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饮酒习俗?

一、传统饮酒文化的基础——酒德与酒礼;

历史上,儒家学说被视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也受到儒家酒文化观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二字。

“酒品”一词最早出现在>年。并且& gt这意味着饮酒者应该有美德,他们不能“颠覆美德,浪费酒”像王。& gt体现了儒家的酒德,即:“饮酒只为祭祀”(饮酒只可在祭祀时进行);“无彝酒”(不定时饮酒,平时少喝以节省粮食,生病时才喝);“集体饮酒”(禁止人们集体饮酒);“不放纵”(不酗酒)。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祭酒敬神养老是一种美德。

喝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在古代已经形成了大家必须遵守的礼仪。有时候这种礼仪很复杂。但是如果在一些重要场合不遵守,就会有作乱的嫌疑。因为喝多了,控制不了自己,容易闯祸。制定饮酒礼仪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饮酒者饮酒时不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籍中搜集了大量资料,专门写了一篇< & lt居正> & gt。虽然这是写给饮酒者的,但对于普通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中国古代饮酒有以下礼仪:

当主人和客人一起喝酒时,他们应该互相鞠躬。晚辈在长辈面前喝酒,一般都是先鞠躬,然后坐在第二个座位上。长辈命令晚辈喝酒,晚辈可以举杯;长辈杯里的酒还没喝完,晚辈不能先喝。

古代饮酒礼仪大概有四步:拜、祭、吐、死。就是先做一个膜拜的手势表示尊敬,然后在地上倒一点酒,感谢大地的富饶;然后品酒赞酒,让主人开心;最后,我举起杯子喝了下去。

酒席上,主人会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会向主人还礼(叫强),敬酒时会有几个祝酒词。客人之间也可以互相敬酒(称为旅游奖励)。有时候要依次向人敬酒(叫酒)。敬酒时,敬酒者和被敬酒者都要“避桌”,站起来。普通的祝酒是三杯。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56个民族中,除了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以外,其他民族都饮酒。饮酒的习俗有其独特的风格。

二、原始宗教、祭祀、葬礼和酒:

自古以来,酒就是祭祀的必备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各种活动,他们都使用酒精。古代的巫师和医生没有区别。酒作为一种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于崇军。”。在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应该献给天、神、祖先。战争决定了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出征的勇士,出发前要用酒来激发斗志。由此可见酒与国事的关系。& gt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比如祭祀时,用八种酒,“五气”、“三酒”。在古代,主持祭祀活动的人权力很大。在原始社会,巫师主要负责祭拜鬼神,为人祈福。后来就有了“酒祭”,在筵席中主持向神灵敬酒的活动。

我国各民族普遍用酒祭祖,葬礼也用酒举行一些仪式。

死后,亲友会来悼念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素”,有的地方称之为“豆腐饭”,是葬礼时举行的宴会。虽然都是素食主义者,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少数民族在哀悼时用酒和肉。比如苗族人听到丧信,一般是同村的人送几斤酒和大米、香烛等东西,亲戚送的酒多一些,比如一个女婿送20斤白酒和一头猪。当你失去家人时,你必须举行宴会招待哀悼者。在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如果村里有人病死,各家都带酒来吊唁,巫师把酒倒进死者口中,大家喝一杯酒,称为“送别酒”。死者下葬后,在墓中放酒是一种古老的习俗,让死者在阴间享受饮酒的乐趣。汉族人在清明节给死者上坟时,会带酒和肉。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里,举行家宴时,要为已故的祖先预留座位。这个时候,一家之主只能坐在次要位置,给祖先摆放食物和酒,示意祖先喝酒或吃饭,一家人才能开始喝酒和吃饭。蜡烛,一杯酒和一些菜肴应该插在祖先的雕像前,以表达他们的沮丧和对死者的尊重。

三、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中国人在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喝“菖蒲酒”,重阳节喝“菊花酒”,除夕喝“新年酒”。有些地方,比如江西民间,春天插秧后,人们要聚在一起喝酒,尤其是庆祝丰收的时候。酒席散尽,往往是“家家醉。”对节日的全新解释是,要选出一些日子,让人们聚在一起喝酒,于是就有了节日,而且节日很多,几乎每个月都有。代代相传的全国* * *饮酒节有:

