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9
阴阳来源于太极图,所以想要知道阴阳的来源,首先要了解太极图的概念。太极图其实是古人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动态变化而形成的自然图案。古人根据二十四节气来测算某一年的日影变化,并将这些数据连接起来,形成太极图。
现在的教科书把夸父追日描述为一个古代人每天追随着太阳,寻找日落的地方。但是《山海经》里写得很清楚,夸父追日是“追日之景”。“场景”与“影子”相连,夸父是专门研究太阳影子的专家。如果夸父在追逐日落,他应该向西走。然而,《山海经·海外北经》和《山海经·黄达北经》中记载夸父北上,夸父“北饮小泽”。他在寻找北方,但最终没有到达,渴死了。“渴”导致“精疲力尽”,“渴”意味着以后无路可走。因此,夸父每天都研究太阳的影子,并且是第一个在时间上发现冬季至日,在空间上发现北方的人。正是因为夸父的伟大贡献,古人用故事来纪念他。
太极图来源于科学观察,不仅可以通过观察太阳的影子来形成,还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各种动态变化的周期律来形成。例如,根据昼夜时间的变化数据:夏季至日夜间最短,但经过微暑后,夜间时间变长,夏季酷暑时间变长,夜间时间增加,冬季至日夜间时间最长。这样,根据二十四节气中昼夜时间的变化,就可以形成一个太极图。太极图是自然界周期性变化的图案,而不是任何一个哲学家为了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设计的图。这种自然格局出现后,我们可以看到阴阳是相互对立、统一、潮起潮落、转化的。这是哲学的内容,所以哲学是对自然模式的智能解释。
阴阳的本义
太极生两器,“器”是象,不是事。如果阴阳是两种物质,就成了“太极生二物”。从太极图可以看出,由衰转盛的形象叫阳,由盛转衰的形象叫阴。上半年是晴天,下半年是阴天。不是两个世界,而是同一个世界的不同时态。日和夜也是同一个世界的不同时态。知道了太极图的来源,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太极图了。北宋周敦颐画了一幅哲学太极图,因为他没有看到古代的太极图。我们现在看到的多是艺术化的太极图,无法表达太极的真谛。我看过池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图片。图中冬季至日阳最大,然后阳逐渐减小,夏季至日阳最小。这幅太极图能给我们的孩子什么教育?
开合枢和三阳
在《黄帝内经》中,有一章是关于太极阴阳的动态变化,关于阴阳的分离,讲述了太极开合枢的变化产生三个阴三阳。原文:“圣人立于南,前者为光明,后者为太冲;太冲之地,名少阴;少阴之上,谓之太阳;.....明之下,谓之太阴;农历之前叫阳明;.....厥阴表,名少阳。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闭,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亦为太阴之开,厥阴之闭,少阴之枢。”明确规定了三阴三阳的时间和位置,这是阴阳“六气”的起源和本义。六气是三阳,三阳来源于开合枢。课本上说六气是风、寒、热、湿、燥、火,是六气对应的气象,不是六气的本义。只有从阴和的离合运动中,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太阳是冷水。有的医生认为太阳是晴天,怎么能叫冷水呢?应该改成孙;少阴在北,怎么比得上你的火?要把少阴换成凉水。这都是因为他解决不了铰链带来的误会。
《史记·历书》说:“连次日为冬至日,阴阳之道不善。”以冬天的至日为阴阳离合的起点。开合枢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信息我们忽略了,那就是洛书是怎么来的?洛书是太极开合运动产生的,是数字太极图,与开合枢产生的六气高度一致。冬季至日过后,天气越来越冷,于是太阳配冷水,洛书的点数是十之内最大的偶数八。这里的“泰”不是很大的意思,而是最早的意思。最早的祖先叫太祖、太宗,太阳刚出的时候叫“孙”。不知道动态开合枢纽的位置,就不会明白“太阳冷水”是什么意思。
阴阳的哲学概念不同于《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的概念。所以黄帝在《论阴阳之分》中说:“三阴三阳不应该是阴阳的原因是什么?”问吧。中医有三阴三阳的阴阳学说,更完整地展现了古代阴阳学说的科学内涵。看到开合枢的图就知道洛书的数字是怎么来的了。在光明,夏季至日后气温最高,一天中午以后,阳最多,阴最少,所以这里有两点,表示阴最少;中午前殷琦比中午后多,所以是4点;午夜后的殷琦比午夜前的重,所以意味着午夜后的东北位置是8点,午夜前的西北位置是6点。洛书的整点反映的是动态气化状态。所以看了动态开合枢,就明白罗叔是怎么来的了。
