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来做火药的硝石是哪里来的?

火药的发明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它的起源与炼丹术和本草学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的黑火药是硝石、硫磺、木炭、砷化合物、油等辅料的均质混合物,是中国炼丹家常用的。称这种混合物为药,也揭示了它与中医的渊源关系。

中国火药史的研究是从一部开山之作(1)开始的。他揭示了唐代方士原始火药配方的意义,研究了五代、宋代和元代的火药和火器。特别是他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中国的火药先传到阿拉伯国家,再传到欧洲,是中国炼丹术向西传播的路线,也类似于中国的瓷器和造纸术向西方传播。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为世界文化做出了贡献。

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研究开始,对火药的研究已经保持了30年的这种认识水平。王奎克、朱升、郑桐、袁淑玉[2]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发现,砒霜的冶炼工艺可以用硝石、松脂、猪肠、雄黄制成:温度是关键(即中国方士常说的“火”)。因此,原始粉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四世纪。仙药应该是最早记载原粉成分的。王的研究是火药史研究的新阶段。

硝石(硝酸钾)的引入对制造火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据唐?李等《太平御览》,公元前6世纪,说“搬石通陇道”,“石硫通汉中”。可见硝石和硫磺在中国使用的很早。

一种观点认为,秦代以前不存在“龙道”“汉中”地名。那么《史记》呢?《扁鹊传》,韩?刘向的《神仙传》和《三十六水法》,据推测可以追溯到汉代,都提到了硝石。汉代使用硝石更是名正言顺。淮南子?天文训说:“夏至日译黄”,《说文》记载制作“黄流”等。《神农本草经》中的硝酸盐和硫磺分别是上品和中药。

东汉《周易参同契》说“除武都,弃捐八石”,“鼓铸五石铜器,以之为辅枢”...千招必败”,都说明了包括硝石在内的五块石或八块石,由于氧化性很强,发生了激烈的火反应,当时还没有驯服掌握好。“且不说武都”特别值得注意,说明当时已经有人尝试过武都雄黄[4]和八石之一的硝石,很可能没有成功,至少对于神通器的作者来说是这样的。

从二世纪的魏伯阳到四世纪的葛洪,炼丹术方兴未艾,炼丹术的著作从《六百枚火》(神通器)到《千枚》(抱朴子内篇?然后”)。在这段时间里,可能会有很多炼丹师在进行八石炼人的实验[5]。氧化砷应该是用硝石提炼雄黄得到的。葛洪记载了一个用三种物质提炼雄黄的成功例子。引入松节油、猪肠等有机物,将氧化砷还原为砷。但是我们还是要控制温度。超过一定温度就会着火爆炸。在没有温度计的古代,一定有超过的时候,也就是提炼元素砷有成功也有“失败”。后一种情况是原粉的萌芽。后来火药的合成也是积极利用这种实验现象的结果。还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借鉴:

(1)早期军用火药的配方主要由硝石、三黄(雄黄、雌黄、硫磺)、松节油(香)和各种油脂组成。例如,宋代的《武景宗要》和明代的《火龙经》中的火药配方都是一样的。

(2)中国炼丹术传入西方与中国火药传入西方有关。阿拉伯和西欧炼丹术中使用的许多具体操作和药物与中国炼丹术中使用的相同。曾被归功于第一个发现砷的马格努斯,也是经常被归功于发现火药的人(另一个著名的归功者是罗杰?培根)葛鸿志炼雄黄三品,因温度不同,制砷、制火药的性质不同,一方两用。马格努斯对砷和火药做过实验和描述,应该不是纯粹的偶然。从葛洪通过中阿(拉贝)众多方士之手到马格努斯,原本就有源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