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纸术从古至今的演变。

造纸纸的发明和发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物品。无论是看书、看报,还是写字、画画,都得和纸张接触。在工业、农业和国防工业的生产中,纸也是不可缺少的。今天,没有纸,这是不可想象的。纸是交流思想、传播文化、发展科技和生产的有力工具和材料。回顾历史,这种重要的物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并称为中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最初的纸是作为一种新型的书写材料出现的。在纸发明之前,我国记录事物多以龟甲、兽骨、金石学、竹简、木简、帛书之类。本世纪以来,殷商甲骨文和钟鼎文实物资料不断出土。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竹简、木简、帛书、帛画近年来也大量出土。但甲骨难取,石、石重,帛贵,竹简占地方多,用起来不方便。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廉价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终于发明了用麻绳头、破布、旧渔网等废弃麻类材料制成的植物纤维纸。

关于造纸术的起源,公元5世纪的历史学家叶凡(398-445)曾说,纸是东汉宦官蔡伦(62-121)在汉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发明的。但本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实践,动摇了蔡伦关于纸是发明的说法。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汉代遗址出土西汉麻纸,比蔡伦早一个多世纪。1957年,Xi东郊灞桥再次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早期的古纸。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测试,确认其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纤维制成。继此之后,1973甘肃居延汉代金关遗址和1978陕西扶风中烟村汉代地窖也出土了西汉时期的麻纸。值得指出的是,在1986年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中,出土了西汉初年文帝、景帝时期(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465438年)的地图绘麻纸,这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植物纤维纸。1990年冬,焦黄甜水井西汉驿站遗址出土麻纸30余张,其中3张写有文字。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当时制成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

但西汉早期的麻纸仍需进一步改进。公元二世纪,在东汉朝廷任职的蔡伦,以充足的人力物力,监督组织生产了一批上等纸,永元十七年呈献给朝廷,造纸术在中国普及。同时,东汉进一步利用树皮,尤其是构树皮造纸,扩大了原料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蔡伦在历史上是作为好纸的生产者和推动者出现的。这些活动客观上有利于造纸术的发展,所以他的作用不应该被完全抹杀。

根据我们的实验研究,汉代麻纸的制作工艺是将麻头、破布等原料浸泡在水中使其膨胀,然后用斧子砍碎,再用水洗。然后用弱碱性草木灰水浸泡蒸煮,可以说是后世碱性化学制浆工艺的起源。通过用碱液蒸煮,原料中的杂质如木质素、果胶、色素和油被进一步去除,用清水漂洗并捣碎。将捣碎的细纤维用水制成悬浮浆,然后用漏纸模捞出纸浆,脱水干燥后制成纸张。如果纸张表面有褶皱、有涩味,需要打磨后再书写。

汉代劳动人民利用简单普通的设备,通过化学和机械加工的方法,将纺织废料再生为纤维原料,制成植物纤维纸,这的确是化学和技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成就。这里有两个技术关键。先用化学方法除去纤维原料中的非纤维素成分,再用强力捣实,使纯纤维素大分子切短,分裂成细丝。二是设计多孔平面筛,使纸浆在筛面上停滞。滤除大部分水分后,含有少量水分的纤维会残留在筛面上,然后经过干燥脱水,形成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纸张。这种平面网就是造纸机,是现代长网和圆网造纸机的最初原型。

二世纪造纸术在中国各地普及后,纸成为帛书和竹简的有力竞争者。到了第三、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书、竹简成为中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三至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上,除了原来的麻和纸,还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造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框架上放置一个可移动的竹帘,可以反复捞出上千张湿纸,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打浆,提高了纸张质量,出现了彩色纸、铜版纸、填充纸等加工纸。

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琪所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古纸来看,可以说纸纤维均匀打结,外观洁白,表面光滑,可谓“辉煌灿烂”。公元6世纪,贾思勰还在《齐·姚敏书》中专门写了两篇文章,记载了造纸原料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与此同时,造纸术传到了中国的邻国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传播的开端。

在6世纪到10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中国除了出现麻纸之外,还出现了竹纸、桑纸、藤纸、檀香纸、瑞香纸、稻草纸、新竹纸等。在南方产竹地区,竹子资源丰富,所以竹纸发展迅速。关于竹纸的起源,有人认为始于晋代,但没有足够的文献和物证。从技术角度来说,竹纸应该是在皮纸技术发展之后出现的,因为竹料是茎纤维,比较硬,不好处理,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本应起源于唐代以后,但在唐宋时期有了很大发展。直到十八世纪,欧洲才出现竹纸。

这一时期的造纸区遍布南北。因为雕版印刷的发明,书籍印刷业兴起,促进了造纸工业的发展,纸张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价格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珍贵的纸张包括唐代的“硬黄”,五代的“程心唐纸”,以及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唐代绘画艺术作品很多,反映了造纸技术的提高。

10-18世纪的宋元明清时期,纸、桑纸等纸、竹纸特别流行,消耗量很大。造纸用的竹帘多采用细竹条,这就要求纸张的打浆度必须相当高,生产出来的纸张必须非常精细对称。淀粉糊在前唐时期用作上浆剂,具有填充和减少池底纤维下沉的作用。宋代以后,植物粘液被用作“纸药”,使果肉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和黄蜀葵的浸提液。这种技术早在唐代就已采用,但宋代以后开始流行,以至于淀粉糊不再使用。