你说的“三生”是什么意思
很多研究道德经的专家,不研究黄帝内经,不研究五运六气,不知道枢的开合。他们把万物的“三”描述为天、地、人。《黄帝内经》说,“三为整天,三为地,三为成人。”天、地、人都是三产生的,所以三不能再是天、地、人。第三,开合枢的三种状态是动态的。“三”分为阴阳,就成了“六”。《黄帝内经》讲六活物,《真真假假论》说:“天地和合,万物转化为六节生命。”《左传》也说:“天有六气,五味生,五色发,五音征。”六种生物和三种生物是一个思想。
何屠和先天八卦怎么变成了后天罗叔和八卦?其实来源于开合枢。先天八卦的“李”卦在东方,代表太阳,但太阳升起后不会停留在东方,而会转向南方,所以后天八卦的“李”卦就从东方走向南方。未来还会继续下降,所以代表最大太阳的“干”卦会落到西北方。在北方,曾经是“坤”卦,两者都是阴卦。为什么八卦要变成后天的“坎”卦,还要加一个阳爻呢?因为在冬季,植物地上的茎叶枯萎并不是阳气的流失,其阳气要以种子的形式储存起来,作为下一个生命周期的驱动力,“命门”的想法就是这样产生的。通过开合枢,我们知道少阴必有阳,这是开合枢和《黄帝内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开合枢的想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我们现在太局限于文献研究,因为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的信息非常有限。在没有文字的古代,不可能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大多留下了图画。河南濮阳西水坡墓距今6500年,比黄帝时代早5000年,比伏羲时代晚8000年。这座墓中出现了左青龙、游白虎的文化现象。现在流传的四象、八风、二十八宿是伏羲文化,6500年前的墓葬中有龙和白虎,证明早在6500年前的伏羲时代就有龙和白虎。古人留下的关于伏羲文化的记载,完全可以从众多出土文物和考古遗存中得到印证。另外,通过天文考古可以还原古代的天象:二十八宿作为时间坐标,最合理的时间是7700年前,当时赤道上二十八宿的分布相当均匀,所以用二十八宿作为时间坐标。现在二十八个小屋之间的距离相当不均匀,不可能把二十八个小屋当成二十八个时间坐标。
西水坡墓周围死了几个孩子。当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孩子和墓主人的关系,所以就丢弃了,只需要中间的部分。当时和他一起陪葬的有四个孩子,最小的是一个年龄在10 ~ 12左右的小女孩,在墓主人的西边。最老的是埋在东边的一个约16岁的男孩,北边有一个约14岁的男孩;还有一个南方的孩子,被遗弃了,还没有被辨认出来。为什么最大的男孩在东部,最小的女孩在西部?因为在八卦中,东方是卜筮,代表的是最年长的男性,古代的“东宫亲王”就是这种文化的代表;西方的占卜是占卜的交换,象征着姑娘;坎瓜是雄性,在北方。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后天八卦。因此,后天八卦不是周文王创立的。现在教易经的人都说后天八卦是周文王创立的,在6500年前的神农时期的墓中就发现了,比周文王早了3500年。这一发现非常重要,但是考古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墓葬的文化意义。
关于神农文化
现在人们对神农文化知之甚少,误解很多。我在一些书上看到,神农文化是刀耕火种农业社会的创始人,创造了钻木取火翻土的农具。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神农的雕像,一手拿着钻子取火,一手拿着饭,这是对神农文化的极大误解。中国的农业社会是在6000多年前的神农时期才存在的?河南贾湖遗址距今9000年,其中农业社会的所有要素都相当完整,湖南也发现了15000年前的水稻。所以不是神农时代有农业社会,而是几万年前。
通过对濮阳墓葬和三星堆遗址的考察,可以知道神农时期最重要的文化是化先天八卦为八卦,河图为洛书。他们的文化符号是南方的九个数字和南方的红色,所以神农被称为颜地。不了解神农文化的特点,看到三星堆遗址就不会去解释。神农把代表太阳的占卜从东方转移到南方,说明他们重视南方的太阳,所以洛书南方的数字要取最大的奇数“九”。很多人不了解三星堆的大眼头和三足鸟的青铜器,所以有“异族文化说”、“西亚文化说”、“中华文明在西方说”、“甲亢说”等谬论。了解了神农文化就看清楚了。你的眼睛怎么这么大?因为“分离是目的”,神农用代表太阳的占卜作为自己的文化符号,所以要突出眼睛。为什么是九头鸟?原来河图南部的百分比是7。神农尊太阳在南方,所以把最大的奇数9放在南方。南方朱鹮与太阳联系在一起,于是出现了阳光下的朱鹮,当它与数字9联系在一起时,就会出现“九头鸟”。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三星堆有两棵巨大的青铜树,1树高3.96米,第二棵树只有1树的一半大;树1是柳树,树2是芙蓉。扶桑代表日出,有专家问:“为什么代表日出的树比代表日落的树小一半?”?日落比日出好吗?“了解神农文化之后就很好理解了。有一次我问一个小孩,代表东方太阳的树和代表南方太阳的树,哪个更大?孩子们脱口而出:当然是南方的树大。但有专家解释说,因为三星堆在西方,这是三星堆居民的地方主义。
