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乐:汉剧的起源
汉剧是湖北省主要的地方剧种。原名楚剧,又叫汉调,俗称黄儿,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
主要声腔是“西皮”和“黄儿”。黄儿发源于安徽,形成于鄂东与安徽毗邻的地区。它主要由汉调艺人创造和发展,并与西皮一起演奏,从而形成了以西皮和黄儿为主体的皮黄声乐体系。“西皮”一词最早见于清代张恒甫的《金台残泪》(成书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将“甘肃方言”称为“西皮调”。西皮源于陕西梆子。西皮与的合流,最早见于清代叶的《高涵词》(成书于清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调中,反调最萧瑟,急则西皮缓而缓,声须圆亮而气须长。”说明当时不仅是西皮和黄儿合奏,音板也逐渐完善。
汉剧在嘉庆、道光年间进入繁荣期,剧种众多,演员名家辈出。按疫区分为香河、府河、精河、汉河四路。汉剧方向有十行:一端、二净、三命、四丹、五丑、六外、七小、八棍、九夫、十杂。汉剧传统剧种有几千种,现存剧种仍有660多种,主要表演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故事。清代汉口出版的10种新楚歌包括老人戏《英雄》、《祭风台》、《李米下唐》、《临潼斗宝》、《青石岭》等。后期演出多了,行业艺术发展了。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一批唱做各具特色的剧目。汉剧唱腔主要由西皮和黄儿这两种板腔组成,另外还有咏叹调、昆曲、杂调、小调。西皮和黄儿在传统演唱中也有一些独特的特殊和声和特殊腔。比如雷神洞用的向阳调,类似于小调,可以和西皮一起唱。“黄反调”,俗称“黄反调”,拉黄儿弦,唱西皮调,用于《祭河》和《四郎访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