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家股份制银行

编者按:十年前,一份招商银行战略部的内部报告《那些正在奋力追赶我们的竞争对手》流出银行圈。当时,这些竞争对手让刚刚开始“二次转型”的招商银行倍感焦虑。报告发布三年后,招商银行不仅没有缩小与追赶者的距离,反而把自己变成了追赶者,但追赶的目标是国有大行;报告发布7年后,招商银行的营收和净利润超过了国有银行交通银行;报告发布十年后,这些竞争对手在哪里?

新华财经北京65438+2月26日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12家股份制银行诞生。在中国金融改革的浪潮中,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成为中国银行业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共有12家股份公司,资源禀赋不同,经营方式各异。其中,零售之王王民生、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和国际业务曾被称为股份制银行的“五大天王”,是股份制银行的典型代表。

然而,世事难料。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五大天王的管理层已经大不相同。招商银行一骑绝尘,兴业基本转型成功。浦东正努力追赶,而中信和民生则在各自的困境中翘首以盼。

——1——

我们来看一个更直观的指标,市值。

2007年,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相继上市,成为五家股份行中最晚上市的银行。2007年五大银行市值分别为招商银行5566亿元、中信银行327654.38亿元、兴业银行2593亿元、浦发银行2299亿元、民生银行2146亿元。招商银行市值最高,其他四家市值基本持平。

对比最新市值数据,截至2月24日2021 12,招商银行1.26万亿,兴业银行3962亿,浦发银行2507亿,中信银行1982亿,民生银行1584亿。招商银行的市值约为兴业银行的3倍、浦发银行的5倍、中信银行的6倍、民生银行的8倍,远远落后于其他四家股份制公司。

招商银行市值的跃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年到2007年,超过2000亿。这一飞跃主要得益于始于2004年的零售战略。后来被称为招商银行的“一次转型”,这是招商银行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转型之一。这是中国银行首次将零售金融作为主要战略。第二阶段为2016-2020年,突破一万亿。这得益于招商银行以零售业务为核心,同时大力发展公司和同业业务,强化金融科技,构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的循环价值链,打造大财富管理新业务模式。

兴业银行市值之所以与招商银行相差如此之大,一是监管收紧了同业业务政策,核心业务受到重创;第二,当高建平主席和李仁杰主席退休时,他们对继任者的选择犹豫不决,这导致了内部不团结,并对他们的业绩产生了负面影响。幸运的是,经过几年的调整,财务指标正在改善。目前,市值正逐渐与浦发民生拉开距离,以3962亿元的市值在五家股份公司中排名第二。

浦发1999上市,上市首年总市值596亿元,成为当时a股市值最高的股票。20年过去了,浦发经营了几年,市值低迷。目前市值2507亿,在五家股份公司中排名第三。

通过中信集团原董事长荣毅仁先生的一封特别信函,中信银行请求中央政府在中信公司的体制下设立,意图全面经营外汇银行业务。因此,中信银行在成立之初就有明确的定位。

作为民生首家民营股份制公司,专注于中小企业融资。无论在经济周期的哪个阶段,我们始终坚持高风险偏好策略。经济下行,风险暴露,2014年最高市值3500亿,一路下跌。如今市值仅为6543.8+0584亿,在五家股份公司中排名垫底。

衡量资产质量的核心指标是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作为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指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越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2016之前,除中信外的所有股份行资产质量表现良好。截至2016年末,五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招商银行180.02%、兴业银行210.08%、浦发银行169.13%、中信银行155.50%和民生银行155。

2016之后,招商银行一骑绝尘,拨备覆盖率超过400%。中信的拨备覆盖率较为稳定,最新数据为184.60%。受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成都分行疫情影响,拨备覆盖率大幅下降。因为经济下行,民生暴露了持仓较重的小微贷款风险,拨备覆盖率一路下滑。截至2021年9月30日,浦发银行拨备覆盖率仅为148.62%,而民生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46.43%。

