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自杀前的遗言。

我曾经以为,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本质,无论是纵情享乐,还是精疲力尽,都是虚度一生。

后来生病了,接触了很多同病相怜的患者和家属。这才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人在安详的死去。

这群人是因为世俗偏见而被迫躲在暗处的抑郁症患者。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病人去世的消息:“Ta走了,Ta走不下去了。”

他们中的一些人从鬼门关转了回来,我鼓励他们说:“我们都是被死神抛弃的,这注定了我们要厚着脸皮活着。”另外,大部分人的头真的再也不会亮了。

朋友都劝我不要想太多。其实我也没办法多想。感觉就像是他们在坠入深渊之前把绳子的另一端抛给了我,我在两端的僵持中放手了。

我想不通为什么真正的离别会这么安静。没有雷电,没有风雨,没有事先的预警,甚至没有特别的仪式感。

在一个我连星期几都记不清的普通日子里,是漫长岁月里平淡的一角,是厚厚的历书里随意翻到的黑色一页,一个鲜活澎湃的生命戛然而止。

前一秒他还在谈笑风生,和你聊着有趣的八卦和明天的计划,和你分享新发现的app和奇怪的故事。

突然有一阵微风,日历的薄纸飘动一角,不知不觉吹走了他的声音、脸庞和笑容;风一停,在这样风平浪静的日子里,他静静地随风而去,再也不回头;风走后,鼓鼓囊囊的日历终于整整齐齐地躺了下来,像是生命的宣泄,像是无声的叹息,纸上的日子被定格为纪念日,匆匆一瞥便平静如无波的湖水。

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家庭都遭受过这样突如其来的打击,尤其是从小失去父母的孩子。当他们向我倾诉时,“后悔”是他们口中的高频词。

他们恨自己没有意识到父母的自杀倾向和自杀计划,甚至没有抓住一点线索,一点征兆,一丝痕迹。

但实际上,很多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计划似乎就是这样,默默的,偷偷的在动。他们就像病人精心打磨的潘多拉魔盒,外表雕刻着对生命的热爱,内心却充满了对死亡的向往。

一个高中女生曾经跟我说:“我妈不想住院,还装得精神饱满,骗了我们所有人。她在家休养期间,病情每况愈下。

有一天我去同学家拿参考书。为了让我妈高兴,我让她在街角给她端上她最爱吃的猪肚汤。我妈笑着对我说{姑娘要大份!}"

我回答出了门,我不知道{女孩要一大份!这句话竟然是她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就这一句话,大量的猪骨汤,一句没有营养的话,一句微不足道的话,是我妈自杀前的最后一句话。"

所以女生陷入了内心的纠结,因为母亲自杀前的遗言,既不是真诚的解释,也不是耸人听闻的阴阳相隔,只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对话之一。

不久前失踪的大一女生小李(化名)也是如此。7月15日,小丽去成都参加暑期实践活动;

19年7月的晚上,是同学们聚餐的时间。小丽没参加。她说要去成都亲戚家,买了第二天成都到宁波的火车票。

晚上6点多,小丽推着行李箱出门,说了一句“我要出去了”,却再也没有回来,再也不会回来了。

7月22日,一份快递从小丽暑期实习的地方寄回了表哥宁波。快递是小李的私人物品,还有一封手写的信,透露出他因为“抑郁症”想自杀的想法;

7月29日,当地山上发现的女孩尸体的DNA验证结果来了,确认山上发现的尸体就是小丽。

又一个被抑郁症折磨而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少女。一个未来无限可能的大一女生,这样一个朝气蓬勃,光芒四射的青春,一瞬间被抑郁症夺走。

这让我不禁要问:那么多血的代价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希望公众对抑郁症的态度是关注,而不是忽视;认识抑郁症的方法是科学,不是死亡;对于身边的抑郁症患者来说,是理解,而不是偏见。

希望有一天大众能明白:很多抑郁症患者精心编织生存的伪装,其实是为了更接近死亡。然后,真正意识到抑郁的人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真的有危险。

请记住,真正的离别是无声的。不要让她停止成长,不要让他停止前进,不要让Ta的告别低语变成你永恒的叹息。

谨以此文悼念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