汉服,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见,汉服包含着相当的文化内涵,并充分受到儒、道、墨、法等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影响。
追求平和自然的境界,超然物外,慷慨善良,塑造了“汉服”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汉服”也体现了穿着者的大度、随和、包容。
同时,汉服与孝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礼记》规定,父母在世时,子女的冠、裙不能白。如果父亲去世,葬礼结束后,其他孩子的穿着没有特别的禁忌,但帝子仍然不能穿彩色衣服或使用彩色布裙子。除此之外,还有五种丧服,分别是:蹴鞠(cuī)、崔子(zī cuī)、大公、肖红、吉马。
古装摄影
服装摄影是艺术摄影的一部分,多在影楼或摄影工作室拍摄。
拍摄时,模特或消费者要换上具有古代(民国以前)元素的服装,用相对复古的妆容和造型装扮,通过角度、光线、表情、服装、妆容、背景等,充分发掘每个主体的古典气质。,从而达到复古的效果。
在以往的婚纱摄影中,古装摄影所占的比重很小,更多的是作为婚纱主体的补充,这也是广大婚纱摄影消费者不太重视的原因之一。但就目前社会潮流的发展趋势来看,古装摄影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新人们的青睐,成为了很多题材婚纱照的选择,也逐渐让古装摄影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汉服
百度百科:古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