1,春节俗称过年。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春节期间要喝屠苏酒、交化酒(交白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

“屠苏”原是曹安的名字。根据传说,古时候有一个人住在屠苏安。每年除夕,他都会给邻居发一包药,让人把药泡在水里。元旦的时候,用井水给全家人喝了酒,这样全家人一年都不会染上瘟疫。后人就以这个草庙的名字作为酒的名字。饮用屠苏葡萄酒始于东汉时期。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酒,陈的《消片方》云,‘此方也’。”元旦喝了它,所有不健康的气都会被消除。“喝法也挺讲究的,出自《幼长》。”“花椒酒”是用花椒浸泡而成的酒,其饮用方法与屠苏酒相同。梁宗琦在《荆楚年谱》中对此有记载,“习惯年初用椒酒,椒花芬芳,故采花为贡。正月喝酒,老小老,先恭喜老小。这位老人失去了他的年龄,所以他喝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诗中写道:“鞭炮声一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总是以新桃换旧桃。北周的庚欣在他的诗中写道:“这是一个喝恶酒和长寿的好时机。白土随主题字,椒花一朵一朵来。"

2.元宵节:又称元宵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朝,因为它在农历的第一个月的第15天,这是三个官员皇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向天宫祈福,用五畜、水果、酒献祭。仪式结束后,告白被撤回,一家人聚在一起喝酒庆祝春节的结束。晚上看花灯,放烟花,吃元宵(汤圆)。

3.中和节:也叫春社日,在农历二月一日,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人们习惯喝中和酒和宜春酒,说它能治耳疾,所以人们也称它为“治聋酒”。宋代的李在一首诗中写道:“社会人今天没心情,要一瓶酒给聋子。心烦意乱的玉堂会想过去,模模糊糊地巡视到三堂。”据《广记》记载“山寨作中和酒,祭芒果籽祈年谷”。据清代陈梦雷编著的《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记载:“中和节,人在路中间酿酒,称宜春酒”。

4.清明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左右。人们一般把寒食节和清明节结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晋国始于春秋时期。这个节日不限制饮酒。据唐代段所著《酉阳杂记》记载,唐宪宗淳礼在清明宫宴饮后,将酒赠丞相。清明节喝酒有两个原因:一是寒食节,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冷食,喝酒会增加热量;二是用酒精温和或暂时麻醉人们对亲人的悼念之情。古人写了许多关于清明节饮酒的诗。唐代白居易写道:“难忘酒在何处,朱门美少年,春分后,寒食月前?”杜牧在《清明》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对不起,餐馆在哪里?牧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阳节、端午节、重阳节、女儿节、天中节、地拉节。农历五月初五,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人们为了辟邪解毒,有喝菖蒲酒和雄黄酒的习俗。同时也有喝蛤蟆酒壮阳延年益寿,喝合欢酒安神安眠的习俗。最常见和广泛的是喝菖蒲酒。据文献记载,唐代光启年间(885-888)就有喝“菖蒲酒”的例子。唐代尹在诗中写道:“少年节更深情,但老了就知道会动情,无助于你依俗而行,却祈福酒酒。”后来逐渐在民间广为流传。历代都有记载,如唐代的《外台秘笈》、宋代的《千金方》、《太平盛慧芳》、元代的《任远钞》、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普济秘方》、《任青钞》等。,上面都有这款酒的配方和使用方法。菖蒲酒是我国传统的时令饮品,历代帝王也将其列为御膳时令香醪。明代刘若愚在《明故宫史》中记载:“初五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顾铁青在《贾青录》中也有记载:“研雄黄粉,剥香蒲,与酒同饮,谓之雄黄酒”。由于雄黄有毒,人们不再用雄黄酿酒饮用。蟾酒、洋槐花酒的饮用,在清代南沙三余所写的《女红遗事》、《南明野史》中都有记载。

