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兴宁有什么特色和习俗?

习俗节日

【编辑此段落】

1.春节,习惯上称为“过年”,是兴宁人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过年期间外出打工的兴宁人都会回家过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被称为“进入新年的占卜”后,人们忙着准备年菜、年货和时令糕点和水果,酿造具有客家特色的“老酒”,制作由糯米制成的“炸堆”或“金团礼”(唐宁、宁中、宁新等镇用于白事或禁食时被称为“油锅礼”和“切堆”)。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兴宁人非常重视预兆,他们不允许骂人或说不吉利的话。俗话说:“当你步入而立之年时,你会说得很好。”

正月初一。人们在清晨(午夜)有三个祭品,水果蛋糕和香烛来祭拜“召公元帅”,并燃放鞭炮来迎接“财神”,因此人们习惯在除夕午夜燃放鞭炮。黎明时分,人们聚集在祠堂祭祖,仪式庄严肃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一习俗逐渐被废除。祭祀仪式也相对简单。很少有人分享同一个祭品,但每个村庄和每所房子都单独向它致敬。他们大多由长辈参加,年轻人很少知道它的仪式和内容。

初二和初四是走亲访友的日子。

初三,俗称“穷人节”。人们在这一天不出去做客。现在旧习俗已经改变,初三照常做客,这一天有许多娱乐和体育活动。

正月初五,被称为“岁年”,这意味着一年过去了。俗话说:“过了第三天、第四天,每个人都有一个想法。”

2.赏灯“赏灯”是兴宁、五华部分地区特有的传统节日,相当于元宵节。时间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六不等,取决于每个氏族和村庄的情况,以正月十一日和十二日最多。期间有元宵节前的“亮灯”(正月初五至初十)和节后的“暖灯”(正月十六至二十八)。

当地习俗和惯例

【编辑此段落】

客家民居

兴宁北部以山地为主,建筑以四边形建筑为主。村庄呈长方形,有两层结构。因为地理关系,村庄都建在山的一侧,一般都有池塘。客家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没有鱼塘,很难吃到鱼。据老人说,四合院建筑建成时,成本极其惊人,尤其是用于建造墙壁和泥浆的泥浆全部是糯米浆!这样建造的墙非常坚固,普通的钉子很难钉进去。

兴宁的客家民居主要分为北山南水两种风格。在南部,它类似于一个水镇,以圈地龙屋为主要结构。围龙屋前有一个禾坪,主要用于晒庄稼和婚丧嫁娶。在禾坪前面,有一个用于养鱼、洗衣和防火的池塘。夏天,这里成了孩子们戏水的天堂。在大多数村庄的前面,都有一条用于农田灌溉的小河。河里有鱼和虾。屋后有一片茂密的私人竹林,各种鸟儿在这里栖息,与人和平相处。

人们的环境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相似民俗文化的汉族群体,历史上从黄河流域逐渐南迁,之后大多居住在闽粤赣交界地区。

兴宁现在在境内,古代是百越民族的居住地。秦汉以来,中原汉族逐渐南迁,与当地原住民融合。根据对中国100个县市的国情调查,兴宁目前的居民大多数是宋元明时期在这里迁徙定居的中原移民的后裔。千百年来,兴宁客家先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创业,繁衍生息。在长期的居住生活中,他们将中原文化与古老的岭南文化相融合,创造了灿烂的地方文化,融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精神,孕育了许多著名的客家代表人物。

1,第一节客家家乡的形成

首先,史前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宁市进行了三次文物普查。1959期间,在水口镇河树坳发现了一批铲、叉、矛、刀等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65438年至0982年,何勇镇振兴管理区毛子窑山出土了一批陶壶和陶片,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存。同年在延安镇仲景大窝采集到一批陶片和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到20世纪80年代末,兴宁已发现3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兴宁市博物馆收藏了上述遗址出土的各类石器190余件,完整的肉罐9个。这些出土文物和遗址表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就有古人类在兴宁生活。从石器和陶器的使用以及陶器上的图案来看,当时已经形成了农业和畜牧业,有可靠的生活资料来源。

