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当年散文

年味是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是晚辈敬长辈的那杯酒,围坐在桌前;那是屋外烟花闪耀飘入鼻中的幽香;以下是我关于记忆中那一年的味道的散文。欢迎阅读。

在1的记忆中,一年一度的春节是我童年最美好的期待。

因为期待太强烈,你会觉得四季好长。现在,时间如流水,转眼间又是一年。

那时,全球气候还没有变暖。春节大部分时间都是冰天雪地,寒风凛冽,雪花飞舞。这几年矿上下雨最多。飘动的雪花怎么能和断断续续的雨有一年的味道?

最能体现“年味”的,就是跟着大人去买年货。其中,我对精美的年画情有独钟。我说好看,不是指那些印着福寿无疆、松鹤延年的传统年画,而是那些只有农村才有故事的年画。

不记得是在我爷爷家还是在他爷爷家了。看过一组《和马超打了一夜》的年画。有几张大图,就像一本漫画书。故事很完整。我在一家餐馆见过这套年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故事贴在餐厅的左右墙上,每一个美女都附有她们的评判。画工可能不算优秀,但色彩简单,在当时也很抢眼。

而且,是门神的年画。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挂这种年画。起初,在我眼里,所有的门神看起来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但年画上有不同的名字,如秦琼和尉迟恭。再大一点的时候,我学会了从武将手持的武器和衣服的花纹颜色来区分他们各自的身份。从年画和民间传闻中认识这些历史人物,可以说是童年最经济的文化快餐。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门神都是一个传奇,每一幅年画都有一个故事。

民以食为天,记忆中的年味自然离不开食物。买年货的首要任务是买猪肉。不挑肥拣瘦,家家户户都是多多益善。只要你去市场,就能看到卖猪的技术娴熟,刀斧并用,乒乓索然,整个猪肉已经被撕得四分五裂;除了排骨和大骨头,剩下的已经堆在一个大盆里了,看起来很丰盛,我就高高兴兴的拿回家了。

猪肉是那个年代最重要的荤菜,没有之一。因为猪肉的使用已经达到了零浪费。瘦肉最需要,做丸子,包饺子,做菜,各种花样;脂肪不能少,要熬成猪油,是家里一年的主要食用油;大骨头经常用大锅炖,很多人还要腌制一些保存;连肉的皮都不浪费。炒着吃或者用来做果冻都是不错的配菜。

《煮肉》中的年底,大黑铁锅盖上大黑锅盖后,在火苗的舔舐下,蒸汽逐渐从锅盖的缝隙间逸出。调料里放点茴香和八角就行了。水开肉滚,淡雅的肉香三天不散。即使现在还记忆犹新,还是让人着迷。

对于孩子来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拜年了。每去一家,父母寒暄几句,主人会给你一碗点心。那时候的人很单纯。如果有条件,那就是一碗煮鸡蛋。如果没有条件,那就是一碗冰糖泡饭。零食也不贵,心里很饱。

小时候特别会吃。如果早上陪我妈逛三家,我可以不眨眼吃三碗。现在的英雄都不提自己的勇敢。即使面对满满一桌子的美食,动筷子之前也觉得饱了。

美好的生活填饱了我们的肚子,我们越来越难以满足。我们早已失去了“品尝”的冲动,再也不会对年夜饭流口水了。或许,这也是人们认为“年味”正在消退的诱因。

当然,中国人对新年总是有一种热情,这种热情不会因为社会的变化而改变。春节一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作家冯骥才说:“年味”不是物质的丰富,而是文化的丰富。换句话说,世界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年味”自然要与时俱进。我们缺的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和新载体。

如何过好年,凝聚着所有人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祝愿。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理想被带入生活。当生活和理想混在一起,就有了过年的意义。

所以“年味”一直都在,只是悄然改变了旧貌。人们总说年味淡,淡的不是“年味”,而是“心”。

有一次,藏在我妈做的年夜饭里。藏在晚辈敬长辈的那杯酒里;也藏在家家户户贴的喜庆对联里。今天,它藏在微博、微信、QQ的红包里;隐藏在悠闲的麻将和高音的卡拉ok中;它也隐藏在我们见面时说新年快乐的祝福中,不管我们是否认识...