6.中秋节:也被称为中秋节和团圆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密友聚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在文学和诗歌中有许多关于中秋节饮酒的反映。《说林》中记载“八月收粟,可作酒”。据五代王人禹所著《天宝遗》记载,唐玄宗在宫中设中秋宴,熄了灯烛,在月下“月饮”。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今晚是一年中最可爱的月亮,其他一切都是命运,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但是,拒绝这酒,我们可以选择更多的明天吗??"在清朝,喝桂花酒是中秋节的习俗。据清代潘荣弼《景帝岁胜》记载,八月中秋,“诗品”饮“桂花东酒”。

7.重阳节:又称重阳节、山茱萸节,是农历九月初九爬山饮酒的习俗。始于汉代。宋代高澄所作《后事纪源》记载:“菊花酒,《西京杂记》曰:‘戚夫人等其子贾,后为段儒之妻,说其在宫中时,九月九日戴山茱萸,食帐饵饮菊花酒,云使人长寿’。登高《续和》曰:‘韩焕晶与费长房同游’。他说,‘九月九日,你家应该有灾。你应该让你的家人做丝袋,捧山茱萸,悬臂爬山,喝菊花酒,但灾难可以消除。现场引家登船,黄昏归来,鸡犬俱亡。方曰:‘此可代之’。”此后历代人们都要在初九爬山、赏菊、饮酒,一直延续至今。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说,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清耳目,消痿,除百病”,“使人色不老”,“使头不白”,“使体健,抗老,延年”。所以古人用它酿造菊花酒,同时食用它的根、茎、叶、花。除了喝菊花酒,有些人还喝山茱萸酒、菊花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葚酒、肉桂酒等酒。历史上有不同的酿制菊花酒的方法。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拌米酿酒,次年九月煮之,用之”。明代是“用同样的酵母和大米熬制菊花来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子。”清代用白酒浸泡药材,然后蒸馏提取。因此,自清代以来,酿制的菊花酒被称为“菊花酒”。

8.除夕:俗称年夜饭。在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人们有庆祝新年和保持新年的习俗。也就是除夕夜通宵,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始于南北朝。梁朝的许在《妻坐夜观晚年》诗中写道:“不多情,不戒酒。酒里的桃子,粽子里的杨梅。拉开窗帘,放入帐中。当蜡烛烧成灰烬时,不要担心鬓角的重量,因为晓光的催促。”除夕夜,所有的人都要喝酒。唐代白居易在《留年在客》一诗中写道:“旧年无酒,乡愁满泪。”孟浩然写过这样一首诗:“晨起续画烛,年后留长宴”。宋代苏轼在《年夜饭三序》中写道:“岁末设问,谓之“喂年”,酒菜邀宴,谓之“送别年”,直至除夕,谓之“守岁”。中国人在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喝“菖蒲酒”,重阳节喝“菊花酒”,除夕喝“新年酒”。有些地方,比如江西民间,春天插秧后,人们要聚在一起喝酒,尤其是庆祝丰收的时候。酒席散尽,往往是“家家醉。“中国新年,也叫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除夕是一年中最丰富的宴会。就算穷,平时也不怎么喝酒,年夜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晚饭后,有些人还有喝酒守夜的习俗。正月初一,在一些地方,人们一般不出门。从正月初二开始,他们开始参观。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酒碟放在桌上,倒上酒。* * *何新春。

在阴历新年伊始,古人有一家人喝酒的习俗。喝酒的时候,他们从小到大依次喝。据说喝这种酒可以避免瘟疫。

韩国“新年酒”:这种酒多在“元旦”前酿造。农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农历新年酒”以大米为主要原料,辅以桔梗、防风、花椒、肉桂等多种中药材,类似于汉族的“屠苏酒”,但药材配方不同。它是在春节期间用来喝酒和招待客人的。人们相信喝这种酒可以辟邪延年益寿。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前,居住在云南元江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会举行“饮新谷酒”的丰盛仪式,庆祝丰收和人畜平安。所谓“新谷酒”,就是各家从地里割下一把成熟的谷秆,倒挂在厅堂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个小筐边上,希望家里的神灵保佑庄稼,然后拉下一百粒,有的炒成谷花,有的不炒,放进酒瓶里浸泡。喝“新谷酒”选在吉日,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无一例外地喝几口“新谷酒”。这顿饭每个人都要吃饱喝足。