如果监管指标在2018年不下调一次(从150%下调至不低于120%),浦东民生将在合格门槛之外。

另一个值得观察的指标——不良率。

银行靠经营风险赚取利润,不良率直接反映银行的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总的来说,几家银行的不良水平接近。2007年末,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54%,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为1.46%,兴业银行为1.1.05%,中信银行为1.48%,民生银行为1。22 %。

2016有一个分水岭。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继续下降,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继续上升。至于PUFA,有一些因素,如成都分行事件的影响,以及一些业务发展过快。对于民生而言,高风险偏好总是在经济下行时爆发。对于中信来说,风险事件频发,如“中信是贾跃亭的第三大债权人”频繁见诸报端。截至2021年9月30日,浦发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2%,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9%。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0.93%,兴业1.12%,中信1.48%。

p & gt

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赚取利差。债务成本不仅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的资产质量,因为低存款成本可以配置风险更低的资产,在资产端有更大的空间。

在过去的五年里,银行的债务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由于其持续的零售金融战略,招商银行的债务成本优势遥遥领先,比其他四家股份行低约0.6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末,招商银行的债务成本为1.73%,浦发银行、兴业、民生、中信的债务成本分别为2.33%、2.36%、241%和2.29%。

不要小看这0.6个百分点的差距。对应招商银行的有息负债,可降低成本近400亿元。

我们先来看看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ROE。

浦发银行凭借其深厚的企业业务基础。上市之初,其ROE可以说是同行的骄傲,一度高于招商银行。2008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ROE达到历史最高水平35.77%,招商银行的ROE仅为28.58%,兴业银行的ROE为25.90%,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的ROE更低,分别为15.15%和14.84%。

浦发的这一成就与当时的“4万亿计划”不无关系。基础设施和中央企业的投资增加了,这更有利于对公众有利的浦发。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个人理财需求开始爆发,而零售之王也迎来了它最好的时代。截至2020年末,招商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4.58%,而浦发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9.79%。

由于对同业业务的强监管,兴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从2014年的20.60%一直在下降。经过近五年的转型,净资产收益率已经触底反弹,达到11.52%。

民生根深蒂固于小微,时任总统曾说“挣钱了就不好意思说了”。2012年ROE最高25.67%,最后你还得为高风险偏好买单。2020年末净资产收益率仅为6.55%。

中信的净资产收益率一直在五大行中垫底,直到民生的净资产收益率大幅下降并实现“超越”,排名第四,为9.23%。

——2——

通过简单比较五家股份行的一些核心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五家银行处于相同的时代和环境中,但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它们走向了不同的中心游戏。财务数据是结果,而真正决定他们不同处境的是什么?

中国招商银行

坚持零售银行战略不放松。

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灯塔,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如果企业的战略定位发生漂移,就像一艘船在海上迷失了方向,无论它如何努力,都只能驶向错误的目的地。

在所有银行普遍扎堆对公业务、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当下,招商银行前瞻性预判,进行自我革命,转型为普遍被认为“投入大、见效慢”的零售银行。确立零售银行的战略定位,至今从未动摇,几十年如一日专注做一件事,最终拿下零售之王。不仅如此,在加速第二次转型后,招商银行在公司业务和同业业务方面后来居上,表现也十分突出。基于大财富管理模式,大力发展的投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也在业内名列前茅。

稳定的管理。

管理层是否稳定直接影响战略目标和经营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对于拥有数万亿资产的银行来说,“船很难掉头。”而且银行资产的投向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各项经营指标需要长周期检验。

自34年前成立以来,招商银行只有三任行长(王世珍、马魏华和现任田惠宇)。

相对而言,招商银行的历任行长有更多的时间来贯彻自己的经营理念,招商银行的出色业绩也充分得益于此。值得一提的是,招商银行的大股东一直是招商银行。不仅股东稳定,而且管理层得到股东的充分授权后才能大显身手。

强大的市场敏锐度和执行力。

招商银行的成功离不开两次业务转型。2004年,招商银行明确了零售金融战略,这一战略后来被称为“一次转型”,奠定了招商银行零售业务的市场地位。2009年,招商银行提出实施“二次转型”,确立了轻银行战略,并于2014年加快二次转型,确立了“一体两翼”(零售业务为主体,公司和同业业务为两翼)的战略目标。通过二次转型,招商银行不仅做大做强了对公业务,还抓住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这两次转型既是对市场的敏锐感知和判断,也体现了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执行力。

