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土地是如何划分的(二)

有一个关于分封制的搞笑小故事,说明分封制是周初的基本国策,雷打不动。

当周成王很小的时候,周公还在辅政。有一次,和弟弟玩,把一片桐树叶剪成“簋”的形状送给弟弟(“簋”是玉做的形状,在古代奴隶制中代表贵族的地位):让你做唐国的首领。这本来是孩子们玩的游戏,只是因为年轻的周成王觉得他在法庭上看到的仪式很滑稽,就像今天我们的孩子玩跳房子和扔沙袋一样。但在当时,他似乎是天子,或者像夏杰和尤因一样腐败,或者他太神圣了,不能开玩笑,更不能随便玩。当时,有一个叫卫诗的大臣负责记录历史,并要求周成王选择一个吉日分封他的弟弟。

周成王愣住了:你生病了吗?我和我哥哥在开玩笑。

卫诗说,“天子不是开玩笑的。你说的史书会有记载。你怎么能说话算数呢?”一定要按礼仪封他。"

不仅要封侯,还要搞很多排场,让乐队演奏,赞美分封礼。无奈之下,唐朝把弟弟分封在那个地方(位于今陕西曲沃、翼城两县,后改称晋)。在历史上,他还称周成王的弟弟为“唐叔虞”。周成王从小就被戴上了“不许开玩笑”的枷锁,压力很大,不能随便说话。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那时,我们不仅要分封我们的弟弟、亲戚和亲属,还要分封大臣和大臣的子女。不仅是“天子戏言”,说了还会被封侯。如果重要大臣坚持分封,在理由充分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不会拒绝。当周成王年轻的时候,周公协助政府。蔡中是蔡叔的儿子,蔡叔死了。周公认为蔡忠贤可以胜任,于是让王乘把他封在郭裁。

这说明分封制在西周初期是非常神圣的制度,说到做到。所以西周的皇帝很克制,说话做事都不能随便。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无奈。如果把你的玩笑当成必须执行的圣旨,这些大臣就太矫情了。这种做作使得西周的分封制得以延续,就像汽车失去刹车一样,土地不断被分封。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就像前几年中国的农村,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地方经济蒸蒸日上,执政者都很听话。整个周是安定团结的,周朝的中央领导不需要操心。

所以周初的皇帝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爱好。例如,周武王喜欢养狗,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獒犬主人。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他的爱好是探险。他觉得南方的楚不听话,就赶去收拾人。他第一次占了便宜,但是他占不了便宜。第二次探险时,他不幸落水身亡。另一个例子是周昭王的儿子周穆王。他的兴趣是旅游。据说他以赵福为赶车人,驾着八匹千里马,带着七队精挑细选的中枢护卫,一路上还带着大量的财宝作赏赐。他先向北游到今天的内蒙古,然后向西游,游览了今天新疆的许多名山大川。传说他还在昆仑山去见了西王母,受到了西王母的隆重接待。总之,西周初期的皇帝,大部分都是很幸福的。

但后面就没那么好了,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土地资源在分封制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诸侯国之间因为各种原因的交换、战争或贸易,都可能改变资源的占有。随着这个国家的土地逐渐增加,那个国家的土地减少。作为经济的支撑,每个人都想要土地。而且这种小国组合在一起,道德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的封建主,会占据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反之,会占据越来越少的土地资源。由于各个封建国家占有土地的数量和土地资源管理水平的差异,国家的实力是分离的。

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土地就像一块蛋糕,有一定的面积。你切得越多,切得越少。再加上人口不断倍增,周朝皇帝有吃有喝有财产,后宫有大量如花似玉的嫔妃。吃饱喝足的他们在干什么?打了白以后,后代很多,有一个被封了。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可以承受这样的砍伐?七八代之后,皇族留给自己的土地很少。这个时候“是不是全天下的王者之地”这句话就显得很无力了,因为“全天下”只剩下几块“王者之地”了。

这样的变化对王室有着致命的影响,因为王室仍然依靠土地积累财富,增强国力,发展经济。现在王室的土地越来越少,而一些国家的土地越来越多,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男孩开玩笑说要割地。

坐在屁股下面的龙椅上,

猴子也讲圣旨。(15)作者:吴梁念东

【土地文化小贴士】

& lt“Gui-bearer”

虽然自古以来民生为先,但民以食为天,吃饭穿衣等生存需求永远是最重要的。而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关系到美的欣赏和享受,却与国计民生无关的宝石和珠宝,却遥遥领先。这是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说明中华民族对美的热爱是从古老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

《李周考工书》中说,玉有“六绝”,以圭、璧、琮、张为核心,用于求偶、祭祀、聘女、出兵等礼仪。“桂”是领导用的,尤其是“一把手”。但圭的大小和用途是有讲究的:真圭长一尺二寸,皇帝持之;桓圭长九寸,侯爷持之;碧桂长七寸,侯爵捧之;射圭七寸长,数持之。

大家都讲究“桂”字,明明是美玉。为什么写两个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