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国是如何灭亡的?
帖木儿的西征在安卡拉附近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的20万大军,俘虏了巴耶济德一世,这才延长了拜占庭帝国的寿命,使其存活了半个世纪。帖木儿死后,奥斯曼帝国复兴,拜占庭灭亡的时刻终于到来。为什么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国会在1453年灭亡?这个时候,它所面对的敌人太强大了,伯希和的罗吉斯王朝已经没有力量抵抗这个强大敌人的进攻,这当然是它灭亡的直接原因。比如奥斯曼军队多,拜占庭根本没有那么多军队。在君士坦丁堡战役中,拜占庭守军只有奥斯曼军队的二十分之一。再比如奥斯曼军队有强大的火炮,他们可以制造大型火炮,而拜占庭军队没有火炮。虽然他们已经掌握了火炮的制造技术,但却没有财力去制造。(注:参见陈智强:《拜占庭帝国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47、449-450页。)
不容忽视的是,拜占庭帝国其实没有一个真正会自助的友好国家。威尼斯和热那亚经济实力雄厚,军队尤其是海军战斗力很强。但他们都只是想利用拜占庭帝国的内忧外患,从伯希和的罗吉斯王朝那里获得更多的承诺,从拜占庭的解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甚至想和奥斯曼帝国分享战利品。就威尼斯而言,只考虑自身狭隘的经济利益,没有考虑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西方军事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其给威尼斯带来的不良后果。威尼斯贵族“完全无视穆罕默德二世为攻占君士坦丁堡所做的准备”,[1] (P67)被短期的商业利益蒙蔽了双眼,结果让君士坦丁堡落入奥斯曼帝国手中。
拜占庭帝国灭亡了,这当然在西欧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祈求上帝把人们从这场浩劫中拯救出来。但很多西欧人认为希腊人是罪恶的、腐败的教会分裂者,他们脱离了罗马教会,所以他们活该遭受亡国的命运。(注:参见《黄伟民:奥斯曼帝国》,Xi: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07-108页。在很短的时间内,拜占庭的悲剧“恢复了整个欧洲的旧感情[要求团结一致对抗东方的敌人],尽管情况不如以前”[1] (P91)。西欧不能再号召人们组织新的十字军东征。西欧的基督徒确实捐了钱来组织一次新的十字军东征,但是这些钱被教会的继承者们盗用了。而且,在西欧,“几乎没有一个强大的政权不与穆罕默德二世及其继承者合谋反对其他国家”[1] (P92)。
毫无疑问,拜占庭帝国是在孤立和绝望中被入侵者摧毁的,这也可以看作是其灭亡的另一个直接原因。
在拜占庭帝国内部,宫廷斗争层出不穷,地方势力疏离德国,贵族豪门腐败好色,社会上层明显分为亲罗马教皇(亲西欧)、亲奥斯曼帝国和东正教,既反对西欧,也反对教皇和奥斯曼帝国。三派勾心斗角,水火不容,以至于有人认为拜占庭帝国不亡是天经地义的。这似乎是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有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造成的。(注:参见殷渠:《拜占庭帝国是如何灭亡的》,载《历史教学》1956,第50页;参见列夫琴科: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及这一事件的历史后果,载于《历史教学》第1956期,第11期。这个说法太笼统,没有具体深刻的分析,对回答问题没有帮助。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拜占庭不要总把目光放在西方,而忽略了敌人主要来自东方。这种说法与拜占庭帝国的“罗马情结”有关。“甚至直到1453年,这个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地中海东部国家仍然自称为‘罗马国家’,它的臣民也自称为‘罗马人’,它的教会自称为‘罗马教会’。而且,生活在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们几乎从未忘记“收复故土”的使命,始终将战略重心放在西方。历史证明,这种观念是拜占庭国家在生存了近1000年后,仍未逃脱最终灭亡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2] (P50)虽然这种分析有一定的依据,但说“罗马情结”的存在和维系是拜占庭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似乎有些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