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信息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2.76平方公里。它流经中国北部的九个省,蜿蜒曲折。从空中看,它像一个巨大的“吉”,它是我们民族特有的图腾——龙。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和悦古宗烈渠是黄河的主要源头,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亚拉达孜峰,干流长4675公里,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每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汇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老金梦。黄河入海口宽1500米,一般500米,较窄部分仅50米,水深一般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 ~ 1.5米。

[编辑本段]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以北纬32-42,东经96-119为界,南北相差10纬度,东西相差23经度,流域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全长5464公里,源头至河口落差4830米。石质山区占29%,黄土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干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流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79米。但水量没有珠江大,沿途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中游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由于两岸缺少湖泊和较高的河床,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所以黄河下游的面积很小。

河源到贵德是山地和草原高原;青藏高原的归属;海拔3000米以上;4000米以上的山峰;海拔4200米的源谷。贵德从金梦河开始的河段是黄土高原,东有吕梁西坡,南有渭河谷地,北有鄂尔多斯高原,西有兰州谷地。黄土高原的海拔一般在1,000 ~ 1,300米,地势不平,坡陡沟深。冲沟地面坡度65,438+0.5 ~ 20度,冲沟面积占40 ~ 50%。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3 ~ 5公里,切割深度1米以上。在金梦下面,它进入地势低洼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仅为0.12%。水流减缓,大量泥沙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 ~ 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形古河床和古天然堤,成为缓丘洼地相间的倾斜平原,洼地相对开阔平坦。

黄河从贵德到民和海拔3000到1.600米,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该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之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在德清”之称。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为地处黄河上游,水资源丰富,灌溉方便,农业发达,水生植物丰富,所以被称为长江。

河流流域调查

黄河从源头上游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全长3472公里。中游为河口镇至壶口瀑布南孟津,河长1206 km。桃花峪以下是下游,河长786公里。(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意见很多,此处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自东向西贯穿中国,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654,38+0.000公里,总面积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狮,从青藏高原穿越青海、甘肃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在晋陕之间的山沟里;突破“龙门”,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穿过华北平原,奔向渤海之滨。流经9个省;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65,438+0,000多条溪流和河流,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均降水量约400毫米,而黄河年均径流量仅为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排名第八。流域内耕地2亿多亩,加上下游沿豫鲁河地区,人口约6543.8+0亿。

全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年均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支流带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最大输沙量3965438+1亿吨(1933),最大含沙量920kg/m3(1977)。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654.38+0.6亿吨,平均含沙量35 kg/m3。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认为,黄河是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黄河的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丽、清水、大黑、窟野、武定、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黄河流域卫星地图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有30个峡谷,上游28个,中游2个。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干流峡谷段长1707 km,占干流全长的31.2%。

生物资源

黄河干流鱼类121种(亚种),干流纯淡水鱼类98种,占总数的78.4%。主要经济鱼类有裸斑鲤、扁缘燕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唇鱼、蓍草、北方的通榆、鲤鱼、鲫鱼等。黄河上游鱼类只有16种,组成比较单一,鲤科和泥鳅科只有裂腹鱼、蓍草鱼、泥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以鲤科为主。中游鱼类71种,没有鲢鱼、鳙鱼、鳊鱼、鳊鱼等典型的平原鱼类。中游上游有裂腹鱼和泥鳅,下游有78种鱼类,包括多种过河口和半咸水的鱼类。黄河支流调查资料显示,根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鱼类统计,渭河有30种,其次是洮河11种,泾河只有4种。中上游支流多为鲤科、泥鳅科的小型鱼类,少数为塔斯马尼亚鱼、鲶鱼,经济鱼类为鲤鱼、鲫鱼、蓍草鱼、鲶鱼。

历史上,黄河流域长期被视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摇篮。历史上频繁的灾害也让黄河被称为“中国之忧”。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个缺口,百年一个大分流。1938年,黄河改道,河水南下夺淮,淹没豫东、皖北、苏北大片土地,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人。

注意事项:

近年来,黄河水域的生物遭到破坏,现在只有不到100种鱼。兰州市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认为,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导致黄河含沙量大;由于干旱少雨,黄河的水量正在减少。工业城镇废水污染;人为捕捞等因素是黄河水量减少的原因。

为恢复黄河生态,保护生物资源,甘肃省农牧厅渔业处从2000年开始对黄河甘肃段实施“增殖放流”计划。据渔业部门负责人介绍,放鱼数量从去年的700多万条增加到今年的800万条,以黄河土著鱼种——鲤鱼、鲶鱼、草鱼、鳙鱼为主要对象。