招商银行已成为股市中最耀眼的明星,最近,“飞人”苏也加入了该行的代言人行列,这更是令人瞩目。水满则溢,月满则亏。面对市场如此多的赞誉和更高的期望,业绩持续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能否保持冷静,戒骄戒躁?招商银行内部暗流涌动。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员工对招商银行的满意度有下降迹象,越来越多的老招商银行员工离职。不仅高管频繁离职,中层和业务骨干的流动也明显增加。市场上招商银行员工的简历增加了,不像以前挖不到招商银行的员工。这些现象是否表明招商银行的文化和内部管理发生了变化,是否会成为未来发展的隐患,还有待观察。

兴业片

坚持同业业务战略。

2002年,刚刚上任的李仁杰行长对兴业银行的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地处福州,资金紧张,区域环境是股份制银行中最差的,甚至比国有银行还要差。经过对国内市场的深入分析和对国际优秀同业的考察,兴业银行发现金融市场业务不仅资本占用少,而且在当时国内市场还是空白,这是寻求差异化发展战略的绝佳突破口,并最终确立了在同行业中建立银行的战略,并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同业业务推动了规模、数量和效率的提升。经过十几年的坚持,终于成就了“行业之王”的称号。

稳定的管理。

位于东南角的地方银行兴业,在同业业务和各项经营指标方面迅速成长为领先银行,这也与其长期稳健的经营管理有关。兴业历史上有四位总裁,即陈云、高建平、李仁杰和陶依平。作为创始行长,陈云任职时间为12年,第二任行长高建平任职时间为2年,李仁杰任职时间为14年,兴业银行成为“同业之王”。陶艺已经执政5年了。

被迫转型,面临考验。

2014年兴业银行受127号文影响,“同业之王”戴上紧箍咒,压降规模、非标转标迫在眉睫。但兴业银行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整改,回买回卖规模从765,438+0.3亿缩减至28亿,票据和信托受益权资产几乎为零。

2016在完成同业整改后,兴业银行重新定义了新的发展思路。借助自己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的积累和长期做金融平台的经验,我建立了投资、结算、交易“三型银行”战略,类似于招商银行的轻型银行,即扩大资产负债表,摆脱资本的约束,离开规模增长的老路。

5年后的2020年,疫情来袭,兴业银行实现净利润666亿元,营收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5年来首次实现“双下降”。

从财务数据来看,兴业银行转型取得成效,但作为一家存在经营风险的特殊机构,该行的战略和业务是否正确至少需要一次经济周期检验,现在说转型成功还为时过早。

普法片

战略定位漂移。

浦发已上市20多年。从已披露的年报来看,其战略定位频繁变更,似乎缺乏定力。

首先,从2000年到2005年,对花旗银行进行了战略投资,旨在发展零售业务和调整业务结构。

然后从2006年到2012年,在与花旗银行分道扬镳后,它效仿兴业银行,转向资本市场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

2013至2015随着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兴起,浦东提出了大零售一体化的战略目标。

从2016到2020年期间,PUFA在五年内启动了三项战略目标:

2016“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打造高绩效全能银行集团”

2017至2018“以客户为中心,科技为引领,打造一流数字生态银行”

2019至2020年“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推动全行成为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这些不断变化的词语显然不够专注,很难静下心来执行。

战略更替的背后通常来自管理层的变动。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成立29年来,先后经历了六任行长(裴敬之、靳云、、朱、和现任行长潘卫东)。每一任总统的任期都不长,很多好的商业理念也很难完全推广。

风险事件频发。

2065438+2008年,浦发成都分行发生775亿元虚假授信大案,被罚4.62亿元,创下该行最贵罚单纪录,令昔日“公王”黯然失色。这也是浦发银行激进扩张,在分行实施“专营制度”导致总行对分行失去控制的结果。当高速公路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公司时,它过于依赖当地的管理和员工,这导致总公司对分公司的控制不严。

