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画风取代了「百年一贯」的黄家画风?崔白绘画的历史评价及其影响
他不仅擅长画花鹅,还擅长画佛教、道教、鬼神、山水、人物,尤其擅长写生。画的鹅、蝉、雀堪称三绝,技法细致,形象真实,表情生动,趣味丰富。他一改百余年的传统花鸟画风格,成为数百年来备受画坛推崇的北宋画坛的主要革新者。
熙宁初,赵与、丁酉、葛寿昌等画垂拱堂,俯首鹤竹。崔白最厉害,就编了个画院。但崔白的性情比较放松,坚持要辞职,但被他拒绝了,只好勉强接受。善画花、竹、鸟,注重写生,善于写生和填色,色彩淡雅,不致于造成一种淡雅的风格。他的功力深厚,不画草稿也能作画,但他能“把方圆拉直,这都是中音阶”。
崔白的画风在于创新,他善于“扬弃”,打破了宋代近百年来宫院画一统的格局。他既继承和吸收了黄氏画风的优秀精华,又大胆摒弃了同样风格的宫廷闲适仕女和花鸟工笔。他画中的山水人物是传统工笔画和统一水墨的结合。画面华丽,端庄典雅。看完之后,都是又快又爽。如清代王力题写的涂吹笛生辰图,人物众多,但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写实与写意的人物自然融为一体。人物画精美,色彩适宜,装饰自然,整体比例恰当。树木花草鸟语都是真实的,人物栩栩如生。欣赏过后,都如身临其境,都是耳目一新,赏心悦目,人人叹息。......
崔白的花鸟画对北宋宫廷花鸟画产生了影响。据说当时震惊了画坛。追随者很多,从画院里的人到院外的文人画家。北宋前期,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一统天下,终于走到了尽头,开始崇尚新意,素描深入,写实。这种趋势在宋徽宗的赵霁达到了顶峰。比如《双喜》,就是场景交融的杰作。可见,崔白的现实主义并不是单纯的写形式,求真实,而是通过对形式的细微刻画,创造出特定的意境。中国画的写实,从一开始就是形神兼顾,追求意境。没有形式,怎么说“神”呢?就算我说“我不想雷同,但我不想雷同”,也只是简洁的笔墨,形象简洁,而不是超脱。但也有一些公式化的花鸟画,画中一只鸟栖息在一根折断的树枝上。画虽然很写实,但是一点意境都没有。《双喜》冷风十足。古木被啃,干草被毁;两只山喜鹊焦躁不安地飞着,让人觉得它们的叫声划破了萧瑟寂静的秋天。这不禁让人想起崔白画中黄庭坚的一句话:“风派合拍...迁枝至和安,何故不在巢。“坡下的兔子也很惊讶,它们突然回头,连周围的小草都好像在随着它们的叫声颤抖。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会发生什么?为什么会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充斥整个画面?画家没有解释这些东西,而是给观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虽然叫“双喜临门”,但除了两只飞来的喜鹊,没有一丝幸福从天而降。
最后,崔白的风格是不拘一格,有创意。因为出身卑微,崔白作为早期的民间画家,迫于生活的压力,以艺术谋生,并被培养出擅长素描,其画具有创新性。在作品风格上,它能吸收“黄派”之长,丰富细腻,又借势徐派之趣,迎合了文人阶层乃至帝王的审美趣味,受到了他们的推崇。崔白等人的出现改变了画院的“黄体制”,与其说是崔白带来的“畸形”,不如说是画院花鸟画自身发展和社会普遍审美趣味变化的结果。
崔白的画风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更具创造性。黄庭坚《题李汉举朱墨》云:“虫若食木,偶有所写。在我看来,古画中的美有很多种,不能用纺平车来教儿子。近代崔白的笔墨,为世人所称道的粗枝大叶,却又怕白了。”由此可见,崔白的画风与“黄系”大相径庭。并且以其自由、脱俗、奔放的花鸟画风格,无疑对当时困于“黄体系”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画院“无数工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明代王竹筠在《黄图在陶建》一文中说:“善唱不知转,非好歌;擅长画画却不擅长画染是不好的。它是一件作品吗,...容光焕发,栩栩如生,最奇妙的是染了赵昌流?”可见崔白也是学了赵昌和崔白的书画,吸收了赵昌清新淡雅的风格。此外,《宋中兴阁藏画》载有崔白画的几幅猿猴作品,反映出他曾师从易元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