河流分割

关于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众说纷纭。黄河水利委员会将河口镇和桃花峪分为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将河口镇和金梦分为上、中、下游。学者杨认为青铜峡和更合适。学者许主张以河南焦作市武陟县的嘉应关作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以下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向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全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1‰;大型支流43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径流量占全河的54%;黄河上游仅占全河年输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澈水源。河流上游受青海阿尼玛青山、西樵山和南山控制,呈S形弯曲。根据河流特性的不同,黄河上游可分为三部分:源头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段。

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的上部为河源段。河源段起于卡日曲,经星苏海、扎陵湖、鄂陵湖至玛多,绕过阿尼玛青山、西青山,经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多流经三四公里的高原,河道曲折,两岸是湖泊、沼泽、草滩。水质清澈,水流稳定,出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和鄂陵湖,均在海拔4260米以上,库容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6543.8+0.08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黄河从青海玛多到甘肃玛曲,流经巴颜喀拉和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偶有峡谷。黄河从甘肃玛曲到青海贵德龙羊峡,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汇入黄河。

青海龙羊峡至宁夏青铜峡段为峡谷段。该段河流流经多山丘陵,由于岩石性质不同,河谷和宽谷交替出现:河谷形成于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和南山变质岩中,宽谷形成于松散的砂页岩和红色岩系中。该段有20个峡谷,包括龙羊峡、积石峡、刘佳峡、八盘峡和青铜峡。峡谷两侧都是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流坡度大,水流湍急。从贵德到兰州,这一段是黄河三大支流的集中河段之一,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流入,大大增加了黄河水量。宁夏龙羊峡至下河沿干流河段是黄河“富矿”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之一。

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为冲积平原。黄河离开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西北边界向东北流动,然后向东到达河口镇。沿河地区大部分是沙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没有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侧是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沿江平原不同程度存在洪水和冰凌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900公里,宽30-50公里。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黄河多灾多难,唯有一套富”的说法。

中游

黄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金梦河段为黄河中游,全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米,占总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这条河有30条大支流;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的泥沙量占整个黄河泥沙量的92%,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连续峡谷——山西峡谷。该河段大部分支流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输沙量654.38+0.6亿吨中,有9亿吨来自这个区间。该河段比降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部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低水位落差约18米,气势磅礴。

从禹门口到三门峡,黄河流经魏奋平原,河谷变宽,水流缓慢。该河段两岸为渭北、晋南黄土塬,是陕西、山西两省重要的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罗易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平均年产沙量5.5亿吨。该河段位于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132.5km河道内,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摇摆非常不稳定。受潼关附近山脉的约束,河谷突然变窄,形成一个天然的卡口,宽度只有1000米。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及渭河下游的冲淤变化密切相关,故用“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段从小浪底开始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流在中条山和小山之间,是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个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逐渐变宽,是黄河从山区向平原的过渡段。

下游

河南金梦以下的黄河是黄河下游,全长786公里,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3%。下游总落差93.6m,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长期淤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成为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了从东平湖流出的大汶河,该河段没有大的支流。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之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依靠堤防,全长1.400公里。历史上,长江下游经常决口,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黄河以北首先结冰,形成凌汛。冰坝很容易因冰凌泛滥而堵塞,导致堤防溢出,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利津以下是黄河口。由于泥沙淤积,黄河河口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入海口位于渤海湾和莱州湾的交汇处,是1976人工改道后清水沟淤积形成的新河道。近40年来,黄河向河口区输送的泥沙平均约为654.38+0亿吨/年,平均净地25-365.438+0平方公里/年。

[编辑本段]人类特征

黄河水流湍急,历史上有“黄河上无桥”的说法。兰州地处高原,自古以来河水靠羊皮筏子和小木船摆渡,极为不便。明朝洪武中期,宋国公盛丰在兰州以西修建浮桥,宫卫国邓禹将浮桥移至10以西,史称“贞元桥”。洪武十八年(1385),杨炼迁至古晋城关(今白塔山南),在城西北1公里处。这座浮桥由24艘巨轮组成,由两根铁索和四根麻索维持。船只都是用木板铺成的,所以被称为“黄河第一桥”。到目前为止,共有三根铸铁桥柱,重量为10吨,长度为5.8米。

