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年份有农历二月三十,有的年份没有?

农历每年没有二月三十日!不是每个月都有30天。大月份是30天,小月份是29天,所以有的月份有30天有的没有,有30天的月份不固定,有时没有。

阴历(夏历、阴历、古历、黄历、旧历)阴历以农历正月的时间作为日历月的平均时间。这和纯阴历是一样的,但是阴历采用了设置闰月和二十四节气的方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又有了阳历的元素,所以比纯阴历好。据说我们的祖先在所有的农历中,早在夏朝(公元前17世纪前)就使用这种历法了。所以人们也称它为夏历。解放后仍称夏历,1970后改称中国“农历”。至于“农历”这个名称的由来,大概是因为自古以来国家就是以农业立国的,所以历法必然是为农业服务的。农历是以新月为基础的。农历正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天),所以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和纯农历不完全一样,因为纯农历是大小月交替排列的,农历的大小和月份是通过计算确定的。农历每个月的第一天恰好是“新月”(即月亮在太阳中间,地球以黑暗的一半对着地球)。有时可能会有两个大月份,或者连续两个小月份。因为农历正月比29天半略长,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中,大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农历基本以12月为一年,但12农历月的时间是354.3667天,与回归年相差约11天。这样每三年就会多出来33天,也就是多出来一个月。为了消除多余的日子,每三年加一个月,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被称为闰年。所以农历闰年有13个月。至于闰月,是由节气决定的。作为农历的一种,每个月的天数取决于月损,一年的时间是以12个月为基数。为了封闭地球绕太阳的周期,也就是回归年,每两到三年加一个月,加的一个月就是闰月,所以农历的闰年是13个月。农历没有十三月。根据历法规则,闰月在2月至10月后的同一个月内重复,重复的月份为闰月。例如,四月之后的闰月被称为闰四月。农历闰年闰月的计算,三年一闰,五年两闰,19七闰;农历基本以19为一个周期,对应公历的同一时间。例如,在公历中,2006年5月27日5438+0、5月27日1982和5月27日1963都是闰四月的第五天。加入闰月的月份是根据农历的规律推断出来的,主要是根据与农历二十四节气的重合来确定;农历闰月数和正常月份一样,都是29或30天。农历所谓的“闰”,只是叫闰年、闰月,阳历也有闰年。农历月份的另一个名称是一月:正月、角月、孟月、月末、立春和元春;二月:如月、杏月、仲春、早春;三月:病月、桃月、季春、冰月、三春、阳春、晚春;4月:于越、清河、陶岳、夏梦;五月:榴莲月、瘦月、盛夏;六月:和月,莲月,夏月,夏末月;七月:相约、乔岳、霜月、秋梦、同月;八月:庄月、桂月、中秋、中秋月:九月:海月、居月、秋吉;十月:阳月、小阳春、萌动;十一月:古月、甲月、仲冬;十二月:土月、腊月、甲平月、冀东。农历一个月的前十天习惯上被称为第一天。例如,农历一月的第二天被称为正月初二。当然,说65438+10月2日也是正确的。农历正月(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于65438+10月20日之后,2月底之前。比如农历正月初一可能是65438+10月21,也可能是2月20日;反之,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65438+10月20日到2月底。农历年对应的是公元历年(AD calendar year),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年。公元纪年不重复,而中国纪年用的是树干纪年,所以每60年重复一次。比如1931这一年叫辛未年,1991这一年也是辛未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皇帝的称谓和天干地支同时使用,以免重复。比如清朝同治三年,甲子年(公元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