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不是为了炫耀你的作文。

21世纪的今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游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比如内陆省份的人可能觉得大海是一种遥远的向往,我的家乡离海边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你无法想象我祖母从未去过海边。其实村里的大部分老奶奶都没去过海边。这是时代造成的。那一代人,尤其是家庭主妇,一辈子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田间地头忙忙碌碌。他们早年为一群孩子服务,晚年为妻子服务,完全没有个人生活。但是,时代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不再局限于那个小世界。年轻人去外地工作或学习,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生活,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奶奶没见过海。所以这几年村里很多老太太,包括我奶奶,都被年轻人牵着去了海边,意思不亚于东北人去了云南,云南人去了新疆。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全民旅游的时代,也许很多人真的会吹一辈子海风,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大海。对于中学生来说,上小学的时候可能跟随父母去过很多地方;考11金牌读写2012 438+00438+0

说到旅游,人们首先会想到黄金周。只有在这期间,人们才有足够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行程,尤其是长途旅行。另一方面,可能更合适。正是因为有了黄金周,人们才有了出国旅游的欲望,黄金周制度无疑对今天的国民旅游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上,黄金周的出现只是近十年的事情。1997亚洲金融风暴深刻影响了国内经济发展。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和国内消费,1999年,国家将春节、5月1日劳动节和11月1日国庆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分别为期三天。在此基础上,将之前的两个周末合并,形成三个七天的长假。黄金周由此诞生,大量游客在此期间涌向全国各地,交通、旅游、商业蓬勃发展。有数据为证:2000年十一国庆黄金周,旅游人数达5980万人次,旅游收入230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许多重大举措都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如黄金周、高校扩招和房地产开发。但是,片面追求GDP增长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据不完全统计,高校扩招造成我国公立高校贷款2000-2500亿元。这笔钱怎么还?高昂的学费显然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也会因为学生的剧增而下降。更关键的是,扩招埋下了就业难的隐患,冒险岛不再是新话题。房地产开发对人们生活观念和现实生活的冲击,让很多年轻人难以挺直腰杆,其形成的市场泡沫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需要明确的是,黄金周制度建立于1999,高校扩招始于这一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也从这一年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在表面的繁荣下,黄金周本身的问题也在逐渐得到好的结果,有可能得到假日旅游的回报;而且进入大学,班级组织和同学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旅游。毫无疑问,如今旅游业的火爆反映了时代的进步。然而,任何趋势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在这样一个全民旅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冷静的思考。

