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蹴鞠》赏析
《布谷》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现代诗。余光中给大陆读者最深的印象是唱两岸乡愁。其实在我看来,《布谷鸟》这首诗在内容、文学造诣、思想表达上都不逊于《乡愁》。
全诗内容其实很简单,被“催我一个接一个回家”自然分成了两部分。其实前一部分是对唐诗《牧童指杏花村》的现代翻译和润色补充。说明时间,地点,人物,动作,故事。作者此时所想象的江南水乡的朦胧模样,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无人居住的静谧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的舒适和随和。后半部分是诗的主题“不如回家”的表达和抱怨。小时候家乡的景象还在眼前浮现,催着漂泊了半辈子的老人回老家看看,让他想家。但真正的故乡,已经是“乡音未改,笑问游人从何处来”的感觉。杏花村里,俗不可耐的大众啤酒卖了,牧童不见了,水墨画的朦胧诗意层不见了,诗人想到的故乡也不见了。然而,正如诗人所说,即便如此,细雨背后隐藏的乡愁依然无限。事实上,除了对故乡的思念,诗人也毫不掩饰对商业化和开放后mainland China乡村景观庸俗化的担忧和心痛。无论是啤酒,还是肆意破坏乡村宁静生活的挖掘机,都是诗人心碎的原因。从诗人的角度来看,一个充满乡愁的地方,不应该成为社会化大生产或庸俗商业的入侵阵地,是对大陆盲目发展、丧失原有风貌的一种无形的不满和反抗。
这首诗的风格清新淡雅,一个字接一个字顺理成章,而不是像现在很多现代诗那样把生僻字或者不相干的字堆砌起来。诗人仿佛在和读者聊天,躺在杏树下的藤椅上,品着醇香的茶或把美味的杏花村陈酿倒进嘴里,慢慢地给读者讲故事...阴雨绵绵的清明节,阴天倒骑在牛上弹奏叠句悲歌的风笛手,憧憬着看不见的江南,想象着清明时节江南的田园风光:老黄历、山脊、牧童、杏花村、水墨画...江南的水墨画之美历历在目,立刻在戴望舒的《雨巷》中呈现出一丝辛酸、无奈、悲伤和思乡之情,但并不像《雨巷》中描写的那样无望、绝望,因为回乡还有各种阻碍或困难。因为故乡过去的美好形象在诗人心中仍然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对诗人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与单纯表达对大陆、故乡、旧日生活的向往和感受的乡愁相比,在《布谷》中,诗人不仅以直接的、近乎讽刺的方式,通过对现代商业社会和庸俗文化正常安宁的生活的侵扰,表现了自己的悲伤、不满、不可思议和无奈,而且表现了自己的故乡。对简单平凡生活的向往,可望不可及的希望,以及希望落空的无奈。短小的诗歌结构充分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特色,也显示了余光中诗歌的一贯风格。快速的节奏和自然的分段,让读者在阅读时充分感受到强烈的跳跃感。但是,诗有点太长了,太拖沓冗长。似乎是有意用一首短小紧凑的诗来表现江南清明时节的一些常见风景。诗的最后几句既要表现诗人对家乡的向往,又要插入一些对当今生活的不满。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简单的文字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在我看来,把这两件事像狗尾巴和貂皮一样连在一起的江郎,已经筋疲力尽,写不出更好的乡愁了。
不过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首诗的:节奏轻快,用词清新,辞藻脱俗不做作,深藏不露,若隐若现的“人物”。就像诗人写的那样,真的有一个风笛手,在阴天用近乎苦涩的声音弹奏出忧郁的咏叹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无限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