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格地滑坡。

1简介

2014 7月6日3时5438+07分,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黄木镇圪底村发生山体滑坡。滑坡灾害造成3人受伤,圪底村260栋1180间房屋和一所学校倒塌,涉及334户1024人。直接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所幸无人死亡。滑坡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威胁滑坡下游四股梁、下圪底和坡底峡村85户325人的安全,以及印江至黄木和黄木至天堂的省道,潜在经济损失近1亿元。

2地质灾害概况

2.1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

底部滑坡区为溶蚀-侵入和剥蚀的深河谷斜坡地貌,斜坡上的梯田、山脊等微地貌交错分布发育。整体地势东高西低。区内最高点位于调查区东部的圪底村后峰1033.45米,最低点位于调查区西南部的圪底两岔河,约768.5米,最大相对高差264.95米。原始地貌受到人类工程和经济活动的强烈改造,整体地貌以台地和斜坡交替分布为特征,坡度为5 ~ 40°。

②地层岩性

区内分布和出露的岩土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耕土层(Qd),厚度为0.2 ~ 0.5m;残坡积粉质粘土夹砾石层和砾石土层(Qdl+el),厚度为3.1 ~ 7.1m;下伏基岩为下奥陶统大湾组(O1d)中厚层状泥灰岩,分为强风化层和中风化层。强风化泥灰岩破碎,厚2.5 ~ 8.6m..

⑶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滑坡区附近揭露的地层岩性、含水介质和地下水动态条件,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层中的孔隙水以上层滞水的形式存在于第四系松散层中,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坡顶平缓汇水补给。一部分通过垂直渗透补给下伏基岩裂隙,另一部分以分散形式从自由面和低洼地区排出,富水性弱,水量主要受降雨控制。基岩裂隙水主要以潜水形式富集在基岩节理裂隙中,主要补给来源为山顶平面汇水区的侧向补给、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的垂直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与上覆松散层孔隙水具有良好的水力联系。大部分水沿270°斜坡排出,以泉水形式出露于圪地村西侧冲沟东岸,转化为地表水,最终沿冲沟排入黄木河;在圪底和托里村民建房区基岩裸露处或低洼处分散排放少量水。

2.2灾害规模和影响范围

该滑坡位于印江县黄木镇圪底村,整体平面呈“喇叭状”,整体滑动方向为283°,见照片1。从滑坡后缘到圪底村顶部,基本达到二级分水岭位置;滑坡前缘位于坡脚对门沟底部。在滑坡过程中,滑动体从对门沟底部被切割出来,导致地表隆起并沿滑动方向推了很长一段距离。滑体前缘穿越冲沟,到达对门沟右岸约85 m处,滑坡左右两侧以坡折和冲沟边缘线为界。

图1格地滑坡全景

滑坡后缘宽175米,前缘宽530米,滑坡倾斜长度615米(不包括推到对门沟右岸的85米),滑坡平均厚度11米,滑坡体体积约238.47×104立方米,属大型中切基岩滑坡。

图2滑坡特征

根据地形恢复、当地村民反映和现场勘查,圪底村房屋在滑坡变形滑动过程中沿250°方向滑移约150m;沱里村沿245方向滑动100米,部分房屋随滑坡冲上对门沟右岸约50米的斜坡。

2.3发生原因

滑坡地质灾害的形成有以下四个因素。

(1)地形地貌条件

滑坡的窄台和短坡相间分布,坡顶为缓坡台,有大量水田,集水条件好,外部水源丰富。滑坡中部和前缘是人类工程活动形成的阶梯状斜坡,改变了原有的地形条件,加剧了斜坡岩土体的变形。

②岩土结构

该滑坡坡向307°,坡度10 ~ 35°,下伏基岩产状285°∠23°,坡体结构为顺坡结构,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不利因素。上部滑坡为第四系(Q)覆盖层和强风化泥灰岩等。强风化基岩节理裂隙发育,存在软弱夹层,力学性质较差。当上部滑坡的滑动力超过抗滑力时,滑坡的滑动面将沿软弱夹层发生剪切。

⑶大气降雨

格地滑坡发生前,印江县连续下了半个月的雨,特别是在滑坡发生前一天的7月6日(14),黄木镇遭遇了一场持续约8小时的暴雨,降雨量超过200毫米。部分突发性降水沿地表冲沟流向低洼地区,加速了滑坡边界的形成,降低了滑坡的侧向滑动阻力。滑坡顶部地形坡度较缓,构成滑坡体的坡土结构松散,透水性较好,下部基岩较为隔水。在大气降雨的作用下,一部分降雨和生活生产用水从地表径流中排出,另一部分产生垂直入渗,沿滑坡前缘和两侧低洼地区的基岩面排出。一方面,滑坡自重增大,土体力学性质下降,滑带土含水量增加,滑带土抗剪强度降低;另一方面,降雨在滑体中产生的渗透压力改变了边坡岩土体的水动力条件。增大滑坡的滑动力,减小滑坡的抗滑力,会加剧边坡的变形,导致失稳破坏。

④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圪底村作为黄木镇镇政府周边的一个村庄,经济条件良好,是黄木镇最富裕的村庄之一。随着近年来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斜坡上涌现出大量3层或4层的小型房屋,大大增加了斜坡(地质环境)的荷载,降低了斜坡稳定的临界状态,加速了斜坡的变形和滑动。

3 .地质灾害检查和监测

3.1日常检查和监控

在历次详查、调查和日常巡查中,灾区未发现异常,不属于地质灾害监测隐患点。

3.2危险情况的识别和预警

(1)识别研判:在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县”和镇村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建设中,灾区村民可根据地质灾害常识提高警惕,识别即将发生的山体滑坡征兆。

(2)启动预警机制:发现险情的村民及时向村干部报告,村干部立即向镇政府报告并积极组织自救。镇政府接报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村民及时有序撤离危险区域,未造成人员伤亡。

4.地质灾害避险安置

4.1应急处置

地质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市级防灾预案,紧急救助受灾群众和施工工人,并上报上级国土资源部门。

4.2临时安置和恢复重建

(1)当地人民政府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积极做好受灾群众思想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2)加强滑坡危险区域的警戒和监测工作,实施交通管制。滑坡治理前,危险区域内严禁人车通行,滑坡灾害稳定前,禁止人员进入灾害群抢运物资;

(3)由于滑坡前缘和后缘两侧仍有一些自由面,再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应急救援工作必须确保人员安全。

(4)加快滑坡治理,尽快进行治理设计和施工。

(5)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预防和规避意识。

5经验和启示

(1)党委政府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②注重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

(3)牢固构建群防群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