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和麻黄汤有什么区别?
麻黄汤和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两个基本方剂。可以说是治疗太阳病的两个基本药方。历代医家对其也有很多争论,比如营卫之争,君臣辅佐之争。教科书主要侧重于表虚与表实的区分,以区分这两个处方。这次想结合《伤寒论》中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能不太对。希望你能指出来。首先我来说说麻黄汤。《伤寒论》中关于伤寒的规定是:太阳病,或发热,或发热,会恶寒,身痛,呃逆,阴阳两脉紧。如果大家都符合以上症状,就可以说是伤寒了。这个伤寒指的是狭义的“伤寒论”,不是指包括中风、伤寒、温病在内的伤寒。有人认为伤寒是由气引起的。接下来我会解释这一点。麻黄汤的规定是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关节痛,恶寒,气喘无汗。其实麻黄汤证最重要的两个辩证点是阴阳紧脉和喘不过气来。在我看过的医案中(可能不多),如果医生抓住这两个辨证要点,麻黄汤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我来解释一下阴阳两脉紧的意思。历代医家对此问题仍有很大争议。一种说法是阴脉是寸脉,阳脉是尺脉。在我看来,这个寸脉指的是肺,尺脉属于主右肾。还有一种说法是阳脉是指轻取的脉,阴脉是指重取的脉。麻黄汤由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组成。毫无疑问,辟药一定是麻黄。人体肌肉表面受寒邪伤害,已知寒邪具有涩、闭束的特点。寒邪能合卫气,故脉象有浮紧。所以书上说是实证,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另一种是防御之气受阻,体内之气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就会出现哮喘的症状。有点像停滞。如果你不流汗,你会更明白。寒邪?感冒不能出汗。所以麻黄汤用麻黄辛温表泄肺气。加入杏仁可以缓解哮喘,增强麻黄的刺激性和透明性。杏仁在这里只对麻黄起辅助作用。再加上甘草的调和。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是麻黄汤为什么要用桂枝。我们知道,桂枝被认为是桂枝汤的君药。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证,风邪与寒邪有本质区别。风为阳邪,但泻下较阳轻。寒为阴邪,涩闭。病机相反,君药也应如此。麻黄汤里好像不应该出现桂枝。我的意见是桂枝汤不是桂枝,是芍药。至于原因,以后再说。我想说说麻黄汤为什么要用桂枝。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桂枝的作用。我记得清代医生王昂写的一本书《本草纲目》。这本书很好。建议你有空的时候看看,对了解中医很有帮助。本书引用王关于桂枝药性的话。他是这样说的:“钟敬云患太阳病,发热多汗者,身弱身强,阴虚阳亢必补之。所以桂枝是用来发汗的,这个是调节它的气,所以气是自和的。风邪不能忍,所以自汗。麻黄若能自愈,则汗出。用桂枝发汗来调和营卫,所以邪从发汗来,汗止。不是桂枝能合上汗孔。”在这里,他所说的“营弱而守强”是指伤寒中风后的营守状态。(解释有误,以为这是伤寒麻黄汤的证候。)这里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说桂芝可以调和营垒和守卫,封闭汗洞。这个怎么理解?我来打个比方。中医喜欢打比方。让我们以荣威为例。我们知道自然界会下雨。如果我们把天地比作人体,那么大气就是我们的荣威之气,因为荣卫是人体最表面的气。我们知道地球上要下雨了,中医对雨的解释是这样的:地球大气上升与天气相交,落入雨水。这场雨其实和我们人体的排汗机制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医是这样定义汗的形成的:阳加阴,就是汗的意思。