2号因为黄金周带薪休假晚被批评。有调查显示,黄金周只是一个人为的“大集市”,只是把人们一年中分散的出行集中起来,一般不会促进经济增长。也有评论指出,黄金周导致旅游景点人满为患,历史遗产和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从游客的角度来说,人山人海让旅行失去了很多乐趣,而长途旅行,从早到晚奔波于各个景点,让人极度疲惫。黄金周成了“苦难周”,一年难得有几次旅游的机会。不去可惜,去了后悔。2008年,“五一”黄金周终于取消了,但其他两个黄金周今天依然存在。当制度落实并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后,人们就会有一种习惯,认为黄金周是理所当然的。每个人都忘记了我们本可以带薪休假。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工人有权享受带薪年假。”换句话说,我们本可以更自主地安排我们的长假,但现实显然不容乐观。对于很多人来说,享受法定节假日就足够好了。在欧洲,度假是一回事。也许我们的黄金周不能和其他国家的休假制度相比,但在古代,中国就有远比西方国家成熟的旅游文化和山水文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当然,那时候的旅游远没有现在流行,更多的是局限于官僚和文人。纵横全国的商人和四处游历的僧侣并没有被列入游客的行列。旅游,到底是什么?人们会说,去看山水,欣赏美景,回归自然,陶冶性情,洗涤心灵,等等。听到这里,没有人会有任何怀疑。就像柳树在春天会发芽一样,这是我们固有的观念。正如陶渊明诗中所言:“少不宜俗韵,自然爱秋山。”事实上,每个中国都住着一个梭罗,他写了一部《瓦尔登湖》。近年来,人们把《瓦尔登湖》视为亲近自然、回归内心的经典之作,有点像跟风。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山水文化早已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法自然”这句话把我们的民族和山川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自然的、不可言说的道隐藏在山水之中,与人为的“体力不如人的工具”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这是文人理解玄理、回归本真的重要途径。儒家也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那么,藏在哪里呢?自然在山川之中。无论如何,在山里旅游甚至隐居,亲近大山,享受山川的魅力,已经逐渐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3号旅游,还是“来此一游”?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法国人平均休假时间最多,有39天;英国人最少,但也有24天。只有能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看来我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长时间劳动带来的问题,比如工作效率下降、工作无聊、创造力降低、健康风险等。黄金周似乎是假期的另一种选择。然而,它毕竟旨在刺激经济发展。对于游客来说,几乎无法实现度假的功能。像上面提到的陶渊明,更早的屈原、司马迁,还有写水经注的李道元,写《徐霞客游记》的徐霞客,都是数不胜数的著名人物,做了大量的考察和描写。当然,说到山水文学的创作,李白这位自称“五岳皆圣山,不思远近,只按我一生一不变的习惯”的大诗人,却把他的想象性的诗到处留下。与此相关,我们不仅有悠久的山水文学历史,而且有独特的山水画艺术,与西方以肖像画为主的绘画传统大相径庭。对上述背景的阐述,既是对历史的概述,也指出了当今时代人们对待旅游的心理基础。就我单位来说,去年组团去宁夏,去了王维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的地方,感受了那里的黄河和沙漠;今年去了风景优美的张家界和凤凰古城。从根本上说,这是我们民族景观传统的结果。但是,传统依然存在,形式已经完全改变。首先,路途遥远,时间有限,游来游去很累。不能说古人游山玩水不累。当时的交通状况自然不能和现在相比。他们的脚能够留下一串“长假综合症”。近年来,另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黄金周期间,人们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出去。当然,这并不能达到度假的效果。旅游是好事,休假更是工作所必需。当黄金周正在成为煎熬的一周,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带薪休假权何时才能真正落实?NO.4混乱的旅游业地板可能会继续磨出水泡,生出老茧。但是,今天的累与此不同,主要是时间耗尽了。旅游,尤其是团体旅游,成了行色匆匆的急行军,成了起早贪黑的特殊服务。五日游一次回去可能要花两天,剩下的三天需要你在很多景点不断奔波。你会有多大的心情沉醉在山河之中?“景区”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讽刺,只是今天的人忽略了这种感觉。“望山侧为峰”,欣赏山川是一种极其个人化的活动,就是在山间漫步,瞬间找到某处契合自己灵魂的风景。但今天,这种与山川融合互动的环节,在我们的旅游中几乎已经被取消了。在景点介绍上,在旅行社的安排上,已经明确了“有价值”的景点。你只需要直奔那个小区域甚至某个点。比如在泰山的迎客松下,可以看到等待拍照的长龙。旅游成了专门的旅游生产线,我们在消费的同时也是统一型号的产品。经过一段旅程,游客被烙上相同的行走路线和视觉体验,带着疲惫的面容新鲜出炉。说到去哪里旅游,我们就不说那里的月亮或者青苔了,各个景点的统计就像在菜市场买白菜土豆一样。古人游山玩水,学有所成,常有名著。当然,我们也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在山川中作诗。但是,你要在旅行中有所感悟。但事实上,连“看见”我们都很难。在今天的游览中,我们只花小部分时间“看”,大部分时间拍照留念。