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在文学、数学、科学等不同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名言。

随着开国礼炮的第一声巨响,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精神得到极大解放,新中国的文化建设蒸蒸日上。

“来吧,让我来编织你,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花环来编织你……”小说《青春万岁》中的这句经典诗句,承载了中国同龄人的许多美好回忆。在那些充满激情的岁月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方面的成就...令人欣慰的是:

新中国如火如荼,科学教育加紧为文化大厦打基础。建立新学校,实行新学制,设立人民奖学金,开展扫盲运动。在开国礼炮声中,中国科学院宣告成立,奠定了国家科研体制的基础。中华民族向科学进军,李四光、钱学森等旅居海外的科学家和大批留学生回到祖国怀抱。他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创造了原子弹爆炸、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一系列奇迹。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之园五彩缤纷。文化艺术工作者以澎湃的激情拥抱和创造新文化。艾青、郭小川等诗人向新时代唱响了歌曲。《红岩》《红旗谱》等小说风靡全国。像《上甘岭》和《青春之歌》这样的电影鼓舞了人们。《白蛇传》、《诸神之战》等剧推陈出新。《梁祝》和《二泉映月》为民族音乐赢得了持久的声誉...文学。思想解放使中国大地成为“诗人辈出、画家技艺高超的地方”参与文化创作的人们也充满激情,群众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乌兰齐木仍然是文艺为大众服务的象征。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文化大灾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新中国这艘航船的航向更加平直。

科学的春天来了,文化的春天来了,高考制度恢复了。《不要让岁月流走》和《把逝去的时光夺回来》,与和中国一起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和考验的一代人相互勉励。每当我们看着20多年前夫妻同班、父子同校的老照片,都会忍不住为那个我们渴望学习的时代,为那些努力奋斗的人潸然泪下。

改革开放不仅复兴了新中国的文化事业,而且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

我们终于实现了“发展穷国教育”的夙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于去年启动,重点是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今年实施了《中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西部地区要全面实现“两基”;

科技人员勇攀科技高峰。月球探测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科学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科技界正在完成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确定15的未来科技发展战略;

文化艺术大放异彩。电视文艺异彩纷呈,一年一度的春晚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文化大餐”。《沉默中》、《丝路上的雨》、《人到中年》都是作品。《欲望》《四世同堂》《周恩来》《离开雷锋的日子》或轰轰烈烈,或意味深长,展现了一个大时代厚重细腻的文艺肌理。

体育激励了中华民族。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人民体质显著增强,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765438±0.4岁。我们彻底摆脱了“东亚病夫”的标签。

一种高举时代精神主旋律、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凝聚现代文明成果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像一曲灿烂的交响乐,在中国回荡。

★把握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新中国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发扬了革命文化的传统,适应了新时代的需要,保持了正确的方向。

新中国文化的基本道路是与中华民国一起诞生的。1949 65438+10月1,毛泽东主席签署了*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一纲领,规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中国文化之路。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革除腐朽的旧文化,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创造新时代符合群众需要的新文化,为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我们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党进一步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并将其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新时期的抗洪抗非典精神,不断丰富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深入人心;《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制定,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全社会都在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努力;从李润五孔繁森到任长霞...一大批典型人物为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传统美德相继承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民族精神空前振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正在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绽放:

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窗口”为标志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村村通”、“手拉手”、“心连心”、“下乡”、“西部大开发援建工程”、“百县千乡文化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步伐;“五个一工程”和国家图书奖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性。74册《中国大百科全书》、323册《世界文学名著》等一大批优秀图书相继推出,标志着我国出版事业迈上新台阶。随着“扫黄打非”斗争的深入,图书音像市场监管力度加大,非法音像出版物受到沉重打击,出版的音像制品得到有效保护...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精神是文化的魂。今天,当我们回顾新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化建设历程时,不能不为其取得的众多成就而激动。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成就,还有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深化改革:围绕小康社会全面推进文化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把中华民族对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任务。我们的文化正在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适应世界高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各领域的重大变革。

解放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推进文化创新,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轰轰烈烈的乐章。100多名北京少儿艺术团演员的身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他们从国家事业单位干部变成了股份公司的员工。根据中央的部署,全国9个省市、39个宣传文化单位正在进行改革试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势头强劲,蓬勃发展。中国出版集团成立,caeg上市,北京歌剧舞剧院转型。一个产品更优、人才更多的文化管理体系和生产运营机制正在逐步建立。

弘扬主旋律,倡导多元;树立质量意识,实施质量战略。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大繁荣,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百花齐放:舞剧《红梅赞》、歌剧《沧源》、京剧《华》以铿锵的锣鼓声、飞扬的旋律,一次次重燃人们的激情;电视剧《长征》、《省委书记延安颂》,以及电影《生死抉择》、《郑培民》、《张思德》等。跨越时空,以丰富的声音和情感唱响时代主旋律;《国产小说》、《国家干部》等文学创作,雷霆万钧,气势磅礴,展现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文化体制改革也加快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六个大型文化项目已经完工。近几年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是过去几十年的总和。群众的文化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先进文化的传播有了坚实的物质载体。如今,无论是穿行于城市还是乡村,一排排文化建筑塑造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文化形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呼唤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化实践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只有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进一步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走向令人向往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