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吗?
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因为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中气温、降雨和物候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们来安排农业活动。淮南子?《天文训练》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时,清明风至。根据《100岁时的问题》,“此时万物生长得干净而明亮。所以叫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回升,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所以有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种树,不如清明”。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然而,清明作为一个节日,与纯粹的节气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和季节秩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一定的习俗和活动以及一些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扫墓最重要的节日。扫墓俗称上坟祭祖。大多数汉族人和一些少数民族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把食物、酒、水果、纸钱等物品带到墓地,向亲人的坟墓献上食物,然后将纸钱焚烧,为坟墓培育新土,折几根绿色的树枝插在坟墓里,然后磕头膜拜,最后吃喝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指着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根据阳历,它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这是春光明媚、草木葱茏的季节,也是人们春游(古代称为踏青)的好时机,因此古人有在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祖和悼念亲人的习俗仍然很流行。
清明节的起源和传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农谚“种树不如清明”。后来,随着清明和寒食的日子临近,而寒食又是人们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了,寒食成了清明的别称和清明的一种习俗。在清明,没有使用烟花爆竹,只吃冷食。
有一个关于冷食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为了让她的儿子继承王位,对太子图谋不轨,被迫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天谴流亡国外。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屈辱。原来,和他一起外出的朝臣大多相继外出。只有几个忠诚的人一直在追随他。其中一个叫做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为了救重耳,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后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到中国成为君主,即春秋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掌权后,他大大奖励了与他同甘共苦的朝臣,但介子推除外。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辩护。晋文公突然想起了过去,感到内疚,并立即派人要求介子采取法院作为一个官员的奖励。然而,几趟下来,介子推不动了。晋文公不得不去讨好。然而,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手的家时,他看到门关着。介子推不愿见他,早已背着母亲躲到了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去绵山寻找,但是没有找到。因此,有人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说,最好让火烧山自由,在三面放火,留下一面,当火烧起来时,介子会自己出来。晋文公命令提拔火烧山。没想到,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火被扑灭后,介子终究没有被推出去。上山一看,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看着介子推的尸体哭了一会儿。然后他埋了尸体,发现介子推的背被一个柳树洞堵住了,似乎有什么东西。抽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件裙子,上面有一首血诗:
我希望你的主人永远清醒。
与其陪你当劝谏者,不如当个鬼不见。
如果你的主人心里有我,记得我经常自省。
我在酒泉问心无愧,我勤政清廉。
晋文公把血书藏在袖子里。然后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埋在烧焦的柳树下。为了纪念介休,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并在山上建了一座祠堂,并将火烧山获释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告诉全国人民每年这一天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吃冷食。
临走时,他砍了一段烧焦的柳树,在宫殿里做了一双木屐。他每天看着它,感叹道:“真可惜。”“足下”是古代人的下属对上级或同辈之间互相尊重的称呼,据说由此而来。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他的大臣们穿着便衣徒步旅行,以表达敬意和哀悼。走到坟前,我看到死去的老柳树复活了,有成千上万的绿色树枝,在风中跳舞。晋文公看着复活的老柳树,仿佛看到了介子的推动。他毕恭毕敬地走到他面前,慈爱地捏了一根树枝,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牺牲后,晋文公将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将其命名为清明节。
在未来,晋文公经常带着一本血腥的书作为纪念,以鞭策自己掌权。他勤政明道,励精图治。
从此晋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对功勋卓著、不图富贵的介子推十分怀念。在他去世的那天,禁止燃放烟花来纪念他。它也是由面粉和枣泥制成,揉成燕子的形状,用柳树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个东西叫“推燕子”(也叫中介的推)。从此,寒食和清明成为全国人民的盛大节日。每当有冷食时,人们不生火做饭,而只吃冷食。在北方,人们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如枣糕和麦糕。在南方,大多是绿色丸子和糯米糖藕。每年清明节,人们都把柳条围成一个圈,在房前屋后插上柳条枝,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而有趣。除了注意禁火和扫墓外,还有一系列的习俗和体育活动,如慢跑、荡秋千、蹴鞠、打马球和插柳。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禁冷食和火。为了防止冷食和冷餐伤害人,我们都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是一个有特色的节日,既有悲伤的泪水来扫新坟,也有踏青的笑声。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荡秋千,意思是拉着皮绳移动。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称为钱球,后来为了避免禁忌而改为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树枝做的,并用丝带系住。后来,它逐渐发展成一种有两根绳子和踏板的秋千。玩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还可以培养勇气,受到人们特别是儿童的喜爱。
踢球
弓是一种橡胶球,球皮由皮革制成,球内填充有羊毛。蹴鞠就是用脚踢足球。这是古代清明节的一种流行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
春游
也叫春游。在古代,它被称为探春和荀春。三月晴空万里,春回大地,大自然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高照,春雨纷飞。种植的幼苗成活率高,生长快。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些人甚至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的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这对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放风筝
它也是清明节最受欢迎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在白天穿上它,而且在晚上穿上它。晚上,一串彩色的小灯笼挂在风筝下或风稳定的拉线上,像一颗闪烁的星星,这被称为“神灯”。过去,有些人把风筝放在蓝天上,然后剪断风筝线,让微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