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料的历史渊源、传说和现状

用天然植物染料给纺织品上色的方法叫做“植物染色”。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涂抹矿物颜料的同时,开始使用天然植物染料。人们发现,满山遍野的花、果的根、茎、叶、皮都可以用温水浸泡提取染料溶液。中国古人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掌握了一套使用这种染料的染色技术。到了周朝,植物染料在品种和数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还设立了专门研究植物染料的官员,收集染草用于浸衣。秦汉时期基本采用植物染料进行染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个颜色名称,而明代《天宫吴凯》、《天水冰山录》中有57个颜色名称。到清朝时,《雪环绣谱》已有704个色名。

中国古代使用的主要植物染料有:茜草、红花、素芳;黄色的,如天竺葵、栀子、生姜、槐花;冷冻绿(又称中国绿)的绿色类别;蓝草(靛蓝);黑皂桶和牛脂等。通过媒染、配色和套印染色,它们可以改变无穷无尽的颜色。

植物染色也叫植物染色。由于天然染料的分子结构不同,染色方法也大相径庭。对于蛋白质纤维和纤维素纤维,染色方法主要有无媒染色、先媒染色、先媒染色和同形染色。最佳染色工艺应取决于染料的性质。

北魏农艺师贾思勰在其著作《齐·姚敏书》中详细记载,先“把青刈倒在坑里,下到水里去”,再用木石压住,使青草全部浸在水里,浸泡时间为“天热时一夜,天冷时两夜”过滤浸液,按1.5%的比例加入石灰水,用木棒快速搅拌。沉淀后“清沥水”“等浓如粥”,则“靛蓝就完了”。用于染色时,只需在靛蓝泥中加入石灰水配制染液,发酵使靛蓝变成靛白即可。靛蓝可以溶解在碱性溶液中,因此织物可以着色。空气氧化后,织物可获得亮蓝色。这种靛蓝的生产和染色技术与现代合成靛蓝的染色机理几乎完全一致。

在简单化学染料被广泛使用的今天,传统的“植物染色”方法并没有被遗忘。说到植物染料,可能会让我们想起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染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