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至日节气含义介绍
夏季至日节气意味着一年中最长的一天。夏季至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的节气之一。每年公历6月21或22日,当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即为夏季至日。“至日”的意思是“极端”,夏季的至日也被称为“白天很长”。夏季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天将一天比一天短,夜晚将一天比一天长。
夏季至日节气的由来
夏季至日,在古代也被称为“夏节”和“夏至日节”。在古代的夏季至日,人们通过向上帝献祭来祈求灾难和繁荣。《李周·官纯》载:“随着夏天的到来,当地的东西。”在周代的夏季至日祭祀上帝意味着清除瘟疫、饥荒和因饥饿而死亡。《史记》记载:“在夏季的至日,人们用音乐和舞蹈来祭祀土地。”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夏季至日始于宋代,官员们有三天的假期。在辽代,夏季的至日被称为“潮节”,妇女们进入五彩缤纷的扇子中,用粉末和脂肪胶囊展示她们的遗产。
夏季至日的特点
尽管夏季的至日白天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它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此时还在继续保存,并没有达到最大时间。俗话说“三伏天热”,而真正的炎热天气是根据夏季至日和秋季开始计算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我国各地气温最高,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
“然而,夏天的至日并不热”,“夏天的至日三岁了。”虽然夏季至日表明炎热的夏季已经到来,但这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季至日过后,气温将继续上升一段时间,这将是大约二三十天内最热的天气。夏季至日过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强烈,下午至傍晚往往容易形成雷暴。这种热雷雨忽来忽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之为“越过山脊的夏雨”。在南方,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天气,写下了一首关于东方日出西方雨的著名诗歌,说没有晴天,只有晴天。
至日的夏天和漫长的夏天有什么区别?
长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就是长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长夏。万物生长至今,故名长夏。
夏季至日是24节气之一,每年的6月20日,即21,即公历的第22天。在夏季至日的一天,太阳移动到黄经的90度(夏季至日,目前在双子座),太阳直接指向地面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接到达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夏季至日节气的民俗
至日是中国最早的节日。清朝以前,夏天的至日是一个全国性节日,我回家与亲戚团聚并喝酒。《礼记》还记载了自然界中夏季至日节气的明显现象:“当夏季至日到来时,鹿角解开,蝉开始歌唱,半夏诞生,芙蓉辉煌。”说明此时可以剪鹿角,蝉开始鸣叫,半夏、木槿逐渐繁盛开花。根据中医理论,夏季至日是阳气最盛的季节。养生要符合夏季阳气充沛的特点,注重护阳,重在一个“长”字。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民间谚语“冬天在饺子里吃至日面”。在夏季至日吃面条是许多地区的一项重要习俗,民间有句谚语说“在夏季至日吃面条会使一天变短”。南方的面条种类很多,比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麻油面和冷面,而北方则有打卤面和炸酱面。“因为夏季至日的新小麦已经出现,在夏季至日吃面条也意味着品尝新事物。”
在夏天的至日,除了面食,中国有些地方吃凉粉和凉粉,有些地区喝凉茶,吃荔枝和茶叶蛋,有些地方有吃狗肉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