就连这一小部分的“看”也往往不是真诚的“看”,而只是在为下一张照片寻找合适的地方。那些风景瞬间在我们眼前闪过,还没等进入我们的内心,就被转移到我们的相机镜头里,然后转移到我们的电脑里,再转移到一次次旅行留下的文件夹里,在那里“见证”着我们去过的地方。如果旅游的时候忘记带相机,那就惨了。看到别人忽悠的镜头你会极度失落。你心中的风景是怎样的?不能给别人看和炫耀。说到底,旅游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成了“来此一游”。既然去过,就得有证据,也就是照片。如果没有,旅游的意义似乎就失去了一大半。还有“来这里一趟”的证据,就是逛街,买当地的手工艺品,土特产之类的。比如在宁夏旅游,很多人被带到一个枸杞产品的博物馆,一个讲解员会在大厅里长时间讲解巨大的葫芦雕像,后面是一个环境优雅、服务热情的枸杞产品展厅,也就是超市。没人非要你买,但是你已经尝过别人的枸杞叶茶了,已经有人摘了好多了。你又不好意思空手出门,只好挑便宜的买几个包。当然,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有些人很想买下来给家人或者领导看心里。不管你喜不喜欢,有一点是肯定的。购物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算没有这么体贴的博物馆,总会有很多店铺。海边卖精致的贝壳和海螺,古城卖各种古董,山城卖山民织的土布,等等。所有的景点都差不多。问题是,你还能在海边捡海螺吗?古董是古城的吗?土布是山民织的吗?或许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浓厚的商业气息确实让景观或古迹大打折扣。总之,我们有着深厚的山水文化和山水旅游的传统,但旅游在今天却变成了“到此一游”,无非就是“东奔西跑+拍照+购物”即使如上文所说,旅游在这个时代变了味,仍然是一种奢侈的消费。就长途旅行而言,对于一般工薪阶层来说,一年旅行一次并不容易。如果你工作的工作单位可以出团,那你就要抓住机会。正因如此,人们自然会对那些打着考察旗号公款旅游甚至出国旅游的政客感到愤慨。当然,这是一本旧日历。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各级领导佩戴的手表产生了兴趣,进而挖出了一堆腐败问题。失业了,感触比较深的不是政府的五号青年。远行可能和年轻人关系更近。“遥远”永远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词,但如果你没有去过遥远的青春,它就没那么多姿多彩了。今年8月以来,由著名导演赵宝刚执导的电视剧《京华青年》在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等几大电视台播出。该剧讲述的是北京青年的四个堂兄弟:何东、何、何南、何北的故事,但却是一个文学学术圈。总之现在的学术会议有相当一部分是旅游,比如开三天会,第一天上午报告,下午开会,剩下两天是旅游。不知道这种趋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两年我参加的所有会议都是这样。很少有人反思这件事,而是默默接受这种现象。更有甚者,有的在已婚有孩子,有的在见面前后绕了一大圈。谁来付这笔钱?总有单位要报销。相比于打着考察旗号的公款旅游,这种打着开会旗号的公款旅游更加隐蔽,而且随着国内学术质量的整体下滑,这种旅游更加卑劣。上述现象只能说是旅游乱象中的“小乱”,“大乱”来自于几亿、几十亿地方政府的旅游发展。现在几乎每一个有一点美景的地方都会把旅游开发摆上台面,而每一个有一点历史或者历史资源的地方都会把我们的祖先包装起来,以显示这里的水土有多优秀,人文气息有多浓厚。名人故里之争今年似乎有所平息,但往年那种紧张而硝烟弥漫的姿态依然历历在目。比如2010,为了争夺我们的祖宗颜地,先后有湖北随州、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南株洲炎陵县、会同县等四省五地。文化旅游发展自然是最高大旗,其次才是招商引资。谁能不买我们祖先的面子?湖北坚信炎帝生于随州,据说相关投资超过40亿元;而在湖南株州的品牌更为“时尚”,名为“全球华人颜地文化景观中心”,总投资甚至超过6543.8+00亿元。从炎帝到现在,你能想到的名人,他们的祖籍或者足迹,早就被“为文化搭台,为经济唱戏”的人宣传了。对于没有把握的人,各地引经据典,据理力争,老子、李白、曹雪芹,甚至三国美女大乔小乔,都引起了对称号的争夺。有的地方连观音菩萨和孙悟空的故乡都考证了,更有甚者西门庆还为此大做文章。这里的* * *知识是,经济的发展靠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靠名人效应。历史的,文学的,神话的东西都被顶着抓,好像抓在手里变成了聚宝盆。当然,打名人牌只是发展旅游业的一种方式,城市景观同样重要。只有景点还不够,还要建设花园城市、浪漫城市、休闲天堂、度假胜地。名字都很好听。走多了,你会发现城市都一样,街上跑的都是车,路两边都是楼,仅此而已。在我们的理解中,更高、更大、更新似乎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仿佛只有“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才能体现主政者的政绩。旧城改造自然惠及百姓,但粗暴的拆迁也破坏了大量的古迹和老房子。他们一方面在为名人故里而战,另一方面名人故居被毁的消息也不时传来。在巨大的房地产利益面前,名人故居可以被牺牲,这也说明名人故里之争其实是利益之争。归根结底,跟名人无关,而是利益的大小。