在我看来,这个阴就是荣,这个阳就是威。地阴天阳。那么大气是负面的,天气应该是正面的。那么正常的汗水形成就是荣与防的交汇,就像天气和大地空气交汇形成雨一样。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比喻。麻黄汤证无汗,就是卫气太紧,天气太强大。由此,地气也可以说是荣耀气达不到,无法与卫气互动。因此,麻黄汤证的实质之一是戚薇过于封闭,不能与荣气相合。从字面上看,这种骄傲意味着繁荣,而且是向外的。戚薇的意思是卫气,卫气向内收敛。本来这两种力量是平衡的,但寒邪是齐威太过封闭,无法与容奇交合。所以麻黄汤用麻黄和杏仁打开齐威的封闭束,使之与齐威相交。这相当于削弱了齐威的闭束效应。众所周知,如果齐威和容奇相交,他们将汗流浃背。这个汗应该是药汗,也是人体机能恢复正常的现象。桂枝在这里的作用是调和光荣精神和防御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使这两种功能达到平等和平衡。麻黄的作用是疏散卫气,但如何让这种荣气和卫气达到阴平阳的秘态呢?这要看桂枝。说清楚了,就是让当地的大气和天气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作用,形成雨。也就是毒品汗。出汗导致恢复,不再出汗。在这方面,是不是可以说它有封闭汗孔的功能?如果没有桂枝,很可能会进一步削弱关闭齐威束的能力,形成其他疾病。比如桂枝汤证。接下来我们来看桂枝汤证候的规定:太阳病,脉浮,落枕,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称为中风。太阳病、头痛、发热、多汗、恶风者,以桂枝汤为主。还有一个: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热自发;阴气虚弱、自汗、恶寒加重、间歇性恶风、咕噜热、鼻吐者用桂枝汤治疗。该药物由芍药、桂枝、生姜、大枣和甘草组成。桂枝汤的辨证要点是汗出、脉缓。让我们继续解释上面的比喻。所谓中风,就是骄傲太松懈,就是地气太宣泄。这种宣泄的后果就是带出汗水和热量。因为这个泄属于风,风自然是吹起来的,泄久了就是空的,因为这个汗会伤阳伤阴。表现为发热出汗,脉象为慢脉,表示向外消散。那么桂枝汤里应该有一种药物可以阻止这种向外消散,这种药物应该像麻黄一样作为桂枝汤的君药。我觉得有这个作用的是芍药。白芍属于肝经,味酸但微寒,所以有收敛的作用,而这个作用正好可以治疗气滞过盛的弊端。桂枝在这里的作用和麻黄汤一样,是调和营卫,让天气和当地的风气重新有正常的交合。至于生姜,大枣和甘草一方面是养阴液,另一方面是补中健脾。为什么要健脾?因为光荣与健康的精神根植于中土。这个桂枝汤是虚证,所以桂枝汤是补虚的方子,一个焦糖是小建中汤,在金匮要略里用来治疲劳。现在我们回到上面提到的脉象阴阳的解释。我个人觉得两种解释都挺有道理的,但我个人更倾向于阳脉是指轻取的脉,阴脉是指重取的脉。《伤寒论》中桂枝汤有这样一段话“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热自发;阴弱,汗出。阳浮是指你按的时候是浮脉,再按的时候是弱脉,因为伤寒表证的脉是浮的,浮的,温的,都是向外散的意思。脉搏微弱因为我出汗太多,阴道的液体已经开始变弱。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伤寒和中风,就是伤寒是因为卫气过于封闭,所以用麻黄和杏仁来开启卫气的封闭。这样才能与荣耀相交。中风是因为荣气宣泄过度,所以我们用白芍来抑制荣气的宣泄。这样他就能和齐威相交了。桂枝在这两个方中的作用是调和营卫,封闭汗孔。就是在荣耀和防守之间保持平衡。麻黄属于肺经,作用是关卫气,不是让荣气散,因为不如肝经。白芍属于肝经,作用是让荣气散,不是让戚薇闭,因为它不入肺经。桂枝调解营卫,属太阳膀胱经。麻黄汤的君药是麻黄,桂枝汤的君药是白芍,桂枝在这两个方中只起到调和营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