第一,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南迁过程中,中原移民历尽千辛万苦,锤炼了坚强的意志。来到兴宁后,在这个偏远荒芜的山区,为了生存和发展,男女老少不分年龄,开始开垦农田、建设定居点、开办家族企业。农忙时,他们从事手工生产,使许多村庄现在都有传统产品的名称,如“索马罗”、“墨烟张”、“花灯张”、“布地刁”、“打银王”、“菜篮子陈”等。尤其是客家妇女,反抗当时社会上的缠足习俗,承担起了农活、副业和家务劳动,形成了“女在家耕田,男外出赚钱”的风尚。客家妇女在生产劳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勤劳精神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即使在现代也是如此。人民公社时期,兴宁的生产队长中女性占80%以上,一些生产大队的生产队长100%是女性。

二是勇于开拓、敢于冒险的精神。

兴宁天生喜欢冒险。当男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就会出去谋生,很少呆在家里。近的去邻县邻省做小贩、手艺人;远渡重洋、“系腰带出门”(兴宁谚语)的人,有谋生技能的人,有白手起家的人,都充满了冒险精神。

鸦片战争后,兴宁人开始漂洋过海谋生。其中一部分人被殖民者在汕头和香港设立的“猪舍”拐卖到外国当劳工,这在当时被称为“卖猪”。在兴宁生活着30多万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为了寻找出路,他们怀抱四方之志,前往海西“闯天下”。一旦有了一点积蓄,我想造福桑翠,扬名立万。他们在海外创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所在国人民共同奋斗,为世界的进步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崇尚科技、创新创造的精神

兴宁人比较喜欢争强好胜,民间流传着“硬气者胜”这样的话,可见他们不屈不挠,不甘落后。加拿大和加拿大的居民远离文化素质,在外出工作和做生意等活动中接受大量信息,这导致历史上许多人在创新和创造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清朝咸丰年间,兴宁的罗清辉编纂了罗的《历书》,并由清政府出版。清朝咸丰、光绪年间,能工巧匠陈黄楼先后两次对木制织布机进行重大改革,发展了织造业。清二年(1910),被清政府授予“中国新显微镜制造者”称号的兴宁蚕业学校教师李发明了显微镜、天文望远镜和双筒望远镜。民国时期,著名地震学家、原兴宁兴民中学教师李善邦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地震观测台,后来又成功研制出大型地震仪,为新中国研究地震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宁鱼苗场鱼苗孵化技术跃居世界先进水平,贝隆钢铁厂白煤炼铁技术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全兴宁有36种工业产品获得部省优质产品称号。

第四,反侵略、反压迫和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

客家先民几次大规模南迁都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客家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恋家精神非常强烈,历史上也有很多例子。南宋前右丞相文天祥(江西吉安客家人)曾以兴宁县西郊为大本营,号召百姓勤政抗元。在元朝追兵到来之前,他还写下了“忠孝节义”四个汉字,每个1.5米见方。后来,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村民们集资修建了“朝天寺”,将文天祥写的四个字嵌在童的墙壁上,并将地名命名为“朝天卫”。明朝灭亡后,兴宁人民支持南明政权抗清七八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秋,首领潘亚星领导农民起义,放火焚烧外国教堂,策反清军官兵。起义蔓延到邻近的五华县和龙川县。1949 5月18日,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兼保安司令李杰之(兴宁人)在中共华南支部的帮助下领导起义,兴宁解放。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设,兴宁人民前赴后继,许多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地小吃

解释一下:被北方人称为“饼”的湿面制品被客家人称为“板”,客家人的“饼”是饼干。

粉碎棕色

如果你了解客家话中砸的意思,你可能已经明白这是一颗被压制的褐色种子,没错!用木格压实糯米,用油锅煎制,让我再次相信你的智慧。你可以从图片中看到,它必须不断地翻转才能使棕色变成金色。软和香是粉碎的特点。如果你担心小豆豆,我会说你是对的,但这是一个遗憾。。

太长了。自己看/f?kz=47422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