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春牛诗
牛是与农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畜。牛与人们的生活朝夕相伴,人们也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塑造“牛”的形象,在各大年画产地印制、张贴春牛画是常有的事。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等地的春牛图构图布局比较简单明了。桃花坞、苏州、上海等小派的春牛图形式多样,多配以吉祥、颂词、富贵、故事,如《鸿福天齐》中的春牛图。
《纸艺评论》的“年画之美”栏目,呈现了年画中的春牛。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把农业作为立国之本。牛与农耕、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农民犁地、拉车、磨房、肉食等。牛与人们的生活朝夕相伴,人们也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塑造了“牛”的形象,它们或是与农耕有关的“春牛图”,或是由“牛王”衍生而来的,或是春节吉祥喜庆的寓意,凝聚着广大民众。
春牛图(部分)山东威县
每年春节,万物复苏,春回大地。有迎春打春的习俗。养牛是春节“鞭笞春牛”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鞭春牛”指的是在政府门前迎送当地特制的牛,由专人鞭打,也叫“春打”。仪式的细节是根据天干地支五行规律安排的。在古代,人们把牛送到冬天来迎接春天,并提醒人们春耕即将开始,鼓励农民勤奋耕作。在中国,塑造本地牛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周朝的时候,周公就让当地的牛在春天预测农事。宋高澄《后事纪源》这样记载:“周公只在开春时造本地牛。盖以本地牛,以示农事早晚。”在东汉,《后汉书·礼记》中也有这样的描述:“立春之日...牛耕人被关在门外,以示抗议”。随着迎春习俗的日益丰富,莽神出现了。莽神,又名句芒、苟莽,是春天的神,掌管草木和万物的生长。他被认为是一个木制的官员,被称为“春神”,“春天的开始祭祀狄青和句芒”成为定制。《隋书礼记》中有用彩棒打牛的记载,也就是后世的打春。北宋《东京梦中国》记载:“立春前一日,开封春牛入禁地鞭春。在开封、祥符两县,家门口摆放着春牛。现在绝对是早一天,而政府正在奏春,如周放的乐器。房子周围,卖小春牛的人,常常坐在插着花的柱子上,几百人一列,带着他们的疑惑。”它描述了宋代立春前日置春牛在衙门前,第二天清晨春光乍泄的景象。到了明朝,立春的前一天,景带领属下官员迎接春节,把当地的牛和莽神从城东迎进府中,然后依次去见皇帝、皇太后、宫女和太子。此时的土牛、芒神已配有五彩亭台,金碧辉煌,由工人制作。阿明人刘东在《京师风光略》中也写道:“立春待之时,州县官员向句芒进贡,各人用彩棒打牛,劝农。”指出鞭打春牛的作用。清代的春斗沿袭了明制。潘荣弼在《景帝纪声》中描写立春时,“除了在各部鞭笞春天之外,帝都还用绘画来制作山神和牛”。阿清作家鲁谷在苏州地方志《贾青录》中有云:“立春之日,府尹聚于衙门内,将牛斩之,谓之打春。农民们竞相用大麻、小麦和米豆喂春牛,徐莉用春球喂它们,这是好兆头。百姓买了芒申春牛亭,放在堂上。”此外,《贾青录》还记载了苏州的元旦:“苏州的美景尤其为游客所争。买画(即年画)的人聚集在三清殿,乡亲们争相与山神买春牛的画。”此时,象征丰收的春牛形象开始流行。