这时加工纸的种类很多,纸的用途也越来越广。除了绘画、印刷和日常使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这种纸币在宋代被称为“交子”,元明以后继续发行。后来,世界各国也纷纷发行纸币。壁纸、纸花、剪纸等。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也非常漂亮,远销海内外。各种彩色蜡纸,冷金,泥金,罗纹,泥金银加画,贴花纸等。,多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享用,成本高,质量在普通纸之上。

这一时期,关于造纸的书籍也不断出现。如宋代的《纸谱》、元代的《纸注谱》、明代王的《君书》,特别是明代宋的《天工》,对我国古代造纸术都有不少记载。《天工开物十三卷》对竹纸、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一种总结性的叙述。书中还有一张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最详细的造纸记录。

以竹纸为例,《天工开物》中指出:芒果籽前后,爬山削竹,削去五七尺,在塘水中泡百日,加工洗净后,去粗壳,去青皮。然后用好的石灰汁裹浆,放在黄桶里八昼夜,取出竹料,清水冲洗,用木灰(草木灰水)浆,放在水壶里煮,用灰水浇。这样自然会臭十多天。取出放入臼中,捣成泥面,然后制浆造纸。这些记载与后来民间方法制作竹纸的过程基本相同。

造纸术在七世纪通过朝鲜传入日本,八世纪中叶通过中亚传入阿拉伯。在阿拉伯(古代称“大食”)报社(今伊拉克巴格达)、大马士革(今叙利亚大马士革)、撒马尔罕组织第一批造纸作坊时,是中国造纸工人亲自传授技术后建成的。最初在阿拉伯制造的麻纸以破布为原料,采用了中国的技术和设备。大规模生产后,阿拉伯纸不断出口到欧洲各国,造纸术随后从阿拉伯传入欧洲。

12世纪欧洲首先在西班牙和法国建立造纸厂,13世纪也在意大利和德国建立造纸厂。到了十六世纪,纸已经风靡了整个欧洲,最终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羊皮和埃及纸莎草纸,从此纸逐渐遍布全球。

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八世纪初的两千年间,中国的造纸术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设备和工艺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完整的技术体系。现代机器造纸工业的所有主要技术环节都可以从中国古代造纸术中找到最初的发展形式。世界各国沿袭中国传统造纸方法已有1000多年。[编辑本段]造纸术的历史发展早在东汉蔡伦(公元25年~公元220年)发明“蔡侯纸”时,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纸的雏形。中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的纸,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纸。此外,在新疆罗布泊和Xi灞桥也出土了西汉古纸。但是这些纸比较粗糙,原料是大麻或者丝绵。

东汉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总结和改进了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以树皮、破布、麻头、渔网为原料,结合沤制、捣制、抄制的一整套工艺,创制了一种植物纤维纸,称为“蔡侯纸”。从那时起,纸逐渐取代了竹筒和丝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在7世纪初(隋末唐初)开始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在8世纪,它被引入撒马尔罕,后来的阿拉伯,然后是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革和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从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很多城市都建起了造纸厂,成为造纸术在欧洲传播的重要基地,之后又传到了德国和英国。16世纪传入俄罗斯和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它在19世纪被引入加拿大。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大大降低了文字的载体成本,实现了知识在平民中的普及,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造书材料的巨大变革,在人类文明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敦煌出土的大量古代纸张再次推翻了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新华网兰州5月5日电:多年来,中国使用的教科书告诉人们,蔡伦在东汉时期就开始造纸了。20世纪以来,多项考古发现表明,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纸”。这两种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40多年的争论。目前敦煌出土的大量古纸似乎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真正的纸。

新华网报道称,“蔡伦发明造纸术”的依据是中国重要的史书《后汉书》。由于《后汉书》的作者对这一事件记录得非常清楚,而且《后汉书》在当时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在没有其他历史文献作为佐证的情况下,后人认定蔡伦在东汉发明了造纸术。

1957陕西出土西汉晚期灞桥纸,1974甘肃居延汉代亭子旧址出土金冠纸,1978陕西扶风中烟村西汉窑出土中烟纸。这些考古发现使得学术界对蔡伦的造纸术观点提出异议。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再次发现西汉古纸。与以往考古发现不同的是,此次出土的古纸质量上乘,纸张平整光滑,质地轻薄柔软,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均用细墨线绘制。据专家考证,古代纸张的这个“生日”是在西汉初年,比东汉蔡伦的造纸历史早了300多年。因此,这张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成为中国在西汉初期拥有优秀纸张的唯一实物证据。

最近,甘肃敦煌玄泉家遗址的考古研究又有了一个重要发现。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透露,该遗址共出土纸质文献和麻纸200余件,是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古代纸张最多的地方。根据同时出土的竹简和地层分析,这些古纸的年代从西汉的汉武帝、昭帝和宣帝、元、成一直到东汉初年到西晋。古纸的颜色和质地也有很多种,有黑粗、黑细、棕粗、白细、黄粗。从留在纸上的残留物来看,这些古代的纸主要是用麻织物和细丝织品制成的,用来书写文件、信件和包裹。何双全说,敦煌出土的古纸数量之多、品种之多、时间跨度之大,在中国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这些古代纸的发现不仅有力地证明了蔡伦不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而且为中国研究纸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