2回忆当年的散文:“别哭,孩子。过了腊八就杀猪了。过了腊八就不贪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期待着,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腊月,杀猪过年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我们早早定下日期,然后请了一个技术娴熟的杀猪师傅通知亲戚朋友。土灶是在院坝里挖的,灶膛里加了上好的柴火。大锅里开水翻腾,院子里烟雾弥漫,热气腾腾。大肥猪震耳欲聋的尖叫声伴随着灶膛里干柴的噼啪声传遍了全村。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笑容和幸福!是的,在烈日下辛苦劳作了一年,猪的肥硕身躯无疑是对勤劳人民的见证和肯定。主人从猪身上挑了几块最好的肉招待亲朋好友,血汤在桌上热气腾腾。高粱酒已经灌满了,亲朋好友都满满的,猜着,笑着,喝着。酒干了又灌,一个接一个,脸上都是彩霞!我送走了亲戚,把剩下的肉腌了,切了一些肉,拌了调料,灌了香肠,等待新年的到来。

这已经开始了新的一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祭灶的日子。我已经去镇上买了祭品,烤了些糯米糕。等吃晚饭,把灶具洗干净,把脸和手洗干净,填好祭祀炉。把祭品放在炉子上,点上一对蜡烛,三根香,烧些纸,诚心祈祷。愿灶王菩萨在天说好话,在下世界说好运!话多对世界好,莫言对世界恶!不暴露世界的缺点,宣传世界。让世界多一些快乐,少一些伤害。祝福全家老幼,平平安安,无病无灾!在我们那里,祭祀炉又叫钻炉,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钻炉。以前大人们总是捉弄我们,说钻灶那天会从灶孔里钻出来,然后从烟囱里爬出来。我们信以为真,真的把一个小脑袋伸到灶膛里,贴着一张锅灰黑黑的脸,像当时公社礼堂唱川剧的小丑,把大人们逗得哈哈大笑。晚上,灶上丰盛的祭品诱惑着我们入睡,整夜辗转反侧,想着灶上的祭品,只盼着天亮,让贪吃了一夜的嘴早日咀嚼出香甜可口的味道。

接下来是“扬尘”的日子。要玩阳尘,一定要看历书,选个干净的黄道吉日。然后你可以在竹林里砍一根细长的竹竿,把上面的竹叶绑成简易的扫帚,小心翼翼地刷掉挂在墙上的蜘蛛网和灰尘,爬上屋顶把烟囱里积的灰尘清理干净,梳理平整,让灶膛里的火来年烧得更旺!家里很忙,擦亮门窗,家具,器皿!除了打扫房子,阴沟里积的淤泥也要用锄头彻底梳理一遍!其实我们在打扫环境,装饰外表的时候,就应该洗心革面。也要洗去我们所有的贪欲、恶欲、杀生、说谎的念头,让我们的心更纯洁!所以好运会跟着你。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漂泊的游子从遥远的土地上赶回了故乡!去赶集的人多了,镇上也热闹多了,在拥挤的人群中提着收上来的年货。一定要买好烟,酒也是最好的高粱酒,鞭炮最响,孩子的零食也准备好了,新衣服也准备好了,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着,期待新年的到来!