年画《春牛图》表现了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福。有的有节气表,有的是以春牛为主题的吉祥图。比较常见的是有日历图的,一年有24个节气和日历,可以指导农民一年的生产。春牛年画的图案是程式化的,主要由芒神和春牛组成。莽神的形象是有一定规范的,大多是外表清秀,头上双髻,手握柳条鞭的牧羊人,鞋子和站姿都颇有讲究。如果山神赤脚,预示来年雨水较多,要注意防洪;若芒参穿鞋,预示来年天气干燥,应及时灌溉;如果一只脚吃饱,一只脚光着,预示着来年雨水适中,风调雨顺,会获得丰收。此外,如果神在牛的前面,意味着立春日在春节前的腊月,提醒人们春天来得早,应该及时播种,以免错过农时;如果山神在牛的后面,说明立春日在当年春节后的正月,冻土还没解,不宜早耕。《春牛图》中的牛形象也是常见的牛,突出其头部的曲线转折使其看起来强壮有力,而对其身体和毛发的刻画细致入微,往往毫发无损,根须分明,对雕刻师傅的要求很高。
在中国年画的各个产地,印制和张贴春牛图是相当普遍的。总的来说,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等地的春牛图构图布局比较简单明了,尺寸规格不大,主要突出莽神和春牛的形象;而南方桃花坞、苏州、上海等地的春牛图形式多样,大多配以吉祥、祝福、富贵、故事。图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特别是清代桃花坞印制的春牛图,种类繁多,如“祈福齐天”、“福寿双全”等,在其他地方都很流行。如《鸿福天启》中的春牛图,表现的是“鸿福天启”四个大字,其中天公保佑百姓,正义谭旋、李时官等赐福加富贵的人物画在缝隙中,而主图则以十二生肖装饰。屏幕上方左右两边是月表和喜刮日期,寓意趋利避害。因为壶经常烧,除了壶底灰还需要选择吉日,所以设置了这个刮痧图。左右是农民耕种收割的场景,六十个大字围着。中间莽神在鞭打春牛,点明主题。由于牛背上有聚宝盆,画中有许多吉祥的人物,所以这幅作品也可以用吉祥画的形式来形容为“春牛图”。《春牛图》中,天官、菊花、梅花、桂花等花卉用双勾字填充,上方是田字怀抱如意的天官、花姑娘,下方是巨大的图案,四周是春牛、芒参、十二花,外框以天干地支字排列。画面两边的空白处根据每年二十四节气的不同月、日、月依次变化,就像“厨马”上的节气表一样。这种年画的历版和画面是两个不同的棋子。印刷时只需要不同年份的日历版,主图版多为固定形式,多年未改。此外,还有一幅既寿又寿的春牛图,与春牛图在形式上基本相似。
鸿福天齐春牛图江苏苏州桃花坞
春牛图江苏苏州桃花坞
民国三十二年福寿双全十二花神春牛图江苏苏州桃花坞
32年春牛双寿十二花图(局部)
此外,苏州桃花坞还有一幅清光绪二十五年的春牛图,也是挂历画的形式。图上刻有十二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共计24个节气,是农业工作的重要依据。这幅图的圆形构图是莽神、春牛、春官等形象。两边还画了四幅图,分别是纺线养奶奶,溺死女人伤害小孩,骂母亲咬蛇,虐待儿媳。人要尊老爱幼,不要虐待母亲和儿媳,这对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意义。画框上画着牡丹、荷花等枝桠花卉,有时十二生肖让画面更加丰富。整个画面的颜色只有黑色和蓝色,而没有红色、橙色等喜庆的颜色,是为了寄托哀思的特殊目的。另一幅《春牛二十一年财运图》将财神和春牛合二为一,集中表现了人们祈求新年财运和风调雨顺的朴素愿望。在图片的上半部分,财神坐在中间,两侧是幸运使者、造福城市的官员、刘海和好运。下半部示载着聚宝盆的春牛,其后是春官,朝臣敲锣打鼓热烈庆祝。这种年画是清朝的老版,年代年年在变。剩下的都是老样,两边的空白处也是节气表,还没打印出来。
清光绪二十五年春牛;江苏桃花坞。
第21年发财。春牛图江苏苏州桃花坞
