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爱酱油,那么东北的酱油是怎么做的呢?

黑龙江东北豆酱的制作方法及习俗故事

4月28日,庙会的最后一天,东北乡镇家家户户的主妇们几乎都在忙着做一种自制的大酱,叫下酱。选择这一天,不仅仅是借助了“八”字的谐音“发”,而不是借助它那发粘发铜的“发”,让当时已经搁置一旁的酱件顺利“发酵”,更重要的是由于节气——端午前后,雨季来临之前,东北最好的季节到来,稳定而不断上升的气温可以保证大酱中毛霉的正常快速发酵。

相传烹酱的传统起源于满族人。就像吃火锅的方式,流传了很久。满族人至今仍烹制正宗的“菜酱”,即先炒黄豆再煮酱油,其余做法与普通酱油差别不大。由于东北地区常年气温较低,不利于细菌繁殖,人们有生吃蔬菜的习惯,所以茄子、芹菜或海带蘸酱吃并不奇怪。各家的餐桌上都有一大盘时令“酱菜”。那些青菜新鲜诱人,绿叶欲滴。把它们蘸上青花拼盘里金黄的酱汁,开胃又好吃。能吃一碗饭,至少也得再来一碗。

东北人喜欢调味汁。以前生活水平不高,以青菜和小葱为主菜。现在即使一日三餐七菜八碗,也很少炒菜炒菜,甚至连东北的大炖菜都很少,但是有一碟咸香可口的酱。

我爸妈都是山东人,早就入乡随俗了,除了酱。看似简单的加酱过程,其实有很多技巧和秘诀。有世代相传的因素,也有自我理解和适当发挥的因素。也是炒豆角,煮豆角,绞豆角,做酱块,封酱块,直到4月28日正式上酱。在这一系列的具体操作中,温度、湿度、力度的掌握,井水和自来水的选择,碘盐和无碘盐的区别,盐和水的比例等等。,一定要把握好。当上述一系列任务逐一完成后,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每天至少需要一个有耐心的人坐在酱坛子旁边“爬”和“撇”。这项任务同样艰巨,不容忽视。至于下雨天盖酱坛子,晴天揭盖子,也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术活。

在北方,菜园门口,院子南侧的朝阳区,楼房阳台,常年摆放着大小不一的酱缸。三天不用动,酱坛子当然不会冻。衡量这个家庭主妇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就是品尝她“亲手”做的大酱、腌咸菜、豆腐脑。尤其是她家已经彻底闻过的生酱味。民间有句话:大户人家的酱一定好吃。更准确的说,是家庭主妇人口多,环境相对胆小,她下面的酱更香。这听起来有些违反直觉,但是很多事情一开始都是那么奇妙,然后就变得很自然了。虽然我们家没有酱,但也不能为了调味而掰大酱。邻居总是在自家酱油刚做好的时候邀请我们去刀(端)酱,吹嘘自家酱油有多好吃。语气和表情不亚于夸自己的孩子。我和我哥经常会在空碗出门前商量去哪家,因为讨酱也是有学问的:每家邀请我们去刀酱的都要去拜访,一定要定时轮流去几次,不管那家的酱味道如何,多吃少吃都是其次。这样家家都会觉得自家的酱油好。看,收割不是你自己种的庄稼是要费很多脑筋的,虽然你提前保存了体力。

大家都知道山东人引以为傲的“葱油饼卷”(这酱肯定和东北酱不一样)。在东北,因地而易,换成“大山楂”,大葱蘸酱油。相比玉米粉,玉米山楂更能体现东北人的粗线条,表现其粗犷的个性。一大锅散发着云豆香气的山楂,飘着鱼泡般的咸鸭蛋,配上餐桌上一大堆新鲜的青菜,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刚舀出来的香喷喷的鸡蛋酱。你被困在这样的场景里了吗?当然,好客的主人会热情地邀请你坐下。你不需要什么山珍海味,甚至不需要炒菜,但是你觉得这种吃法很新颖很对,和东北的环境人文很契合。杀猪菜有一些吃法就像阿诚先生说的——很张口很土匪的那种。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个下雨的傍晚,老师把我送到班里的双胞胎姐妹家,通知我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很难找到他们的家。正好赶上他们吃饭——大山楂拌大酱,连个青菜都没有。然而,他们居然吃得那么辛苦,一碗又一碗。本来就分不清谁是谁,更让我蒙了。我居然忘了在家吃晚饭,随着他们面前越来越空的酱碟不知不觉饿了。回家后我会马上告诉父母,我会去邻居家讨一碗大酱尝尝。我看看能不能像他们那样吃几碗大山楂。妈妈笑我做饭吃多了吃腻了,就像我几岁的时候,和别的小朋友拿蛋糕换大蛋糕一样可笑。父亲生动地学会了东北人地道的做菜程序:先去菜园子里摘菜,洗干净,然后在刀上放一小盘大酱,一点儿不动大勺子就喊开饭。他们说的话,我当然没有听进去多少,不然的话,那个晚上的情景,我还像印在脑海里一样深深地回忆着。