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甘肃洋务总办彭英甲的建议下,将浮桥改为铁桥,由德国商人修建,但物资的运输和修建均由中国承担。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用骆驼和大轮子从天津和东部其他地方运送车辆数千里,终于在黄河上架起了第一座铁桥。该桥长250米,宽18米,由四个桥墩组成。桥墩为水泥铁柱,石块铺砌,耗资36万两白银以上。1954加固,配弧形钢架拱梁,结构美观,气势更雄伟。桥西200米处有一条黄河索道,直通白塔山山顶。原名“兰州黄河铁路桥”,1942改为“中山桥”。

黄河上第一座正式的桥梁是郑州黄河铁路桥,由比利时工程公司承包。该桥1903开工,1906竣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黄河上只有三座外国人设计建造的桥梁,分别是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洛口黄河大桥和兰州公路大桥。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上陆续修建了数十座桥梁,使黄河的天堑成为通途。兰州黄河铁路桥总柱

环境保护

公元前3000 ~ 2000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至安阳殷墟)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适宜植被的生长和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2℃左右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存在大量的雷夏泽、奥诺泽等湖泊。《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葱郁,禽兽繁衍”,关中平原直到我国战国时期仍有“山川秀美,河沟纵横,人才众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年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制农具的大量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蓝勇,2002),加上中国古代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的植被破坏成为一种长期的、大规模的现象。随着11世纪寒冷气候的开始,以及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但森林覆盖率已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被黄河侵蚀,大量的土壤被卷走,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根据科学家的研究,黄河变了有两个原因。一、秦以来黄土高原气温转凉,暴雨集中。再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容易被侵蚀坍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快速增长,无限制开荒放牧,使森林遭到破坏,草原遭到破坏,绿色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保护层,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珍贵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毁掉550万亩耕地!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明显降低,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减产越多,人们就越需要开垦荒地:开垦的土地越多,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黄河泥沙越多,黄河决口改道次数越来越频繁。治理好黄河,关键是控制泥沙,不让它随意流入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该坚持畜牧业和林业的经营方向。我们必须保护森林资源,尽快恢复失去的植被。要让大家明白,毁林是彻头彻尾的自取灭亡,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大量兴修水利。这种多管齐下的做法,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让黄河之梦更好地实现。

[编辑本段]发展与变化

黄河断流了

自1972以来,黄河经常断流。造成断线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总结如下:

1.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的加剧,一方面是河道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是春夏两季上游冰川融化吸收大量热量,导致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常年,内陆与海洋温差减小,进而导致季风减弱,季风从海面带入内陆的水汽不足。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上游水源流量增加,但无法抵消蒸发量增加、季风减弱的影响。中下游水量逐年减少。

2.植被破坏——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缺乏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渐沙化,蒸发量较高。土地干涸的地下水需要不断地被吸收,流经河流来补充。

3.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大部分流经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乏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大部分被淹,造成黄河水资源浪费严重。

①上游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率小,中游是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面积小,补给量小;

(2)流域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增长速度;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沿黄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④水库调节能力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⑤水费低,不能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大;

⑥环境污染大大降低了黄河水的利用率。

⑦沿河工厂污水排放过多。

瀑布

由于泥沙淤积,在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大部分河段,河床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和农田,且都受到堤防的约束,因此被称为“悬河”。那么黄河是从哪里变成“悬河”的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的磴口县,这里黄河平均比县城高4到6米。

山谷迁移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自古以来就是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而被称为“浊河”。1世纪初指出“河水重浊,数一石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增多。这些泥沙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高度淤积,都受到堤防的约束,长期形成悬河。秋、夏汛期,防御薄弱,从漫顶到河道改道。据史料记载,在1946之前的三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3次,河流改道26次,决口1000多次。洪水北起海河,南至淮河,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对我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④10世纪~ 1127(唐末至北宋末)

经过近千年的积累,黄河下游自唐末开始逐渐淤塞。公元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改道近百里。到了五代,溃口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

到11世纪初,在今天的山东商河、惠民、滨州等市县,河面已是“高楼大厦几乎超过了丈”。此后,溃口位置上移至赣州(今河南濮阳)和滑州(今滑县东老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流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北宋初定的池河、恒隆河,都在唐代大河以北。

1048年,商(今濮阳东昌湖姬)决口,其北流经过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今南运河)与界河(今海河)在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校”。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三次大改道。(黄河北流有三次:上胡昆、小武昆、内黄口)

