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搞不定蒙古,清朝却能彻底降服蒙古?

中原王朝要想制服游牧民族,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首先,在军事上打散并击败对手,使游牧民族无法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这很困难,因为游牧民族是流动的,可以跑很远。想要完成这个条件,需要中原王朝要有持之以恒的军事打击态度。

第二,游牧民族在被打散后,应划定一个范围并进行有效管理,他们不应脱离中央政府的监视和控制。想要完成这个条件,还需要中原王朝有持之以恒的态度。

第三是时机。自我努力很重要,但时机和运气也不可或缺。

比如东汉末年,中原军阀混战,这是南匈奴脱离中原政权控制的好机会。但当时在漠南朝有一个远强于南匈奴的鲜卑部落联盟,不时威胁南匈奴,迫使南匈奴依附于中原王朝。所以汉末三国混战时,南匈奴老实,不敢轻举妄动。

西晋时期,中原还是一片混乱,但草原已经四分五裂。都是小部落。这时,南匈奴有了一个不诚实的机会。

那么明朝满足了以上三点什么呢?

不幸的是,没有。

明朝的洪武、永乐两朝,虽然攻打蒙古十余次。但冲击效果并不理想。明军只是打散了蒙古,但并没有将其打败。

后来在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北伐的规模越来越小,明朝征服蒙古的信心也越来越小。

明朝中后期,虽然知望不远万里来到蒙古王庭,杀死了蒙古传奇英雄满都海;马方千里奔袭蒙古大营的操作。不过这些都是小规模的攻击,打击力度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武宗时期,为了反击达延汗的入侵,明武宗亲征。然而,他的这一举动不仅遭到了当时满清文武官员的强烈反对,甚至在他死后,他还被史官贴上了胡说八道的标签。

看看,连皇帝都发动了规模稍大的北伐,可以说是坐以待毙。统治集团如此保守,明朝如何打败蒙古人?

一般来说。明朝中期,实际上放弃了征服蒙古的战略。无论是官僚阶层还是普通民众,都对征服蒙古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浪费人力和财力。

因此,可以说,一旦在明朝,明军从未在军事上完全击败蒙古人。

不可能在军事上击败对手,也不可能实现政治和经济控制。

明初,朱元璋和朱迪通过联姻、册封等利诱手段瓦解了蒙古势力。

但是明朝的利诱政策和军事打击一样,并没有贯彻到底,也很不成功。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朝初期的所有进取政策都在明朝中后期被推翻了?

是因为皇帝的不作为吗?是因为资金问题吗?

确实有这两个因素。但从满清文武官员对明武宗讨伐达延汗的反对和万历皇帝对三大征的打击来看,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来到了高层。因此,明朝和宋朝一样,重文轻武。

为什么重文轻武会导致封建王朝缺乏进取心?

这是因为,如果武人的地位不高,那么武将就没有资格执掌一方,而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军事工作。如果你砍下一个人的头以保存军功,请慢慢爬起来。

这样,武将就不可能培养出战略眼光高的帅才。

我们可以通过查看明朝中后期的将领名单来了解这一点。与前期的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文忠等人相比,明朝中后期的将领普遍缺乏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和独当一面的能力。

这并不是人们的素质不好,而是时代变了。武将受文人压制,难以出帅才。

至于文人,让他们治理国家就可以了。却期望他们征服蒙古;打败蒙古人后,他们留在草原管理牧民是不行的。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中后期的文官大多出身于南方。

例如,嘉靖十二记中,除了毛奇、翟銮和施立外,其余九人如夏衍、严嵩和杨一清都是南方人。

学者当道,且多为南方学者。这种人员配置对于明朝征伐蒙古政策的实施是灾难性的。

这和元朝皇帝不重用儒生,而是任命蒙古人和色目人为大儒华池治理中原,把中原搞得一团糟是一个道理。

不是那块料。硬顶上肯定是适得其反,搞得一塌糊涂。

事实上,明朝对蒙古的所有决策都不是没有政变,有效的策略也不是没有。但总的来说,很多政策都是昙花一现,到了中后期就废止了,而且自始至终都没有落实。

最后是天气。

明朝时期,没有时间可言。从全球视角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14 16世纪的游牧民族,尽管他们不再像成吉思汗那样勇敢。然而,分散在欧亚大陆的游牧部落仍然具有强大的实力。

比如俄罗斯与克里米亚汗国的战争,奥斯曼帝国与帖木儿帝国的战争。都是血战。俄国和奥斯曼帝国赢得并不容易。

而且,蒙古人还有相当大的活动空间。

他们不会打架,他们会跑。跑到敌人追不上的地方。

可以说,在明朝的世界里,不可能完全对付蒙古人的不仅仅是明朝。其他和游牧民族有矛盾的民族也处理不好。

明朝根本没有占领它,也没能搞定蒙古。清朝呢?