今天是除夕,一年过去了。大人们早早起来,抓起笼子里的公鸡,磨起了菜刀。除夕杀鸡也要讲究好运!不能补刀,一下子打血最吉利。鲜红的鸡血滴在小碗里,滴在祭祀用的鬼纸上。锅里的蒸笼冒着热气,从瓦缝里挤出来,搅得空气翻腾。灶旁的风箱“呼呼”作响,菜在铁锅里滚来滚去,案板上的腊肉骨头被刀削得粉碎,院子里弥漫着香味!这是期待已久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是一年中吉祥的味道!除夕夜的祭品已摆上桌,酒已倒入杯中,香和纸已庄严点燃,再点燃挂在院子里树枝上的鞭炮。鞭炮是用来连续“噼里啪啦”的,一鼓作气!深红色的纸片像腊梅一样在风中飞舞!声音传遍了整个村庄。鞭炮声驱散了厄运,迎来了吉祥的新年!一家人庄严地站在神龛下,给冥界的祖先磕头,祈求家族平安富贵!祝福孩子学业进步!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祭祀结束后,酒被恭敬地洒在纸上,火焰“滋滋”地在房间里向上移动。纸烧完了,装在干净的簸箕里,撒在干净的土里。

是啊,该吃团圆饭了,一家人摆满了桌子。最丰盛的菜一年四季摆满桌子,碗里装着最好的酒!当然,鱼是团圆饭不可或缺的,它寄托着父母的希望。希望不止一年,有始有终!吃团圆饭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吃饱了不能说不,筷子不要掉地上。如果一个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大人会赶紧说“岁岁平安”!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团圆饭要吃很久很慢,时间充裕。新的一年,只剩下食物。饭后,是时候感谢为我们创造财富的果树了。舀些汤饭,用刀在树干上割个洞。这是给果树喂的年夜饭。“喂点饭,担个担子,喂点汤,担个满仓!”

我们踮着脚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挂上红灯笼,灌满水缸,打扫院子。浸泡过的糯米已经在磨里舀起来,家门前的小河在磨里蜿蜒,像牛奶一样落在口袋里,慢慢凝结,像雪一样白!除夕夜,万家灯火,黑白电视上的联欢晚会载歌载舞!有句老话,三十夜洗脚,处处赶早。所以,除夕夜你的脚越干净越好,你会有好运气,赶上来年的运气。据说吃肉的餐厅都能遇到。肉是那个年代的奢侈品,所以我拼命把脚洗得更白!洗去过去一年的尘埃,洗去过去一年的疲惫,洗去生活中的烦恼,洗去尘俗中的不幸,洗去所有的悲伤!在除夕夜,我们应该庆祝新年。守年三十,是对似水流年的告别和怀念,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美好期盼。不要把厨房炉子里的火熄灭,在炉子里放一块没烧完的木炭,让火继续燃烧!

新年钟声敲响,烟花鞭炮齐鸣!除夕夜的天空绚烂明亮,你分不清哪里是烟花哪里是星星。虔诚的老人在大门前点燃香烛和钱纸,跪拜祈求上帝保佑,祝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农村过年的夜空更是欢腾,鞭炮声一直响到天亮。

天刚发白,大人们就已经起床了,勤劳的母亲把锅里灌满了水,放下了年夜饭搓出来的又圆又大的饺子。初一早上有很多禁忌。为了防止孩子胡说八道,大人提前准备了糖果,放在胡说八道的孩子嘴里。糖在嘴里,只有甜!穿上新衣服,把盛在碗里热气腾腾的饺子放进嘴里,黏黏的,香香的,甜甜的味道会从舌尖一直流到肚子里,让你终身难忘!新年饺子象征着团圆、和谐和幸福!我们也要注意饺子的数量。汤圆象征财富,是元宝,所以一定要吃四季才能发财,六季大,八季大,完美,每个月吃十二个才能发财!

元旦,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万象更新!吃完早饭,给父母磕头拜年,拿到压岁钱。我三三两两走到街上,买了鞭炮放在口袋里。放在牛粪堆上,远远的用香点燃,用手捂着耳朵躲得远远的。鞭炮声震动着牛粪,像一朵盛开的紫藤缠绕在栅栏上。早春温暖的阳光洒满了院子,映着姑娘的脸庞,还有编着辫子,系着红绳,在新年的空气中招摇。看啊!女生跳绳,女人敲瓜子拉起家人,男人打长牌,老人们抽着烟...不一会儿,村里的灯笼来了,人们围了过来,很快围成了一个圈。人们随着清脆、高亢、欢快的唢呐扭腰,过年的气氛像烈酒一样浓烈,情绪更高。笑声不断充斥着我们的小村庄...

