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龙腊八节的饮食习俗

陕西省咸阳市管辖的宾县高龙镇,相传起源于周朝始祖巩留,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从巩留到王泰十几代人立国的宝地,堪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的民风淳朴,重视传统,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民俗,那么就让老黄历给你介绍一下高龙民间腊八节的饮食习俗吧。

“生个腊八,长个叉子”是高龙地区的一句民间谚语,意思是腊八节过后,白天越来越长,漫漫长夜将会缩短。因此,当地居民应该庆祝腊八节。第七天晚上,居民们手持长叉,围着篝火跳舞,彻夜狂欢。在第二天的第八天,最重要的食物习俗是吃腊八面。

高龙非常讲究在当地制作腊八面。第七天第七天,把好的面粉用灰水拌好,盖上湿笼布,每半小时揉一次。揉七八遍后,用细长的擀面杖擀成直径一米半左右的面片。选择一块平地,用扫帚扫一扫,用稍湿的笼布擦掉细土。

接下来,是面条。圆形面条对折两次后,呈扇形。选择直角刀,一手压刀,一手压面,这样面均匀光滑,细而对称的面最好。民谣说的是“腊八八面如针,喘不上几口气,来年的日子还要继续。”它生动地反映了对腊八面的审美要求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寄托。

面条做好之后,就该准备汤了。一般原料是黄花、香菜、洋葱、豆腐、臊子、麻辣面、鸡蛋、胡萝卜、豆腐,切成厚约3毫米、长约6毫米的菱形,鸡蛋煎成一毫米左右厚的饼,再像胡萝卜一样切成菱形。菱形的豆腐、鸡蛋饼、胡萝卜,放入汤中后才能浮起来。

熬汤讲究漂白。汤汁煎好后,和红白黄绿一起飘,很好吃。这种漂汤的讲究不仅仅在于色香味,更体现了人们向上的欲望。经过推演,当地居民也隐晦地批评了那些不肯善罢甘休,不愿受苦,只想占便宜的人“大家都想浮起来,谁会沉到水底?”

在腊八那天,每家每户都在黎明前起床生火。每年大家都暗暗努力,看谁会出腊八面,拿第一名。男人们蹲在门外,脸上开着玩笑,怕自己的腊八面上晚了,不耐烦的一边笑一边咳嗽,给媳妇发信号。

菜端上来,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冲过去。他们没收拾菜,拿了一双筷子和一碗面,去找其他没端面的男人。他们假意拿起一根筷子头的面条,招呼大家吃。本质上是炫耀自己的面条手艺,其他男人也夸中了头奖的老婆手艺好。

高龙当地居民不称之为吃腊八面,但它很俗气。这叫吸吮,就是把一根筷子头的面条不经咀嚼就吸进他们的嘴里,以达到爽滑绵长的口感。面条入口后,滑爽、柔软、丝滑,很有质感。如果把它们泡在碗里半个小时,不会很稠,仍然有质感,这就是它独特的魅力。

用安口窑、耀州窑的小花喇叭碗吸腊八面,白底蓝花,精致小巧,一团丝滑的腊八面,是一种享受。家庭主妇在抽腊八面时,通常会鼓励孩子多吃几碗,称赞其为“腊八面,吸八碗,成龙成凤”。

这种精致的腊八面,腊八面,是巩留的妻子在巩留住宾的时候发明的。后来巩留后人迁到岐山,岐山称这种面,但做工没有宾县腊八面精细,味道也差很多。岐山人有商品意识,使得臊子面成为当地小吃中的一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