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挂色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奉新的婚俗和其他地方差不多,男女双方结婚基本都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亲如手足。”婚姻形式大致可分为几大类,如指手画脚的婚姻、童婚、媒婚、招夫(俗称“倒插门”)。结婚程序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程序:
八字青年男女到了适婚年龄后,父母会请媒人去合适的家庭讲和。媒人把女方的“庚帖”(即出生的年、月、日、时)送到男方家,称为“送八字”。男人把女人的庚帖放在中堂圣案的香炉下。大概过了七天,如果没有动静,男方父母会用女方的庚向算命先生要男方出生的年、月、日、时。一般双方八字都在四个字以上。
生日结婚后,媒人会把女方父母提出的礼物清单送给男方父母。如果没有异议,男方可以顺手送上所有的礼物(如礼品、首饰、衣物、酒肉、糕点、面条等。)按礼单要求到女方家,这叫“聘”或“聘”。女方还了鞋袜、毛巾、手帕等物品,热情地离开了酒席。饭桌上,男女双方见面,男方送女方一份“见面礼物”。
约定后,婚姻关系已经确定,男女双方不得擅自解除。任何一方擅自更改,都会被大众所诟病,被他人所鄙视。男方有变化的,不得要求女方返还聘礼;如果女方变了,彩礼必须还给男方。就业后,男方每年给岳父准备三次礼物,称为“送节”,女方也送一定的礼物作为回报。
婚姻关系确定后,短则一年,长则三年才能结婚。结婚前,男方父母一般会请算命先生翻看“黄历”,选出适合结婚的“黄道吉日”,用红纸写下“送物贴”,连同礼物一起送到女方家。如果女方父母没有异议,会寄回一张“录取贴”。就这样,结婚的日期已经确定了,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更改的。
婚期确定后,女方亲戚在婚礼前一天去女方家“送喜酒”。新娘“开颜”后,与亲友吃“待嫁酒”后进闺房痛哭,称为“哭嫁”。善于“哭”的人,用唱歌代替“哭”,委婉动人。其内容无非是舍不得父母,不忘养育他们。亲戚朋友听到“哭”的声音往往会去安慰,给一定的“彩礼”,也叫“泪包”善于“哭”的人,亲戚朋友多的人,一天之内会收获很多。
婚礼前一天,男方亲友到男方家祝贺,亲戚们送了一份丰厚的礼物,邻居们也“凑钱”。新郎早上洗澡,穿戴整齐。晚上整理床铺。叫那些活得长,活得好的人订被褥,让男孩子在新床上打滚,这叫“坐床”。结婚那天早上,媒人坐轿子到女方家迎娶新娘。临行前,男方往往在轿子上贴一副对联,女方亲友在村头迎轿子入祠堂,取下对联,赶紧请当地先生做一副对联,贴回轿子上,以示门当户对,男女相配;如果拿不到底线,往往会被嘲讽为姓。父母娶女儿,必须交一定数额的聘礼作为嫁妆,一大块是“一肩”,可以说是“四肩”、“八肩”、“半套”、“全套”。新娘即将出嫁时,身着红衣,由“伴娘”搀扶着上了轿子(又称“抱新娘”)。新娘大多故意不穿嫁衣,不上轿子,拖延时间以示舍不得父母,忘了家国。最后在“伴娘”的陪同下坐轿子到男方家。
当新娘的轿子进村时,新娘被新郎迎进祠堂。一是她拜天地,二是她拜祖先,三是夫妻送洞房。新郎取下新娘头上的毛巾,一起喝一杯酒,这叫“结婚”。中午大摆宴席,少则十几二十桌,多则七八十桌,招待亲朋好友,众人皆到场。
洞房花烛夜,男女老少齐聚洞房,或欢呼或歌唱,其乐融融,称为“打洞房”,有“新郎新娘三天会大或小”之说。大多数伴娘都是聪明伶俐的中年妇女。她是新娘的“伴娘”,也是新娘的保护神。当客人要求新娘问答、唱歌或点烟时感到尴尬,“伴娘”责无旁贷地充当代理人。所以“伴娘”也是客人们戏谑调侃的对象。鼓掌的内容多为祝福新婚夫妇,如民国时期流行于阳山和西早的彩话:“好男儿,早生贵子。三元四季发财。五子考上该科,六子同春。七子团圆,八仙过生日。天长地久,完美无缺。”啦啦队员每“喝”一杯,就会从“伴娘”那里得到一份“奖励”,比如红鸡蛋、花生、豆子等。,都是刻意的生熟混合,客人喊一声“活着”就能生。在新房子里闹到深夜很累。无聊的人居然会在新郎新娘入睡前“溜”到床上或门后。在新郎新娘脱下外衣睡着后,突然被抢走,以此要挟新郎新娘给更多的“报酬”。对于当地的习俗来说并不过分。
惠门结婚三天后,新娘的哥哥去婆家接姐姐和姐夫回娘家,称之为惠门,娘家会设宴。
如前所述,奉新封建时代的婚俗多盛行于有钱有势的官员家庭,贫寒家庭和小家庭因经济条件一般比较简朴。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这些旧习俗基本得到继承,尽管由于时间的推移和战争的影响,其内容和形式略有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婚姻法的颁布,旧的婚姻制度逐步废除,复杂的婚姻手续逐步简化。父母对子女的婚姻处于半决定或不决定的状态,男女择偶越来越慎重。男女双方自行认识或经人介绍认识时,如果意气相投,就会告诉双方父母,女方父母会邀请自己的家人或主要亲属到男方家谈婚论嫁,称为“验房”或“看现场”。男方会给对方衣服鞋子袜子毛巾之类的,一人一件。双方父母协商时,男方方便请女方到店里“拉布”,给女方父母送一定数量的肉、饼、面、礼品等礼物。这叫“订婚”。认识一两年后,男女双方都会到当地政府领结婚证,在某一天摆几桌酒席,给亲朋好友发喜糖和香烟,这才算结婚。这些时尚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初,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移风易俗,新婚燕尔。大多数城镇年轻人结婚都有几种形式,比如旅游结婚、集体结婚、免费婚礼等,既避免了办理的辛苦,又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和农村的婚礼场面越来越大。女方结婚,男方要办彩电、冰箱、摩托车、VCD、空调等大件。婚礼的轿子已经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城镇里的婚礼花车。动辄几十桌,气氛隆重热烈。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婚礼受到了铺张、排场、攀比等不良风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