一个城市的旅游价值在于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独特性。今天,我们面临着历史文物被迅速吞噬,高楼千城的局面。据统计,2011年,全国有27个省市推出城市精神口号,其中“创新”出现11次,“开放”出现10次。到处都是这样一个像婚纱一样“崭新”的城市。你还会去旅行吗?放弃现有的安逸生活,“回到青春”的故事四人都是80后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人的溺爱中沿着父母铺就的轨迹成长,在周围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过着相对舒适安逸的生活。问题是他们突然意识到这种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何东不想当公务员,而他也从未离开过北京。他们想抛开一切束缚,自己做决定,回到青春,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相信80后、90后都有切身体会;这种精神也令人钦佩。反抗束缚,追求自由,勇敢创造自己的生活,恰恰是年轻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但就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来看,电视剧的反思和启发似乎有些变化。“旅游”逐渐成为主体,决定了剧情的演变,最终促成了主角们的精神“蜕变”。何东一行在与家人斗争失败后,决定逃离北京。于是,他们拿着654.38+0.5万的银行卡,开着一辆豪华的吉普车去了烟台,因为那里有海,海的辽阔和辽阔仿佛冲淡了生活的狭隘和平凡。然后,北京青年又赶到深圳,在富家女的帮助下安顿下来,然后合伙开了一家酒吧。当然,努力是必须的,兄弟之间的摩擦和友情以及他们的爱情进展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后来何东一个人去旅游还是“野外生存的体验”。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一夜之间悟到了。然后,何东鼓励别人放弃酒吧,和他一起去旅行,于是别人也在野外生活的体验中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经过这一轮思想转变,大家都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最后,四对身着西装和婚纱的年轻夫妇在寒风中的雪山上举行了他们的婚礼。有着优越的家庭背景,我拿着钱,开着车,找了个地方开了个酒吧,带着全套装备去旅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爱情,然后开始了新的人生道路。我的感觉是,这是一部都市情感和青春偶像版的《在路上》,讲述了不愁吃喝的年轻人如何在这样一个全民旅游的时代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山中禅修苦行中达到人生的境界。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的教育就不用担心了,家长可以惯着,学校可以考试,只要来一次旅行,一次野外生存体验,只要经过山河的洗礼,年轻人就可以脱胎换骨,成就人生,肩负起社会和时代赋予的重任。我想说的是,“北京青年”是少数城市青年。对于更广泛的农村青年来说,青年和所谓的“再青年”将是另一种情况。上世纪80年代,余华写过一部著名的小说,十八岁出门。我十八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出去长途旅行。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在路上走了一天,找旅馆的欲望越来越迫切。黄昏时分,“我”上了一辆满载苹果的卡车,卡车半路抛锚,车上的苹果被围观的人群抢走。为了保护苹果,“我”被打了,但货车司机幸灾乐祸,最后抢了“我”的背包,跟着抢苹果的人走了。这是一部从思想内涵到写作风格都具有开拓性的小说。就像小说里的父亲说的“你十八岁了,该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了。”每个少年都应该走出家门,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去找一个身心都能住的“旅馆”。然而,对于年轻的“我”来说,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荒谬,我们只能在不知道前方是否有酒店的情况下前行。路上有太多不可理解的意外,邪恶与善良,希望与绝望总会模糊你的脸,让你面目全非。这就是余华眼中的青春和世界。我们不由自主地投身于这个世界。除了迷茫,我们还觉得有点残忍。无疑,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青春旅程。我想给的建议是,当你决定去很远的地方旅行时,你最好想好以下几个问题:你说的“很远”是什么意思?是不是都被人说中的景点?是某个怕山怕山的名人的故乡吗?又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城市?

你对“长途跋涉”的理解是什么?你是跟团旅行吗?是不是一个几十万人,到处充满小资和事务的“青春走读”?还是你哪里都没想去,只是觉得迷茫,反正总要选择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