中国文明的三个里程碑
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伏羲、神农、黄帝三个里程碑。其实这也是阴阳学说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因为在黄帝时期相对成熟,所以我们把中华文明的标志定在这个时期。伏羲时期,太极生两器,有阴阳;两仪生四象,一年四季;四象生八卦,八方八风等模式,但这还是阴阳的初级模式。到神农时,有开合枢,有三,产生六气,形成九数。到黄帝时,发现了十二法,使六气成为标准的“法”;黄帝还建立了五行学说,“五”与“六”结合产生了六十甲子,有了沿用至今的黄历。黄三的文化演变非常清楚,这不是一个不可验证的神话。
黄帝时期三杨确立了“六律”之后,六律就成了万事万物的基础。“王法是以六律为基础的!”基于六律,黄历被应用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因此,黄帝被称为“人类的祖先”和“黄仁”。黄帝、黄帝、黄仁三者之间并不逊色,而是逐步发展,在黄帝时期达到了中华文明的最高水平。所以“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而不是伏羲和易经。
为了深入发掘现有文献中找不到的信息,可以从无字文献中努力。有三星堆那么大的青铜礼器,说明古人把这个看得很重,是传给我们后代的重要文化信息。我们应该明白这些事情。五运六气对于理解《黄帝内经》的整个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六”代表“炎”,“五”代表“黄”,所以五运六气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成果。
不懂得开合枢,就会失去阴阳分离的观念,也就说不清“七损八益”是什么意思。“七”“八”的观念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为什么“七出不去,八回不来”?为什么“七上八下”是个不好的词?这些都与阴阳离合运动的特点有关。北宋沈常说:“分利失,害人性命。”这是阴阳学说和天人合一的关键。通过这三个阳,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人民治疗疾病的智慧思想。《伤寒论》是运用三阴三阳理论的典范。最近流行的龙沙开合六气穴针法,不需要找具体穴位,直接找三个阴三阳穴,思路清晰,非常简单,效果超过传统针法。其实早期很多文献都没有讲具体的穴位,只讲了“治阳明”“刺太阳”。通过疗效可以看到,在治疗中,我们可以不关注疾病本身而治愈疾病,真正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
五行中的五行比较中性。木头为什么会生火?这是因为春天之后是漫长的夏天,而不是因为木头燃烧产生了火。天,六处五地,开合枢是天在自然层面的变化规律,六气是天的象,五行是地上看到的象,所以五行是地的数。如果我们不搞清楚文化和黄三文明,所有这些都会变成一笔糊涂账。
龙沙医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止善教授对《伤寒论》六经及其待解时间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把它要解决的时间解释为与之相关的时间,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广泛应用,效果突出。今天笔者与顾止善多年的讨论和耳闻,结合临床实践和个人体会,总结如下。
“六经之辨”其实就是“六律之辨”和“六气之辨”
《伤寒论》中没有六经之名,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是三阴三阳的“六病”。自宋代诗人朱康提出六经为三阳之“六病”以来,已为后人所认同。
柯云伯《伤寒论序》说:“仲景六经,前夫,为万病立法。”云铁桥《伤寒论研究》说:“伤寒论第一重点是六经,第一重难点也是六经。凡读《伤寒论》者为之,凡注《伤寒论》者亦为之。”
