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服饰丰富多样,不同地区、支系也不同。男女装以深蓝色和蓝色土布为主。男士喜欢无领短衫、长裤或及膝短裤,一般系腰带。南丹县“白Ku瑶”的男人喜欢齐膝的绣花白裤子。一般女性穿无领大排扣上衣及腰、长裤、短裙或百褶裙,有的穿及膝长的农民长后短前,在显眼的地方绣上五颜六色的花边。现在的年轻人一般都穿汉服,只有在庆祝的时候才换上国服。女性头饰款式多样,风格独特。她们经常佩戴耳环、手镯、银章等银饰,戴上彩带时,大瑶山有的妇女还会佩戴弧形银簪,重约1kg。从瑶族妇女的头饰可以看出,少女、未婚女子、已婚女子以及她们属于哪一个瑶族支系。
饮食:瑶族饮食以大米、玉米、红薯、芋头为主,部分地区流行“油茶”。大瑶山的瑶族人喜欢保存“鸟的肫”和“动物的肉”作为上品待客,而其他人则保存具有独特风味的食物,如熏猪肉和熏牛肉。
住所:瑶族人的房屋以竹木为材料,一般为三室一厅,长方形,有的建成干栏式建筑,多依山而建,群居。
婚俗:瑶族未婚青年男女谈恋爱比较自由。他们利用节日庆祝活动、聚会和农闲时在村庄游荡,通过唱歌或其他方式建立感情,互相赠送信物,并独立结婚。有的人要征得父母同意,找媒体征婚。瑶族婆媳现象比较普遍,一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异族通婚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丧葬:农村瑶族的丧葬以土葬为主,部分地区和分支实行火葬、崖葬、吊葬。
禁忌:女性在分娩满月前不喜欢外人来访;婚期不能选在父母去世纪念日;唱歌时男女不能坐在同一个凳子上;不要在女性面前说脏话;不要在大厅里吐痰;男人不敢坐在柜子前。同代的男女,应该算是兄弟姐妹,忌讳“姐夫”“姐夫”之类的称呼。
瑶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瑶族的生活状况、生活环境、历史经历、卫生条件、生活方式、生产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是瑶族人民共同生活和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家庭习俗
山区的瑶族房屋多为“茅寮”,墙上扎着小木条,俗称“地下千柱头”。用冷杉树皮或茅草覆盖。有几间木屋,多为一楼三室,称为“三厅”。在主房的两侧,又有两个房间用雪松条装饰,俗称“穿杉”。东面堆放杂物或制作圈舍、厕所;厨房和卫生间在西边间作。瑶族人习惯每天洗一次热水澡,不管是冷的还是热的。还有一种“吊楼”木屋,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撑。上面住人,下面放东西,俗称“姚佳吊脚楼”。现在,“毛料”房的数量在逐渐减少。
丘陵地区的瑶族,多砖木结构,青瓦二层窗的“三堂”建筑。楼上虽有窗户,但很矮,无人居住,用作储藏室。正殿开门,两边有侧门。
生产习惯
进入大山区的瑶族,由于地广人稀,实行插标占地,刀耕火种,“种这山,种那山”。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封建统治势力逐渐向山区渗透,瑶族的土地逐渐被占,为了生计被迫取土种田。借土条件:“种树到山”。即瑶族人在借来的土地上播种庄稼时,要为“山主”种树;在呵护庄稼的时候,要结合对树木的呵护。当树长到土地不能再种庄稼的时候,土地和树就会归还给“山主”,然后从其他地方借来耕种。造林,习惯于“砍”和林粮间作。
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红薯、干草、谷子、乔麦和红薯,间作油桐、棕榈叶、茶叶和药材。肥料是新割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燃烧过的草木灰。生产工具以锄头、镰刀、斧子为主,竹木工具为辅。运输主要靠人力搬运和采摘。篮子是瑶族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劳动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男女双方共同劳动。当有必要寻求帮助时,被邀请的人无论多忙都得帮忙。耕种一大片山场,实行以户入股或劳动力入股,秋后按股分红的集体劳动。