⑤1128 ~ 65438+6世纪中叶(晋朝至明嘉靖万历年间)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的杜充被迫在河南华县西南破河,使黄河东流经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入泗水,夺泗入淮河。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循化、滑溜一带的旧路,不再进入河北平原。随后的700年间,流入东南的淮河。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也是黄河第四次大改道。

君与滑之间的河道,曾经是黄河下游的一条狭窄河道。由于这一段航道的控制,下游航道的摆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离开这一段河道后,下游河道转向东或东南,由豫东北向鲁西南摆动。晋代有记载的12决口中,决口后的河荡占该地区的10。

1286(至元二十三年)10黄河在武元、吴恙、中牟、演金、开丰、祥符、祁县、随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渭川、鄢陵、扶沟。大致可以分为三股;一股在中牟南下,经尉氏、渭川、扶沟、炎陵等地,从水影进入淮河;一股在开封,向南拐,经过通许、太康等地,从旋涡流向淮河。我们称之为黄河历史上的第五次大分流。

最近,沙尘暴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乱砍滥伐,黄河源头很可能淹没在沙尘暴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被称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包围,到处是沙尘暴。

专家指出,人类违背自然生活方式的非法砍伐是破坏水资源的主要原因,这使得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的又一遗址。

正是黄河的频繁泛滥造就了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性格。中华文明也是从大禹治水、引河入海的艰苦奋斗开始的,以至于很多朝代都设立了河道管理机构,中国人民还设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黄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中华文明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生机勃勃的上游河段——这一河段被称为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其中,从龙羊峡到青铜峡,河流峡谷相间,河床比降大,水力资源丰富。规划利用缺口超过1.200m,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占全河近50%。年均发电量近600亿千瓦时。

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着当地百姓。所以有“黄河富宁夏天下第一”和“黄河之险,只富一方”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土地平坦,面积广阔,2000多年来一直采用黄河水自流灌溉。这里物产丰富,珍贵的中药材枸杞、银川大米品质优良,被誉为“江北”。(枸杞照片)内蒙古河套平原很干燥。在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在这里,“没有水就是沙漠,有水就是绿洲”。黄河水为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黄河中游——陕甘宁峡谷,黄河在这里劈开万仞山,犹如一根竹子,形成了黄河上最长的连续峡谷河段。这一段有两个著名的地方:

1.壶口瀑布——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这里,咆哮而去。壶口瀑布不仅是黄河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精神的象征。“风在咆哮,马在呼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首雄壮的歌曲唱出了黄河的风华,更唱出了中华民族所向披靡、艰苦奋斗的豪气。(歌词选自《黄河大合唱》)

第一,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河流,蜿蜒在中国北部。从空中看,它像一个巨大的“吉”,它是我们民族特有的图腾——龙。

二,黄河的人物塑造

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和传说中的龙,所有这些黄色的象征将这条流经中国心脏的浊流升华为一条神圣的河流。《汉书·沟记》视黄河为万水之首:“中国有百川之源,黄河为祖。”

第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面积达41,000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陇东、陕西、山西等地黄土深达100至200米,兰州地区厚达300多米。

八、黄土高原植被在汉武帝统一六国前第一次遭受巨大破坏,大量人口进入关中,开垦面积大增。同时大兴土木,修建宫陵,大肆砍伐关中山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败匈奴,在河套地区获得大片土地。后来定居外地戍边,多次移民鄂尔多斯高原,每次都有几十万人。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九、揭开河底

日前,黄河小北干流(山西、陕西段)山西河津段大金嘴、小石嘴河段出现百年奇观“揭河底”,河底泥沙被水流卷起,如同地毯。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特有的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小北干流龙门和黄河支流渭河。其表现是,高含沙洪峰经过时,河床在短时间内遭受严重冲刷,河底的块状、片状泥沙像地毯一样被卷起,然后被水流卷走。如此强烈的冲刷,可以在几个小时到几十个小时内使这一段河床深几米到十几米。由于“揭河底”现象形成的特殊条件,“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的百年奇观。

据悉,黄河上一次被“揭开”是在1977年7月6日。这场“河底揭秘”从7月5日8点开始,一直持续到8点40分。在此期间,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号丁坝段,两个高约1米、长约7-9米的1号大型起吊物,伴随着汹涌的水声先后被吊起。

7月初,黄河中游吴堡至龙门段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南下。7月4日晚,河津源头龙门水文站洪峰流量达到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700多公斤每立方米,为局部出现“揭河底”现象创造了条件。

[编辑此段]文化相关性

黄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