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不绝,一直影响着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国儿童传播文化,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有鉴于此,数十位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合力编撰了这本《中国传统文化大观》,献给读者。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文化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以其独特的黄河文化而闻名于世。此后,经过炎黄子孙的长期创造和积累,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和博大精深,其成就和影响为世所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在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各种形态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总体特征和本质。事实上,整体把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多面手,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成就。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智慧,而且具有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和艺术、体育、军事技能。孔子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伟人。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对音乐等艺术领域、射箭等技能乃至烹饪、服装等原则都提出了非常精妙的见解。中国优秀人物对文化的全方位追求,激发了本书作者将不同种类的知识融合在一本书里。

本书涉及的时间范围因类别不同略有不同,总体来说是从原始社会到现代。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人物、浩如烟海的古籍和零散的文物,本书没有采用编年体《中国文化大事记》的写法和按条目分类的文化词典的编纂形式。大量人物、作品、术语、事件的简单堆砌,无法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有限的篇幅里,本书献给拥有系统化而非碎片化知识的读者。这本书试图把中国传统文化各个范畴的发展线索放在首位,力求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同时,本书也试图分析每一个文化范畴的基本特征,说明它们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最终呈现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更是各方面知识的融合与品味,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总结与反思。我相信这种写作方式可以帮助读者获得清晰、明确、系统的知识。

强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大特色。文化的本质不是一个既定的东西,而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本书揭示了传统文化一直在《周易》所描述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异的对立统一中发展的事实。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取代,但新的形式包含着持久不变的民族精神。比如被视为国粹的京剧,其实是一门很“年轻”的艺术,真正成熟也不过百年前。自宋代以来,主导中国戏曲舞台的艺术形式经历了多次大繁荣。但是,这种变化不是脱离历史的独立创造,而是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发扬过去,进行创新。这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虽然许多旧的形式随着历史的变迁失去了生命力,但它们可以通过改造继续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本书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各门类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尽可能地预测了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大特点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割据时期外,大部分时间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政治机构。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中,既有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为主体,又有各种少数民族文化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国传统市场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与外国文化交流。汉唐时期,中国文化相当开放。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在思想上,中国接受了来自印度的佛教,这是世界上主要文明体系之间最大的交流之一。从艺术角度看,中国吸收了大量丝绸之路沿线的异域音乐和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的重要代表,但顾名思义,最初是舶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中国吸收的外来文化的内容也令人惊叹。同时,中国还输出了自己的文化,如造纸术、丝绸、瓷器工艺品等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专门研究。由于内容和篇幅的限制,本书仅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文化的交流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文化必将以崭新的姿态进入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