狩猎是山区瑶族的生产内容之一。主要是打野猪。只要发现野猪对农作物有危害,就会集体猎杀,直到将其捕获或驱赶。打猎的时候,1 ~ 2人带着猎狗去找踪迹,其他人留着牌。捕获的野生动物的分配甚至可以由携带它们的儿童分享。个人打猎,主要放绳和弩。
婚俗
婚前交友一直是传统。姚家青年男女交友、恋爱相对自由。在生产劳动、赶集和节日中,歌曲常被用作表达爱情的媒介。一旦双方同意,就可以在不受父母干扰的情况下互相交流。这种行为,男方叫“交友”,女方叫“带幼童”。正式结婚时,如果新郎不是新朋友,男朋友必须给女朋友准备一篮子礼物(糖果、洗漱用品),这叫“提篮”。作为礼物,女方准备一个包,里面有云鞋和腰带,叫做“丢包”。
在山区,潘和同姓结婚,其他姓氏一般不同姓结婚。但瑶族和汉族一般不允许通婚,民国时期略有松动。解放后,民族交流越来越多,团结和睦,基本放开了禁止通婚。
婚姻的主要形式是“夫婿”(即招郎),瑶语称之为“纠千”。男方到女方家定居,一般会写一份“冗余书”,里面有冗余后男方的义务和权利,子女和财产的继承问题。一般收养了老婆的都要改名改姓,按照女儿家来排。也有少数夫妇改了姓。女婿还有两种形式,一种叫“两边走”,男方仍用本名,夫妻照顾父母子女,第一种随母姓,第二种随父姓,以此类推;另一种婚姻叫做“明招暗求”。这种婚姻多是因为女方父母老,弟妹小,家里没有劳动力。一旦上述条件发生变化,男方将妻子带回家,所生子女随父姓。女嫁男,主要在平地瑶。妻子保留原姓,子女随父姓。
男方到女方家被丈夫收养,婚事由女方家包办,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徒步陪同,女方家半路上鼓乐迎亲。晚上举行祭奠亲友(有些是不请自来)的仪式,通宵“坐歌堂”。女方去男方家,还没结婚,女方家“坐在歌厅里”。结婚那天,新娘背着她的父亲、兄弟或叔叔出去。然后,村姑打着伞走到男方家,举行祭奠新娘的仪式,接受亲朋好友的祝贺。
离婚再婚(冗员)岭东高山瑶妇女地位高。婚后双方一起工作。如果感情不和,任何一方都可以提出离婚。一般会请村里的老人“喝茶”,提出离婚的理由。如果调解失败,他们将被“判”离婚。夫妻二人拿了一根竹筒到山上,一刀劈成两半,各持一半,各自走开,分手了。如果因收养而娶妻的男子违反了“多余书”条约,女方可以“与丈夫离婚”,财产全部归女方。寡妇再婚不受限制,但严禁兄妹结合的婚姻。解放后,瑶族按婚姻法规定办理手续。
哭泣的嫁女出嫁前,拜访了村里的亲戚朋友姐妹,连续两晚在家里聚会,先喝茶,晚上摆酒席。宴席结束后,大家聚集在大厅里,唱着“女歌”,诉说私事或谈笑风生,“坐在歌厅里”。新娘会按辈分依次向亲朋好友“哭嫁”,亲朋好友会赠送“红包”。
新郎结婚三天后,新郎回岳家,女方村的女人们一起来争取新郎,以示以后不要虐待新娘。在一些村庄,这是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新郎到岳家拜年。村里的青年男女敲锣打鼓(有时还会舞龙舞狮)向新郎祝贺,新郎回一个“红包”,也叫打新郎。后来逐渐演变成全村妇孺索要“彩礼”钱,否则就不罢休,有时还让新郎难堪。
丧葬习俗
瑶族人被埋在土里。老人弥留之际,梳头、淋浴、穿寿衣,亲人等着为他们“送行”。死后移堂(男左女右),全家哀悼,子女到亲友处吊唁,选择吉祥葬。一般要停三天,所以请老师做“道场”。穷人有一碗水“开路”。如果死者是老师,请同级别的老师念一段咒语,用红布将尸体绑在长凳楼梯上,仪式结束后进入棺材。
出殡时,主人只把他领到门口,孝顺的男人或女儿拿着火把或菜刀带路上山。高山瑶不讲究什么“风水”宝地,只要你选一个离房子不远的山脚下的地方,你马上就被埋了。
目前瑶族实行了殡葬改革,丧葬方式开始尝试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