四、婚姻饮酒习俗:

南方的“女儿酒”最早记载是任堇·韩吉写的《南方草木》,说的是女儿在南方出生时就开始酿酒,埋在池底,女儿出嫁时拿出来给客人喝。这种酒在绍兴得到了传承,发展成为著名的“雕酒”。其品质与普通绍兴酒没有明显区别。主要原因是装酒的罐子很独特。在坛子还破损的时候,就刻上了各种花卉图案、鸟兽、山水亭阁等。女儿出嫁,就拿出坛子,让画师用油彩画个“百戏”,比如“八仙过海”。

满族人结婚时的“酒杯”:晚上,洞房里摆满了鲜花和蜡烛,新郎摘下头罩后会坐在新娘的左边,妻子端着酒杯,让新郎先喝一口;送新娘的夫人举着酒杯,让新娘先喝一口;然后两位女士交换了酒杯,请新娘和新郎再喝一口。满族人婚礼前后的“答谢席”:煮好的一桌酒席放在特制的礼盒里,由两人抬至女方家,以示对公婆养育女儿、做儿媳妇的感谢。此外,还会制作一张“答谢媒人表”,放在圆笼子里,由一人摘下,送到媒人家里,以示对媒人善行的感谢。

达斡尔族的“迎宾酒”和“出门酒”:当送亲的人到了男方家,新郎的父母要斟满两杯酒,以示对亲戚的敬意,也叫“迎宾酒”,客人们要全部喝光,以示是一家人。之后,男性家庭会设置三个座位来招待客人。婚礼结束后,离新娘家很远的人大多在新郎家住一晚,第二天就走了。送亲戚回去的时候,新郎的父母正在门里面等着给尊贵的客人“出去喝一杯”。

“喜酒”,订婚仪式上要举行的宴会,喝“喜酒”意味着婚姻已经定案,婚约已经生效。之后男女双方都不允许随意退婚,留在婚姻中。

“回门酒”,新婚夫妇婚后第二天会“回门”,即回父母家看望长辈,父母会为其设宴,俗称“回门酒”。回门酒只有一顿午饭,夫妻二人喝完酒回家。

“饮一杯酒”:这是中国婚礼程序中的传统仪式,在古代也被称为“变戏法”(原意是一个可以分两勺)。< & lt《礼记·困惑> 》;有句话叫“夫妻领结”,孔解释说“一领结分两勺,夫妻各持一领结(即口中灌酒),领结也引为婚姻之意。唐代有“胶杯酒”之称。宋代,在礼仪方面,流行用彩丝将两个酒杯连在一起,做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丈夫和妻子互相喝了一杯或传递了它。这种习俗在中国很普遍。比如绍兴喝胶杯酒,是由一个中年妇女主持,这个中年妇女是男人的亲戚,既有孩子,又有福气。喝胶杯酒前,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个小汤圆,然后倒两杯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喝,两杯酒混合后分两杯。

婚礼上递酒:为了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双方各举一杯酒,双手相碰一小口。

动词 (verb的缩写)其他饮酒习俗:

“满月酒”或“百日酒”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习俗之一。孩子出生时,满月时,会摆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祝贺。朋友和亲戚通常会带礼物,有些人会送红包。

《送名酒》:旧时小孩出生,若有人求算出其命有克星,便会送至附近寺庙出家或道士,大户人家会举行隆重仪式送其名。遇到法师后,回到家中,会大摆宴席,祭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亲,喝一杯。

“寿酒”:我国人民有给老人过生日的习俗,一般称50岁、60岁、70岁为生日。一般由子女、孙子女、孙女举办,并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席。

“梁酒”与“进屋酒”:盖房子是中国农村的大事,梁是盖房子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所以梁日要上梁酒,有些地方流行倒梁酒的习俗。房子盖好了,全家人搬进新房的时候,屋里都得有酒。一个是庆祝新房竣工,庆祝搬家的喜悦。另一种是祭祀神仙祖先以求保佑。