虽然我家没有酱,但是我真的很喜欢吃大酱,尤其是瘦肉和红辣椒炒的熟酱。在外面上学,每次离开家都要带满满一大坛子,所以放假不了。因为在食堂吃饭,同学们互相“帮忙”一勺,进步很惊人。三十多岁去北京读书,都要带一瓶自制的辣酱。到了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端上桌,和食堂里不太好吃的菜一起吃。有些男生吃多了,所以有点不好意思。他们问了这个酱的名字,打算照着买。当他们得知是我自己做的,他们以为我在骗他们!我也为此交了很多文艺界的朋友。印象最深的是那位武汉学长,第一次见面就大方的吃了我的辣酱。那次聚餐,我们俩都去晚了,碰巧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了三勺赞,她给出了非常中肯的评价:这种酱味道太香,容易上瘾。就是这锅极其普通的辣酱,奠定了我和她日渐深厚的友谊。

东北味噌还挺调味的。可以用来做酱茄子,酱豆角,炒菜,甚至蘸饺子。所以从东北搬到南方工作生活的人,回到老家都喜欢吃家里刚从酱缸里舀出来的大酱——久违的原汁原味的酱香,让超市里的各种老干妈、阿香婆相形见绌。当然,流浪者带走的东西里有很多酱料。更何况我坐飞机也不怕超重,就装个十斤二十金的便携塑料桶,翱翔蓝天。这说明他们对酱油情有独钟。

每当我吃完饭,随意穿行在东北普通的大街小巷,炸酱的味道时不时飘来。在越来越提倡返璞归真的今天,酱菜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我想引用几年没回国的同学哥哥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家乡的变化真的很大,人也是。没变的只是我妈的酱。

第二,酱油虽然仍是北方人的最爱,但随着少盐饮食的推广,正逐渐失宠。自己在家煮酱油几乎绝迹。如果还有人自己做酱,那是因为家里有老人,比起更喜欢这种美食,他们可能还是更怀念过去。

家里做酱油的方法几乎失传了。小时候每次上酱,我都会跟着我妈到处跑。这几年因为吃酱越来越少,几乎不在家做饭。如果我想吃,我会买一些。我去年心血来潮自己做了一些。并记录了过程。保证绝对正品。不过按照老人过去的说法,一个人煮出来的味道一样是真的。同样的,我和妈妈做的菜味道也不一样。

这是去年做酱油的过程。我录了,今年不会拍了。去年做的菜大部分都送人了,我自己吃的很少。

做酱油是黄豆,盐,水,比例是:10斤豆子,2-2.3斤盐。水我没测过,大概是豆豉的1倍。做酱油往往靠经验。

第一件事是选豆,把坏的或发霉的豆子挑出来,然后测量要种的豆子的重量。我种了5磅豆子。

将挑选好的豆子浸泡24小时,然后将豆子称入大锅中。我用两个罐子盛了五公斤豆子。将泡好的豆子放入锅中,加水至水至豆子下方2-3CM,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再用最小的火慢慢呼吸,直至豆子软烂,颜色加深,水没了。关火炖几个小时。

这个过程一定要有耐心,不能脱离人,否则容易糊锅。

叫好豆子,找个干净透气的袋子,尽量压实,底下掏空,20多度发酵。

过去的经验是二月初一泡豆,农历二月初二叫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上酱。我觉得时间长了点,豆子发酵太多了。也许房子里的温度比现在低。我觉得现在一个月足够了。

4月18日做的酱,四月初八北方室外温度还是有点低。发酵好的黄豆放入坛子前,要在太阳下暴晒一天,发酵发霉的豆子要用清水刷一遍。水和盐沥干后,尽量放在温度高的地方,尽量多晒太阳,让它们重新发酵。在此期间,每天早晚用酱耙耙,撇去浮沫。直到你不能起泡。一个月后就可以吃了。但是,刚开始的时候,酱会比较稀。经过一个夏天的暴晒,到了冬天酱会很干,吃之前会稀释或者油炸。