过年不能扫地,地上的垃圾也是财富,扫不掉的。厨房的刀也要藏起来,昨天剩下的菜中午要吃。但是,青团里的鸡头鸡脚还留着。鸡头是权力的象征,是领导,是负责任的人,所以留给老人吃。鸡爪是抢钱手,所以过年第一天家里主力一定要吃。吃完鸡爪,希望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能找到更多的钱,创造更多的财富,过上更好的生活!

第一天汤圆,第二天两面。面条象征着很长的时间,很长的历史,也是很长的向往。初二,也是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从这一天起,她开始拜访她的亲戚。整整一年,从播种到收获,一年的忙碌和辛苦。是时候回到家人身边了。早在腊月,女儿就进城给父亲买了一条喜欢的叶烟,几斤最好的瓶装酒,给母亲买了一些糖果。带着一个老实的老公,抱着一个大宝宝,背着二丫,早早的出发了。过年路上亲戚络绎不绝,你来我往。走到娘家门口,娘家的黑色看门狗早已摇着尾巴,正欢蹦乱跳地迎接女儿和孩子的到来!少女妈妈把猪身上最好的东西留给了女儿和女婿。奶奶太爱孙子了,悄悄从柜子里翻出一把糖果,塞到哭哭啼啼的孙子口袋里。临走前,他从内兜里掏出藏在手绢里的零钱,一层一层地打开,拿出几张送给孙子。直到送到村口西,我才含泪转身离去。

过了第五天,商人们慢慢地打开铺面,挑个吉利的时间,在店前放鞭炮。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生意像炸碎的纸片一样红火。亲人走了,立春也走了。勤劳的农民坐不住,闲的受不了。他们扛过锄头,铲过田里成堆的草皮,浇过一层层的粪肥,这是春耕必不可少的。俗话说,只看见人家过年,没看见他们种地。是的,要想有个丰年,就必须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去奋斗!

正月十五是新年。尽管人们已经陆续下地了,但在这一天他们还是要停下手中的工作去村里看看,聊聊天,打打牌。十五的月亮已经从东方升起,圆圆的挂在村东光秃秃的绿吧林上,照耀着宁静的村庄。正月十五,我国当地有个习俗,也叫偷青。在朦胧的月色和静谧的夜晚,一群群年轻人悄悄潜入别人的花园,拔几根蒜苗或蔬菜。然后悄悄回家,在月光下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用笑声送走新年的最后一天。据说不能破蓝,否则会不吉利。所以提前在白天观察,到时候就得心应手了。被偷的人不是生气而是高兴,这意味着只有他们的粮食长得好,人们才会“偷”才会愿意“光顾”,来年才会有大丰收。偷青的人也有点开心,希望新的一年能有好运气!新鲜的蔬菜被“偷”回家,趁着蔬菜鲜嫩放进锅里,热气腾腾地端上桌,再灌上一碗酒,在月光下享受这种独特的味道。菜的香味伴随着“偷”的刺激,也包含着农民朴素的希望!

即使月亮已经挂在院子里的樱花树上,聚集在村里农会留下的堤坝上的人们还在吵闹。孩子们还在嬉闹追逐,跳绳,唱歌唱歌,游戏还在继续。老人用一根叶烟包着吸在嘴里,嘴上的烟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烁。天增人寿,春意盎然干功夫。日复一日,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年。看啊!孩子们长高了,这群老人却多了几条横沟和一缕白发。岁月匆匆,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就老了。

热闹的新年过去了,又到了春回大地的时候了。希望今年会比去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