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体育中考,应该取消喝兴奋剂给考高分的初中生。

体育中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然而,最近有消息透露,学生们正在服用兴奋剂以获得高分。

随着体育成绩的提高,兴奋剂早已入侵中考。

过去,用兴奋剂提高成绩是体育比赛和专业考试中的“秘密”。近年来,很多普通学生也学会了用兴奋剂拿高分。

早在2008年,上海体育学院副院长陈培杰教授在《历史与未来——奥运反兴奋剂40年》启动仪式上就透露,“用兴奋剂提高成绩的不良方式已经悄然出现在中考、体育特长生加试等考试中。学生通过服用兴奋剂在短时间内刺激神经,达到增加跑步频率、提高运动成绩的效果。”

普通学生使用兴奋剂与中考体育考试权重增加密切相关。上世纪90年代,虽然很多地区开始实行初中毕业生体检制度,但这一制度并没有得到重视。到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青少年的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质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中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上升,使得青少年体质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为了让学校、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育锻炼,体育中考改革加速进行。2007年,我国明确提出“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逐步提高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权重。“从那以后,体育中考的地位一直在上升。

学生们正准备参加体育考试。

增强学生体质的初衷是好的,但体育中考成绩纳入中考总分后,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体质差的学生除了加强锻炼,还得寻找其他提高成绩的方法,于是一些家长把目光投向了兴奋剂。

易得,有效,未经检验,家长敢让孩子服用兴奋剂。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兴奋剂是高科技产品,一直和反兴奋剂技术竞争,离普通人很远。其实兴奋剂并不都是那么“高”的,它们包罗万象——除了运动训练和正常的医学、营养学方法之外,旨在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的所有合成物质和特殊手段,都可以统称为兴奋剂。

以麻黄素为例,服用麻黄素可以明显增加运动员的兴奋度,使其不知疲倦,超水平发挥,但对运动员本身有不小的副作用,是国际奥委会严格禁止的兴奋剂。然而,这种物质并不稀缺。很多感冒药中都有,小药店也能买到。

含有麻黄碱的药物种类繁多。

专门调查这一问题的半月谈记者也发现,在一些电商网站上搜索“中考体育”一词,会出现药品、功能饮料等结果。很多店主会主动向记者推荐使用含有麻黄碱和咖啡因(也是违禁兴奋剂)的药物或饮料。

兴奋剂很容易获得,确实有可能提高运动成绩。因为中考不是竞技比赛,而是标准测试。身体素质差的同学,靠兴奋剂打不过所有人,但达到平均水平的可能性很大。举个例子,一个孩子的妈妈曾经说过,孩子的水平平均是39分(满分50分),周围有很多50分的孩子,大部分都在46分以上,于是她让孩子提前一周吃一种含麻黄碱的药物,“考前喝两罐功能饮料”,孩子考了46分。

家长敢让孩子服用兴奋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像正规的体育比赛,中考没有兴奋剂检测,不检测没有明确的处罚。

许多专家指出盲目服用兴奋剂对健康有害。其实家长也有所了解。他们之所以让孩子吃药,是因为利大于弊——吃药对身体有害,“以后可以慢慢补”,而现在可以应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尽管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体育中考采用“过程性评价+现场测试”的方式,但2015年,教育部委托专业机构对全国99个城市的体育中考方案进行调查,发现采用“现场测试”的城市仍占总数的64.6%。

通过检测来解决体育中考的兴奋剂问题也是不现实的。

服用兴奋剂拿高分违背了增强学生体质的初衷,甚至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许多专家认为,必须消除兴奋剂滥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重要途径是兴奋剂检测。

公平很重要,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花钱才能得到的。兴奋剂检测技术既复杂又昂贵。根据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教授于坚的估算,每人的检测费用需要1万元。全国每年初中毕业生1400多万。哪怕只抽取其中的20%,光是检测就要花28亿。用这笔钱弥补中学体育师资和设施的不足不是更好吗?

兴奋剂检测技术既复杂又昂贵。

可能有人会说,为了公平,该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然而,测试是由人来完成的。即使在反兴奋剂实验室,也有很多国内运动员为了拿金牌而作弊的案例。谁能保证中考兴奋剂这个更大更不重要的测试能做到公正准确?

退一步说,即使检测结果完全准确,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界定造假。以麻黄素和咖啡为例,它们都是兴奋剂,但很多感冒药也含有这两种物质。考生吃感冒药,就不让别人考,是作弊吗?

想通过检测来解决体育中考的兴奋剂问题是幼稚的。

需要改变的是体育中考的“唯分数论”。

现行体育中考的弊端非常明显——在应试体育教学中,学生倾向于短期突击,学校也有专门的考试项目,兴奋剂也容易大行其道。这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质,更不能让他们对体育产生兴趣。

要想真正增强学生体质,遏制兴奋剂泛滥,首先要把体育中考前移,提高学生日常体育成绩在体育成绩中的比重。现在有的地方也有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和表现的考核),但是分值比例低。一种担心是过程评价过于人为,可能不公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依靠科技的力量——很多软件都可以计算运动时间和累计步数。如果直接上传这些软件数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可能会更客观。

其次,体检的内容要更加广泛。比如澳洲的体育课也教授健康理论,高中体育考试从实战水平、调查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考试的内容可以是体育项目的专业测试,可以是运动机能的实验报告,可以是每天的训练日记,甚至可以是口头发言,让天生体质虚弱的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这也是增强学生体质最持久的方法。以日本为例,文部科学省对不同运动的达标没有特别硬性的要求,除了大方向指导手册。对于很多日本中小学生来说,在体育课上学到的东西,还不如每天放学后的“兼职”多。

兼职是指有主题的课外活动,在日本中小学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很多学生会报名参加体育俱乐部,比如足球部,棒球部,篮球部。每天下午放学后,孩子们通常有整整两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这种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还能让人一辈子保持对体育的热爱。

《灌篮高手》这部反映日本中学篮球部生活的动画,让很多中国学生喜欢上了篮球。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正在积极推广“每天锻炼一小时”,严禁学校占用体育课。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体育中考“唯分数论”就可以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