在纽约州立大学,上海小校也有几张春牛图,都是清光绪年间印制的。其中一个,光绪八年鞭打的春牛,穿的是清朝的官服,周围的人打扮成清朝人,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最特别的是,在前景中,有一座“后济寺”,祭坛上有牌位和蜡烛。因为后稷被奉为农垦之神,所以设置了这幅图,只有上海小学的年画才有。另一幅由纽约州立大学小校沈印制的《光绪二十七年春牛图》,描绘了皇帝鞭打春牛的场景。皇帝坐在画面上方,身后跟着手持扇子的侍从和铁甲侍卫,文武百官对称排列在两侧。图中人物都是看着鞭打春牛的场景。此图构图与苏州桃花坞《二十一年富贵春牛》相似,表现了两地年画的相互影响。
山东春耕相关年画的体裁是魏县年画常见的“大横评”,即横幅构图三切。除了传统的“春牛图”,还有一个耕田的主题。在其中一幅春牛图的上方,有一行字,上面写着:“春节吉祥,人人逢大运,农民逢丰收,生意逢富贵,出门逢喜事,开市逢吉祥,盖房子逢人丁兴旺,无灾无难。有的人遇到年画,财运亨通。”还有“太平年丰收,短工难,东村饮食好,西庄多给钱。”在中间的画中,我画了吉祥的符号,如天星下凡和双菊。图的右边有四个锄头,三个人坐着吃饼,表示人少活得多。画面下方是东西村争夺短工、鞭打春牛的场景。这张图没有日历、节气等图片,所以贴成了一般的吉祥年画。另一幅《清光绪三十一年春牛图》描绘了立春前一天,人们带领人们迎接春牛的到来。他的身后有一头大象,还有举着“万象更新”旗帜的袖手旁观侍从。对应图右侧有一条芒鞭驱赶春牛。画面中,一个仆人举着春牌,跪着迎接春牛。背面绘有四季花卉和松下农民的图案,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春耕顺利,风调雨顺。画的开头写二十四节气,提醒和指导农民种地。诗的主题“冬去春来,多暖气,万象更新百事和,士庆幸福,五谷丰登太平”指出。
山东威县春牛图
清光绪三十一年,山东威县展示春牛图。
魏县显示农耕的年画是二月二。此图虽与春牛图不同,但也表现了春耕的主题。清夫差敦冲《燕京年间》载:“二月二,古中和节也,今人唤龙抬头。”“二月二”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吓过后,大地复苏,万物复苏。人们期待龙的诞生能震惊所有昆虫,期待丰收。民间谚语中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人人做黄牛”的说法。画中大臣护卫皇帝耕田,宫中皇后送饭,反映了百姓对皇帝下田种田知农民疾苦,国富民安,五谷丰登的期盼。据当地艺人传说,这幅年画是画家送给朱元璋的,以劝其放弃,重视生产,让百姓安居乐业。
二月二日山东省威县龙抬头
二月二日,龙抬头(部分)
山西年画的春牛图多分布在山西南部的新疆和临汾,画风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历法。其中有一幅无历的春牛图,背上有山神和春牛的图画,并有一句谚语诗,题为:“我是上面的春牛,被派去各处游历,不吃草和草料,但丹吃小头以消灾。”底部有“三人九饼,五谷丰登”的字样,象征着吃的绰绰有余。另一首《三十二年春牛》用一首略有不同的诗标注在日历上:“我是上面的春牛,我来游遍天下。五谷丰登,歌功颂德,诺丽雅三多,三十多九少。”这里的“诺丽”和“三十”是按照正月初一以后的干支日期排列的。比如当年正月初三是诺丽,初九是初三,这一年就叫“三诺丽”。山西春牛图不仅有祈求上帝农业生产的意思,还有消灾的功能,在晋南地区很受欢迎。在临汾,还有在神会上用纸糊春牛的习俗。人们会在用纸糊春牛的肚子里分享核桃、红枣、花生等,寓意吉兆。
春牛图山西临汾
春牛图山西临汾