到了清朝,这三个条件都满足了,蒙古终于安定下来。

在军事打击方面,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对分裂的蒙古各部发动了长达一个世纪的猛烈进攻。

首先是皇太极。1635年,在拉拢科尔沁等部落后,皇太极击败了蒙古名义上的首领利古丹汗,统一了蒙古南部。成为蒙古人的大汗。(一、后金可汗与蒙古可汗。他称帝后成为清朝皇帝和蒙古大汗)

其次是康熙。1688年,康熙挤过人群。在准噶尔进攻喀尔喀蒙古的同时,他坚持吸收主动投降的喀尔喀蒙古,并与噶尔丹开战。最后,凭借运气和武力,加尔丹被击败,外蒙古地区被牢牢控制。

清朝入关后,受中原传统思想的影响,清廷消灭蒙古的策略多次发生动摇。意思是与准噶尔共存。这种情况影响了雍正、乾隆时期民族政策的制定。

幸运的是,1755年,在满清军民反对的压力下,乾隆在准噶尔内乱期间出兵伊犁。最终打败达瓦齐和阿穆尔萨纳,吞并准噶尔汗国,结束了清朝与蒙古各部的百年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皇太极的蒙古大汗称号并不是他自封的。但骊丹汗的儿子额哲却带领一群蒙古王公一起上了台,并心甘情愿地把蒙古汗的头衔让给了皇太极。

由此可见,漠南蒙古真的被清朝征服了。否则蒙古人不可能请一个女真人做自己民族的大汗。

因为蒙古被清朝降服了,所以清朝对蒙古进行了深度管理。

一方面,清朝使用扎萨克制度(一种官制,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执政官)将蒙古各地划分为200多个旗,并任命蒙古王子和贵族为执政官,允许他们管理自己的领土。

这一举措类似于西汉的法令,意在“分担各种建筑的力量。”原本分成10多个板块的蒙古国,成功分成了200多个小板块。

蒙古广泛实行扎萨克制度后,各旗之间没有了关系,相互之间也没有了联系。牧民只能在自己的地盘上放牧,严禁越界。只要牧民不能到处乱跑,他们就被严格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管理没有那么难。

另一方面,清朝通过范丽元和将军(如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利将军)监督担任扎萨克的蒙古王子。

在清朝,且不说牧民不能到处跑,就连蒙古王公贵族也不能到处跑。如果一个王子想穿越该地区,或者去北京,或者去中原,他必须向范丽元申请并登记备案才可以做到。

这样,即使一个蒙古上层王公不服清朝统治,想造反,他也起不来。

另一方面,清朝皇帝也信奉黄教,并在蒙古草原大力倡导黄教。就连清朝皇帝都将黄教提升到了国教的高度,并给予蒙古喇嘛极高的礼遇。例如,当他们成为喇嘛时,他们不必服务,纳税,工作,吃喝。这样,我们就可以争取蒙古的黄教信徒。

据不完全统计,到清朝末年,蒙古境内共有黄教寺庙2000多座。平均每个旗有十多座寺庙。

寺庙这么多,信徒人数自然也不少。

当蒙古人广泛信仰藏传佛教时,原本勇敢的蒙古人被驯化成了柔软的羔羊。

用乾隆的话说,这一招就是用黄教培养蒙古人,凌驾于中国之上!

分裂+限制行动+宣扬藏传佛教,这三招结合,原本桀骜不驯、充满斗志的蒙古人被清朝驯服了。

最后是天气。

虽然明朝的蒙古人并不辉煌,但他们仍然能够与欧亚大陆上的其他民族打得有来有回。

但当时间进入18世纪时,时代变了。

原本被蒙古人按在地上摩擦的俄罗斯人,反过来把蒙古人按在地上摩擦。

原本被按在地上摩擦的乌兹别克人和哈萨克人,反过来把蒙古人按在地上摩擦。

可以说,当时间来到十八世纪的时候,当初辉煌的蒙古人已经不在了。向西,我们打不过俄罗斯和奥斯曼土耳其,向南,我们打不过中亚的游牧民族。只有帖木儿的后裔,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打败了印度土著,在南亚次大陆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人受到各种势力的挤压,活动空间被限制得死死的,无处可逃。如果清朝解决不了蒙古,那只能说明清朝的水平真的不行。

而清朝的水平,显然没有渣到和印度人一样的水平。因此,清朝擒蒙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果我们把明清时期的时间倒转过来。先有清朝,后有明朝。有了清朝做垫背,估计明朝也能降服蒙古。

现代很多人喜欢把明清对立起来,好像明就是明,清就是清。但实际上,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并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因此,清朝对蒙古的投降实际上与明朝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