第三,又要做酱坯了。每年腊月,农历二月,都是东北酱油空白的时候。喜欢发酵味浓的,腊月做,喜欢发酵味淡的,二月做。酱料发酵后,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各选一天做酱料。选择在农历期间做,是民间留下的习惯。

不加任何添加剂的酱味道鲜美,每个人做的酱因为工艺不同,味道也不一样。身边的人都喜欢吃我做的大酱。你需要很多一罐。

酱油发酵起源于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研究表明,酱油不仅具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第一种营养功能,还具有人体的第三种生理功能:具有良好的抗血栓、抗氧化、抗疲劳、抗癌等生理功能。

东北酱油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我今天做的,一种是“菜酱”。

材料

2500克大豆

水10公斤

一个陶瓷锅(体积30公斤)

洗750克盐。

一根酱杵

步骤1

将黄豆用水冲洗干净,然后在水中浸泡12小时以上,直到黄豆体积膨胀,用手将黄豆打碎。我洗了四次。泡黄豆的水是山泉水,水量不在配方里。

第二步

豆子泡好后,加水大火烧开,再小火煨。豆子煮到软烂大概需要1-2个小时(根据你做的量掌握时间)。水量和豆子一样。做酱坯的时候放弃太多的水很可惜,把里面有黄豆的汁扔掉也很可惜。要加的水应该是山泉水,水量也不在配方里。

第三步

用你自己的方式碾碎煮熟的豆子。我喜欢带点豆瓣,所以没磨成泥。水不要太多,太多酱不会形成。

第四步

把碎豆子堆成25x15x8左右的空白。每个毛坯都要扔一段时间,才能牢固,容易发酵。坯体太大容易糊,太小容易失水,变得不透明。不透明就没有油,酱也不香。将毛坯放在阴凉通风处3-5天。

第五步

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做坯,先放在保鲜盒里,然后倒出来再定型。

第六步

将调好的酱坯放在烤网上通风,经常翻面。

第七步

大概需要3-5天,四周都是这样。

第八步

看起来很舒服

第九步

周乾完成后,用食品包装纸包好,放在阴凉通风处。纸缝不用太严,自然透气即可。网上有食品包装纸。不要用烘焙纸。去年我用了烘焙纸。无懈可击。开个小缝总是很麻烦。一代人以前,人们用报纸包裹酱坯。现在想想真的不科学。

步骤10

不管你是腊月还是二月做的酱坯,发酵后都会这样。黄绿曲是由米曲霉(业内学名为酱油曲精)制成的酱油、酱油专用曲。米曲霉是后期让酱油发酵的魔术师,它主要产生蛋白酶、糖化酶等。在酱油发酵过程中,大豆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可以利用各种酶系统分解,转化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葡萄糖等。)是我们可以吸收的。米曲霉,也就是表面黄绿色的菌丝比较旺盛,只有放到酱缸里才会发酵。有了这家伙,做100%酱油就成功了。

步骤11

我用了滤镜,看起来相当不错。单看的话,很多人都不认识。

步骤12

农历四月,选择初八、十八、二十八中的一天做酱。去掉包装,将酱坯在流水下冲洗干净,刷掉表面的毛毛,切成小块,晒干。

步骤13

准备一个酱杵

步骤14

把陶瓷缸洗干净,晒干。不要流水,防止杂菌。将风干的酱末坯放入缸中,将750g洗净的盐加水煮沸融化,捞出洗净的脏狗,倒入缸中,继续加水至10kg,即为配方中的水量。

步骤15

豆腐用的白棉布,盖好扎好。我还按照老传统系了一根红绳(民间传统)。现在大家都住在一栋楼里,不用担心被雨淋,阳台上也不用加厚盖子了。但一定要放在能晒到太阳的地方,这样才能发酵。

步骤16

用酱杵自下而上、由外向内划成圆形糊状,每天两次,不少于200次,撇去浮沫,过程中不要带生水。这是三四天的状态,已经开始冒泡发酵了。

步骤17

酱越捣越碎。一个月后,发酵后即可食用。环境温度不能低。如果低,就是不喜欢发酵。发酵后就不用天天捣了。

步骤18

随着量的减少,我把酱油全部转移到小容器里,注意不要带生水,生水,生水。。。。。

步骤19

这是早期的味噌。随着时间的推移,味噌会越来越粘,如上图所示。

技巧

1,食物味道是否正宗可口,水很重要,所以我洗豆用的是自来水,后续的水都是农夫山泉的天然水,因为来自长白山;

2.从洗酱坯开始一直到每次出酱都不要带入清水,否则会引起虫蛀;

3、酱料一定要发酵透了再吃;

4.不要用清洁剂清洗陶瓷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