陕西凤翔年画中的春牛图分为“瑞”和“三彩”两种类型,其中有一种“新变体”是紧跟时事的春牛图。春牛图中有两幅以瑞为体裁的狭长图。右边主图案由牛和句芒组成,上方扇形窗上镌刻着吉祥的文字:“今日打春,保年入百分之十,丰收(丰收)成金,买卖成金,坐(做)官成品,千年富贵”。左图为白象与天官组合,题“春诗”题为“新王即位年,五谷丰登,人人知白象,谢天唱大戏,向其致敬”。画面下端,天官旁,有一幅马下两匹小马的画面,寓意农业繁荣丰收。这种形式的“春牛图”只有在全国年画中的陕西凤翔才有,在当地用作春节时张贴的春帖。在凤翔的另一幅传统春运和牛图中,莽神身着西装式,赤脚,满鞋,预示风调雨顺。图中一头牛正弓着身子趴在一棵摇钱树上,旁边一只蝙蝠在飞,预示着“福”来了。上下圈地,十二生肖图,左右圈地流传。画面分六格,写着“羊鼠不抵头,虎蛇如刀,猪怕猴,鸡犬不相逢,龙兔一离,白马反青牛”的字样。这是古代人们娶妻的参考,是落后文化的产物。这种图在凤翔还有很多类似的变体,只是在服饰和文字编排上略有不同。
春牛图陕西凤翔
春牛图陕西凤翔
凤翔更具特色的春牛画,是清末民初改进年画的新风格。图中人物头上有流苏帽,身穿武装袍,肩章,腰间系有腰带,袖上有金线,并绣有中国绣袍的图案,海上悬崖。从穿着来看,像是袁世凯,身后的灯上写着“三年新历”的字样,身前一名侍卫单脚跪着,手里拿着“新年快乐”的春牌,宣告春天到了。左图为一名警卫戴着帽子,穿着西装外套,腿上绑着绷带,手持五色北方标志,站在一头牵着摇钱树的大象旁边。画面右侧,同样装束的莽神,光着头,赤着脚,站在驮着骆驼和锅的春牛后面,画面空白处题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该作品虽是古装时期的新型“春牛图”,但其形式仍借鉴了迎春、打春的画面形式,与传统的“春牛图”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图中人物的衣着和手中的“”也反映了辛亥以后中西服饰混杂、政局不稳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陕西凤翔,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除了在各地广为流传的“春牛图”,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力的中国古代,牛神、牛王及其活动也很常见。秦朝时,有祭祀牛神的习俗。徐的《玉匣钵》中记载,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牛王的生日,人们在这一天烧香献祭。由此产生的牛王之神、牛马之王、六畜兴旺等纸马也散落在年画的产地。因为牛天生勤劳,是农民必要的辅助劳动,形象亲切。《纸马》中的“牛王”常被描绘成头戴皇冠,手持玉桂。人们把它插在牛棚里供奉,希望能培育奶牛,帮助它们保持健康,同时提醒自己帮助别人的辛苦。
牛王之神纸马
牛王马知望马陕西蒲城
六畜五纸马浙江余杭
总之,牛是古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忠实朋友,在三千多年的农耕历史中不可或缺。牛代表着进取和努力,也有着务实和开拓的精神,这与今天提倡和坚持的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巧妙计划不谋而合。此外,牛还有聚财旺财的美好寓意,所以在六畜中深受人们喜爱。在牛年春节到来之际,对年画中的各种“春牛图”进行梳理,有助于人们更多地了解传统中国的风俗习惯,进而“知来何处去”。希望在大力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春牛图”仍能发挥其独特的民俗和审美价值,为人们所珍视。
江苏苏州福寿双全纯牛兔桃花坞
(本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梅
以上是2023年的完整日历,是关于桃花坞的分享。看完2023年的日历,希望这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