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安徽的亳州就是那个国家。它叫什么名字?
2.西周时期,封神农后建立的交国姜,从河南单县迁都,建交城。
3.春秋初期,交国为陈国所灭,交城属陈国。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楚国征服了陈国,占领了交城和伊一(今城南)。
4.秦朝时,桥县、成府县位于泗水县。乔县后来属于县。
5.在西汉时期,这里属于沛县。
6.汉代,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在谯县任豫州刺史司。
7.三国时期,魏帝在位第二年(221),谯县被命名为“都城”。
8.西晋时在此设国,后称谯县,辖谯县。
9.北魏四年(507年),属南兖州管辖。
10年,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兖州南部属于北周。鉴于谯是军事和政治中心,北周在谯县设立总府,管辖几个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周景帝改称南延州为播州。
11.隋大业三年(607年),亳州改为谯县。
唐武德四年(621),乔县改称亳州,辖乔县(今谯城区)、山桑县(今蒙城县)、成府县12、成府镇(今谯城区)。
临涣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赞县(今河南省永城市郾城镇)、鹿邑县(今河南省鹿邑县西南)、永城县(今河南省永城市)和镇原县(今鹿邑县)。
13,宋,亳州属淮南道,宋真宗升亳州为庆忌军,任命节度使管七郡。
14,进士,属南京路,辖6县5镇。
15,元代,播州属汴梁道,辖6县。元十五年(1355),刘福通起兵反元,在亳州拥立韩林儿为帝,建立“汉宋”政权,定都亳州三年。
16,明朝初年,亳州曾是一个县,属于南直隶凤阳府。弘治九年(1496)县升格为州,境内设义门巡检司。
17、清初,亳州由安徽外交部直接管辖。雍正二年,播州辖乔县、太和县、蒙城县(今蒙城、杨过、利辛的一部分)
扩展数据:
地形:
亳州市全境呈东南、西北向斜状,整个亳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自然坡度为1/9000。西北谯城区的詹楼地势最高,海拔42.5米。利辛县占沟以南为东南部最低处,海拔22米,相对落差20.5米。
由于受河流蜿蜒切割变化和黄河前期南下泛滥的影响,平原上丘陵、斜坡和碟形洼地交替分布,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
亳州市与黄河呈扇形相连,是一个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仅东部就有龙山、石公山、旗山、狼山、双锁山等10多处石灰岩残丘。
除分布在蒙城和杨过的侵蚀残丘外,总体上为典型的黄淮堆积地貌,是现代黄河的洪积区。微地貌分为河漫滩、洪积微高地、洪积斜坡平地、决口扇形地、河间洼地、河间平地和低山丘陵7种类型。
土壤:
亳州市的土壤类型主要有砂质黑土、潮土、棕壤和石灰土。其中,砂质黑土(又称青黑土)是一种具有腐泥黑土层和浅沙土层的暗色土壤,是古代农业区的耕作土壤之一,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1.6%;潮土系统由黄色河漫滩沉积物发育而成,约占总面积的23.2%。
棕壤由古老的黄土冲击母质形成,沿河流中游呈条带状分布,占土地总面积的1.5%。石灰土系由以石灰岩为主的风化沉积物发育而成,全部集中在丘陵周围,约占陆地面积的3.7%。
气候:
亳州市气候位于暖温带南缘,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多变、夏季雨水集中、秋季秋高气爽、冬季漫长干燥。
由于气候过渡,冷暖气团频繁交汇,天气多变,年降水量变化较大。全市历年平均气温14.9℃,平均日照时间2184小时,平均无霜期213天,平均年降水量831毫米。
百度百科-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