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有哪些作品?

李时珍(1518 ~ 1593),本名东壁,号湖滨,晚年号湖滨山。他出生在湖北蕲春县周琦镇东门外的瓦小坝一个世界医生家庭。他毕生致力于撰写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对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小,李时珍就尝尽了人间的艰辛。他们的兄弟姐妹,加上他们的母亲张,都是由父亲抚养的。李时珍的童年几乎有一半是在药炉旁度过的。直到十几岁时,李时珍的病情才开始好转。他开始阅读并参加一些户外活动。

岳池一号李颜稳神父是一位有着丰富医疗经验和极高医学造诣的名医。受父亲的影响,李时珍从小就对植物、昆虫和鱼类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有时李颜稳还带他去山里教他药材的生长和区分各种药材。公元1531年(明嘉靖十年),14岁的李时珍在父亲的陪同下到黄州参加考试,中了一名秀才。然而,在接下来的三次乡试中,李时珍都落榜孙山。于是李时珍正式向父亲表达了自己放弃科举,从医救人的决心。从此,李时珍跟随父亲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

到明朝时,中医的发展已有65,438+0,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李时珍不仅努力学习各种医学经典,而且善于继承前人的医学财富,非常注重积累医学经验,力求创新和突破。他用百部、君子、槟榔等药物治疗儿童异食癖。他认为这属于一种寄生虫病。在总结用药剂量时,李时珍认为用药剂量与治疗效果直接相关。因此,除了正确的药物外,剂量也要适当。例如,巴豆是一种泻药,但使用得当可以治愈腹泻。他用这种方法治愈了使许多人痛苦不堪的腹泻。

不要脸的质疑、虚心求教、注重观察分析、善于钻研思考也是李时珍医术快速提升的重要原因。

李家本祖祖辈辈都是当地的名医,加上李时珍自身的刻苦努力,他很快成为一名享誉荆楚的优秀医生。38岁时,武昌楚王朱英建的儿子病重。经过多次治疗,仍然没有效果。最后他出名了,请李时珍给他治病。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朱英健的儿子病情逐渐好转。朱英健非常高兴,任命李时珍为“奉旨郑铮”,同时掌管王宓良医办公室。

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四川名医唐慎微奉命修订补充《本草》,史称《证本草》。该书收录了1558种药物和3000多个处方。人们一直很欣赏这本书。

李时珍曾认真阅读和研究过《神农本草纲目》、《唐本草》、《证本草》等药物学名著。一方面,他钦佩前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这些著作还存在一些理论和观测上的错误,需要加以整理和纠正。

此外,从宋代《证本草经》的修订到李时珍生活的明代,历史已经前进了500多年。金元以来外国药物的输入和各种药物学流派之间的争论极大地完善了医学理论。而且,偏方的损失也会尽快弥补。这一切都需要整理并写入新药,而这个重担就落在了李时珍的肩上。

基于上述知识,年仅20多岁的李时珍决心整理、补充和撰写一些更详细的药学著作。但他心里很清楚,修订《本草》并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并不容易。为此,他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准备工作。

为了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李时珍查阅了海量的历史典籍、医学典籍和各种本草。除了认真阅读各朝代的本草外,李时珍还广泛阅读各种医学书籍和处方,如《黄帝内经?苏文,黄帝内经?现存书籍277册,包括《灵枢》、《张仲景伤寒论》、《扁鹊方》、《华佗方》、《张仲景金匮五书》、《唐玄宗开元广济方》、《天宝单方图》和《宋太宗太平盛辉方》。并对这些作品的内容进行了审查、检查、分析和判断。在阅读大量医学典籍的同时,李时珍还翻阅了许多古今典籍和有关官员的小说。

约1556(明嘉靖三十五年),礼部命各地选拔医学人才集中入京,以补充泰医院的空缺。湖广走了一批名医,李时珍就是其中之一。

李时珍到了北京后,虽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但他从太原丰富的藏书和来自国内外的各种药物中受益匪浅。他还多次前往王耀寺仔细辨认铜像的人体穴位,熟悉了人体的所有穴位和经络原理,为他撰写《奇经八脉考》等书籍奠定了基础。李时珍还经常光顾泰医院的寿药房和御药房,在那里他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各种药物进行了比较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药物鉴定经验。

李时珍在太医院时,曾数次向朝廷申请支持他编纂《本草纲目》,但都没有结果。因此,他辞去了在太极医院的职务,走上了回南的道路,并决心独立完成《本草纲目》的编纂工作。

仅仅编纂一部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大型药学著作清单是远远不够的。写作之初,李时珍按照自己的分类方法,将收集到的材料逐项整理。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感到困难越来越多。最令他困惑的是,许多药物的形状和生长在古籍中往往模糊不清,有些甚至相互矛盾。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李时珍终于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方法是深入民间,收集标本并进行身体检查。

李时珍的足迹踏遍了蕲春地区的山山水水,无牙山、崖头山、紫云洞、朱家洞等都成为他走访的对象。他仔细观察和研究了洋甘菊、苦参、紫苏、苍耳...还有山里的地蜂、蟾蜍、竹子和野猪。

为了收集珍贵的标本,彻底了解古人提到的各种药物,李时珍去过武当山采药,还去过药材丰富的佘山、茅山、牛首山等地采药。他上山梁,下山谷,涉足袁野,走向水乡,足迹遍布湖广、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在四处寻访的过程中,李时珍结交了大量的民间朋友,并从他们那里获得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当他遇到农民时,他询问谷物的生态和属性;每个渔民都询问鱼、虾、龟和蟹的捕获和食用情况;当你见到猎人时,你会询问野生动物和鸟类的生活习惯和药用价值。当我遇见樵夫时,我谈到了植物的形状和采摘季节;向农民询问药材的采集和酿造情况;向果农了解果蔬的种植、嫁接和品种口味。通过广泛的咨询和实地考察,李时珍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观点。

为了彻底了解药物的功效,李时珍经常尝试药物,甚至几次险些因中毒而死。

经过一生的努力,1578年(明万历六年),一部详尽完整的医学百科全书《本草纲目》终于编纂成功。当时,李时珍是一位61岁的老人。为了《本草纲目》的出版,他不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千里迢迢来到当时全国出版业的中心南京,为出版人打call,却没有得偿所愿,最后只能失望而归。直到1596(万历二十四年)才在南京出版了《本草纲目》,史称金陵版。但李时珍已经去世三年多了。

《本草纲目》65,438+0.9万余字,52卷,是一本定义明确、条理清晰的书,既是药典,也是医书、方书。

《本草纲目》不仅纠正了以前本草中的谬误,还增加了374种新药。

《本草纲目》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植物志,其中对植物的形态、栽培、分类、鉴别等记载清晰生动。李时珍将65,438+0,000多株植物分为五个部分和30个类别,并详细描述了每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和种子。各种植物之间的差异也描述得非常细腻、准确和生动。

《本草纲目》对动物的研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包括32种水鸟、23种园林鸟类、17种林禽、13种山地鸟类、28种家畜、38种野生动物、12种啮齿动物和8种软体动物。

《本草纲目》还收录了276种矿物质,并详细描述了许多金属和化合物的产地、颜色、开采和区分方法。此外,还详细介绍了化学药物的性质以及蒸馏、升华、结晶、沉淀和烧灼等生产方法。

《本草纲目》出版后,立即受到人们的欢迎,风靡全国并广为流传。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本草纲目》最早传到日本、朝鲜、法国、德国等国,并被翻译成日、法、德、英、俄、拉丁等多种语言大量出版,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西方人称之为东方医学的伟大经典。李时珍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贡献将与《本草纲目》一起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