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立冬习俗冬酿

葡萄酒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说早在黄帝和于霞时期就有酿酒业。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酿酒经验和教训,其中一些甚至成为后世的习俗。例如,在中国江南地区,每到立冬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用余粮酿酒,那么就让老黄历为您介绍江南的立冬习俗:冬季酿酒。

深秋时节,田家一年的收获已经完成。这个时候,交房租,交伙食费,就万事大吉了。农民将利用剩余的谷物酿造葡萄酒,供冬季至日和元旦期间敬神、祭祖和家宴之用。《七月诗经》中唱道:“八月剥枣,十月收米。为此,人们用春酒来庆祝眉毛的长寿。”十月酿酒的习俗在这片黄土地上流传了两千多年。

田家酿造的冬酒多以杂粮为原料,以药材为曲,纯度较低,故百姓称之为“浊酒”“杂酒”。宋代诗人朱军在《酒经》中也记载了酿造冬酒的诀窍,他说:“冬醪抱瓮,冬月酿酒,人抱瓮快,味美。”为了酿造一壶好酒,农民不得不自己拿着酒坛。

除了十月酿酒,还有十二月酿“腊酒”的习俗。阿清王朝的沈楚记录道:“苏城是在蜡底酿酒,四月中旬清澈见底,颜色和味道都很好。”据说苏州人习惯在12月下旬酿酒,明年4月取出。

就“藏酒”的酿造方法而言,唐代韩娥的《四季编》中就有记载:“正月十二日(十二月初八),取水一石,放于缸中,以曲末浸三次,然后食米四斗。第二年正月十五,要种三斗米。2月2日,有三桶米。它将一直开放到4月28日。”可惜这种腊酒虽然以12月酿造而得名,但明年初夏就要制作成饮品了,所以不是旧时代冬天喝的“腊酒”。

南宋诗人陆游在《山西村游》一诗中也提到了“腊酒”:“莫笑农家浑腊酒,丰年养足鸡豚。山迭水流曲折正愁无路可走时,柳绿花丛中突然出现一个山村。吹箫打鼓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村民们仍然穿着朴素。从现在开始,如果你在月球上悠闲地骑行,工作人员会整夜敲门。”

在季末和冬季,作者在山野迷了路,心里暗暗担忧。突然,前面的道路畅通了,一个村庄出现了。当农民们看到客人的到来时,他们热情地拿出冬天酿造的浊酒,杀了鸡和海豚来款待客人。作者被农夫热情好客的诚意所感动,说如果从此以后它上升了,他将带着明月来找农夫,并喝醉。

有趣的是,根据诗中的描述,可以判断当时的季节是在冬季至日和元旦前后,因此他所谓的“腊酒”实际上是在农历十月酿造的冬酒。

除了“浊酒”“杂酒”等俗名外,冬酿还有“秋露白”“十月白”“杜茅柴”“朱”“丹桂黄”“玫瑰红”等雅称。其中,后三种可能与冬酿中添加的成分有关,其中“桂花黄”很可能就是今天苏州仍然非常流行的“桂花冬酿”。

桂花是苏州的市花,苏州园林常以桂林为景。在中秋节,人们收集并腌制盛开的桂花,然后他们可以制作季节性美食,如桂花糕、桂花芋头苗和桂花元宵节。此外,就是酿造桂花冬酿酒。如今的桂花冬酒不是由人们自己酿造的,而是由酒厂生产的,因此它更香更纯。冬天到苏州旅游,喝上两杯时令佳酿,可以更好地领略江南的迷人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