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饼的历史渊源

豌豆在古代被称为山戎。《本草纲目》记载“山嵘,豌豆也,其苗弱而宛,故名豌豆,植,今北方多土也”。史书上说容是“唐虞之北”。可见,3000年前太原以北的这片土地上,豌豆开始春天开花,夏天收获。后来在中国北方(关子戎)也种植了豌豆,但历史上“从地里出来的,大如杏仁”,在山西北部的高寒山区种植还是最好的。

豌豆,从幼苗到豆角,都可以做人民的美味。《黄河文化系列·民食卷》载,春雨过后,百花盛开,鲜嫩的豌豆苗绿得诱人,拌以嫩韭菜或炒得风味单一,清香宜人。说到豆荚,俗称“扁角”,采摘生食,使汁甘甜爽口,煮炒成菜,是佳品。初夏的豌豆是“百谷之首”,明朝以前是“熟炒好”的。磨面粉,面很白很细腻(《本草纲目》),除了煮粥、制曲、做凉粉,还做带馅的饼,叫豌豆饼,是民间小吃。

按照中国历代御膳的大观,豌豆饼在清初传入北京,改名为豌豆黄,成为燕京著名的汉族小吃。所以才有了“食历来燕京,豌豆黄久负盛名,红枣嵌金居里,十条共买黄琼”的说法。乾隆皇帝的早餐里有“豌豆黄”的味道,但当时在皇宫里并不流行。到了慈禧太后到来的时候,又叫小贩入宫制作,改良成无馅心,逐渐成为清廷的名点。

豌豆饼在山西曲沃、侯马、河津等地也叫“豆沙饼”或“成沙饼”。它是由豌豆、栀子和柿子制成的。当地人喜欢吃豆沙糕,这成了许多外国人的生意。民间有句话叫“来曲沃县,住大东关。抄一副担子,赚点豆沙钱。”民国年间,豆沙糕随处可见,成为汉族特有的地方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