近日,出现了上市公司科苑智慧在浦发的4000万存款到期无法提取的情况,而关于2.95亿元存款总额是否被“质押”,科苑智慧和浦发方面各执一词。这些事件让市场和监管层对浦发银行的内控体系产生了担忧。

尽管浦发银行的业绩未能达到大家对“公司治理之王”的预期,但位于中国金融中心的浦发银行的公司治理业务基础仍然非常坚实。2020年,对公存款余额和贷款总额仍将在股份行中名列前茅。如果浦发在战略和管理上及时做出调整,未来仍可及时期待。

中新文章

战略定位宽泛但不精细。

中信银行的成立是为了解决当时中信集团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外汇结算问题,因此与其他银行相比,中信银行不需要“寻求”战略定位。但遗憾的是,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际商业之王”早已悄然滑落,再无音讯。2007年上市时,市场给予中信银行的评价是“缺乏特色”。中信的衰落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它未能充分利用中信集团的资源,并与集团内的其他兄弟合作良好。第二,管理层大多来自国有大行,不可避免地带有大行的烙印。大银行的思维惯性没有与中信的特点更好地融合,导致中信的管理文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精神。

管理层经常变动。

中信银行管理层变动频繁。它已成立34年,曾六次担任主席。前两任院长虽然任职时间长,但窦建中任职10年,陈小贤任职8年。然而,自从两位老主席退位后,每位主席的任期都不到三年:朱两年,两年,孙德顺两年。现任主席方自2019上任以来已有三年未任职。

作为最早的股份制银行,中信银行比其他银行更早落后。但事实上,中信银行依托中信集团,资源禀赋实际上略胜一筹。而且,中信集团近年来在央企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如果中信银行未来能抓住集团的资源,可能就老了。

民生片

一贯的高风险偏好策略。

民生银行是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专注于中小企业贷款。依靠其庞大的关系网络,它采用了一种关系型和高度激励的游戏风格,可以战斗和抢夺。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业资产风险波动较大。年景好的时候,经济上行,贷款利率高,利差丰富。但在经济下行期,加上之前相对短期和过度的激励政策,贷款资产风险集中爆发,不良率飙升。

自2009年4万亿元放水以来,民生银行业绩一路高歌猛进,净利差和净利润高企,不良率和逾期率不断下降。2011年末,民生银行行长齐宏发表了“赚钱太难了”的讲话,一时间将民生银行推上了风口浪尖,引发了全社会对银行赚钱太容易的谴责。

股权之争不断。

民生银行由59名股东创建,其中48名是私人股东,其中许多是大股东。2000年底,民生银行董事会基本形成了希望系、泛海系、东方系三足鼎立的局面。随后几年,豪门系、明日系、多元星系系、安邦系相继入局,参与了与民生银行的角力游戏。名人云集,宫斗不断,派系林立,被业界戏称为“民不聊生”。

股权分散并不能让股东之间相互制衡,相反,它增加了代理成本,并在暗流下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导致不同股东因其不同的想法和利益而陷入公司治理僵局。这在董文标撤军后尤为突出。来自大型国有银行的经理与民生有很大的文化冲突,他们不能分享相同的愿望,因此业务自然会出错。

这也导致民生银行被资本市场抛弃,估值一再下跌。今年4月,它也被传言将被接管。虽然一直在辟谣,但这也显示了市场对贫困民生的期待。不过,新管理层上任后,民生银行的零售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略有好转,这或许是民生银行重生的契机。

——3——

写在最后

经过20年的发展,五家股份制银行经历了大起大落,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中局。

归根结底,银行仍然需要银行家来管理它们。一家成功的银行离不开优秀稳健的管理,能够把握时代潮流,紧跟宏观形势,根据所处环境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清晰的判断。战略选择高瞻远瞩,战术执行坚定有力。

事实上,经营银行就像经营人生一样,是一场长跑。只有忍受孤独和繁荣,我们才能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国王”。

声明:新华财经是新华社打造的国家级财经信息平台。在任何情况下,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

相关问题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