“开瓶酒”和“分红酒”:这是商店和作坊设置的喜庆酒。店铺开张,车间开工,老板会设宴庆祝。一个店铺或者车间年底按股分红的时候,要做一个“红酒分配”。

“庄行酒”,又称“送别酒”,是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为表示送别而举行的。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要的、有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会给他们倒上一杯酒,用它为勇士们勇敢地送行。

第六,独特的饮酒方式:

饮酒饮酒: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一种独特的饮酒方式。在西南西北很多地方蔓延。在喜庆的日子或招待客人时,会带一个坛子。人们围坐在坛子周围,每人拿着一根竹筒或芦管,斜插在坛子里,从里面吸酒汁。数量可以达到五六个甚至七八个人。喝酒的时候气氛很热烈。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转酒”:这是彝族特有的饮酒习俗。所谓“转酒”,就是喝酒的时候,不分场合和地点,不分贵客。每个人都坐在地板上,围成一个圈。一杯酒依次从一个人手中传到另一个人手中,每个人喝一小口。这个习俗据说来自一个感人的传说:在一座山上,住着三个结拜兄弟,即汉族、藏族和彝族。有一年,彝族人请他们两个兄弟吃饭,吃剩的米第二天就变成了香喷喷的米酒。三兄弟想把酒留给其他兄弟,所以从早到晚都没喝完。后来诸神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就会完成。

七、劝酒:

宴会上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往往是在敬酒时升华的。中国人敬酒时,往往希望对方多喝点酒,以示履行了对主人的情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会越高兴,这说明客人是尊重自己的。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会感到羞耻。有人总结说,劝酒有几种方法:“文婧”、“五经”、“刑经”。这些做法有其淳朴的民风,但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文婧”是传统酒道的一种体现,即劝酒要礼貌谨慎。

宴会开始时,主人往往说几句话后第一个敬酒。这时,主人和客人都要站起来,主人先把杯中的酒喝完,把空酒杯口放下,表示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通常也喝它。席间,主人往往会走到每一桌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让对方多喝点,烤面包机会找出各种必须喝酒的理由。如果烤面包机找不到任何反驳的理由,那他就只能喝酒了。双方在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得到升华。

“以酒代酒”:避免敬酒不失风度,让主客失望的方法。我不能喝,或者喝多了,但主人或客人都要致敬。这时候你可以请人把酒换掉。代他喝酒的人一般都和他有特殊关系。婚礼上,男女双方的伴郎伴娘往往是喝酒的首选,所以一定要喝很多。

为了劝酒,酒席上有很多奇闻轶事,比如“情深,口闷,情厚,喝够了”“情浅,舔吧。”

“罚酒”: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敬酒”方式。“惩酒”的理由也是丰富多彩的。也许最常见的是宴会迟到者的“三杯酒”。有时这是一个玩笑。

藏族人很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把酒杯倒满酒,端给客人。这时,客人要双手拿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子,另一只手的中指和拇指放入杯中,轻轻蘸一下,在空中弹一下,表示对神灵的尊重。接下来,他们会分别再来第二次和第三次敬佛。这个传统习惯是在提醒人们,青稞酒的起源离不开天地佛的慷慨,所以在享受美酒之前,我们应该先敬神明。喝酒的时候,藏族人民约定的习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把酒倒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倒满,再喝第三口,再倒满。以后,你得一口气喝满满一杯酒。这样,主人会觉得客人很尊重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会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造的很好。藏族人敬酒时,男性客人用大杯或碗,女性客人用小杯或碗。

壮族人给客人敬酒不用杯子,而是用白瓷勺,从每个酒碗里舀一勺,互相喝。这时,主持人还会唱一首祝酒歌:“锡壶里装的是白酒,所以你不介意面前的酒。我真诚地尊重我的客人,我像尊重仙女一样尊重你。”一个铁罐里盛着一杯白瓷酒。酒没喝完不要推。虽然酒不是人情酿的,但你是喝半杯的神仙。

西北裕固族招待客人时,总要敬酒。不管有多少客人,主人只拿出两个酒杯,在场的主人轮流向客人敬酒。历代的诗词以酒抒情,与新时代的色彩交融,诗与酒交融,酒与诗交融,成为中国酒文化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