顾止善认为,探讨六经精髓的关键在于对“三阴三阳”的理解和对气化“开合枢”理论的掌握。《伤寒论本义》张志聪的《伤寒论集注》在阐述六经时说:“这都是六气之化,是以春日四时,六气五运为宗旨的!”古人把天地之间的盛衰,理解为一种“莫”的运动。老子的《道德经》说:“天地之间还迷人吗?”当机芯打开和关闭时,有三种状态:“打开、关闭和枢转”。《苏文六杰藏象论》说:“其生有五,其气为三;三是整天,三是陆地,三是成人。”所以顾止善认为“三生”的“三”是开、闭、枢,而不是有些人说的天、地、人。阴阳各有开、枢、合,产生了“六气”。《黄帝内经》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打开和关闭(也称为“离合器”)运动与时间周期有关。《史记·历书》:“连次日为冬至日,阴阳之道也。”
运动产生了“浑厚”的规律,古人通过“飞尘”发现了时间循环的“六法六律”。顾止善认为“六经六律”是自然界永恒的基本规律,《伤寒论》中的“六经”之所以能“治百病”,是因为它遵循了时间循环的基本规律,“六经”实际上就是“六法”;“六经”中的“经”,就是“精卫”。
图1打开和关闭枢轴的阴三杨泰气相图
《苏文阴阳离合论》对开合枢所产生的六气的时空定位有完整的论述,可参考图示(见图1)。结合《开合枢》图,太阳位于东北冷水,时序为“正月太阳”,故配冷水;太阴占西南坤土位置,时序长,混湿土;阳明居西北干金之位,秋季干燥,故配干金;厥阴在东风木之位,时序属春,故配风木;邵阳处于东南风生火的位置,正值初夏,所以与火相配;少阴住在太重之地。北方虽寒,但对应南方君主火的经络,预示阴,为火,故与君主火相配。这样,“三阳”和“六气”的关系就清楚了(见图2)。“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建立在“六法”、“六气”基础上的辨证规律,也可称为“六法辨证”、“六气辨证”。
图2三阴三阳六气图。
“六气”理论指导经方确立了仲景“医圣”的地位
宋代以前有很多药方。当时还有其他与张仲景《伤寒论》同名的方剂。例如,宋代诗人孙昭在他修订的《外台秘笈》的序言中指出,“张仲景、计燕、萧篇最为著名”。林逋、高宝衡在《备急用序》的修改中指出,“若以千金方看之,仲景之法十处第二,杂文六处第五”。用“三阴三阳”和“六气”思想指导经方应用,是张仲景最大的理论贡献。他抓住了“三阳”,能够勾勒和驾驭复杂性。
运气论在北宋成为显学。北宋嘉祐二年,宋政府设立校订医书局,对经典古医书进行校订印刷。在修订的医书中,以《嘉祐八书》为代表,选张仲景《伤寒论》为方药,故《伤寒论》脱颖而出。
“求解时间”是确定和区分“六经”的时间节点
《伤寒论》中的辨证是多维的,是辨病、辨脉、辨证的结合。辨“病”就是辨三阳,张仲景辨三阳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辨“欲解之时”,通过“欲解之时”来判断三阳的归属。
脉、证是疾病的“象”态,“开合枢”是时相,“时解”是辨“六经”的时间节点。把握这个节点对于判断证候六经归属具有特殊的意义。可惜仲景没有详细阐述“欲解之法”的临床应用,后人也不甚了解,导致千百年来少有和韵。
六经病的“解时”源于“开合枢”的时空方位
论《伤寒论》六经病的“解时”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原文分别载于第9、193、272、275、291、328条。具体如下:“太阳病欲解时,自始至终”(9);“阳明病欲解之时,宜由神至商”(第193条);“少阳病欲解时,从阴至陈”(第272条);“太阴病欲解,自海至丑”(第275条);“少阴病待解时,从子至阴”(291);“厥阴病欲解,则由丑至竭”(第328条)。参考图表(见图3)。
图3六种经络疾病即将解决时的示意图
六经病的“想解”其实是“相关”的
《六经何时要解》提出了与三杨有关的时间节点问题。顾止善对六经疾病“解决时间”的独特看法是“相关时间”。“关联时间”不是“必然时间”,可以“解决”也可以“不解”,某些症状在这个时间点可能会因为“关联”而发生或加重。
六经“当欲泄”是根据《黄帝内经》“开合枢”理论确定的,参照“当欲泄”判断证候的六经属性,并据此遣方用药,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验证。
六经病“当欲解”的临床应用体会
厥阴病“当欲解之”的特殊临床意义
关于厥阴的医案,争议颇多。挚友陆指出“厥阴病其实是千古之谜”,认为“无从考证”,甚至予以否认。柯云波感叹“厥阴是六经中最难治的”。然而,应用解析时间理论后,我们发现厥阴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治疗也并不复杂。
根据厥阴病与厥阴的相关性,凡是在夜间(1: 00至半夜3: 00)打怪后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的,都被认为是厥阴病,用厥阴的代表吴梅丸治疗,每次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近年来,笔者看到顾止善使用吴梅丸治疗的疾病范围很广,包括盗汗、失眠、胃痛、咳嗽、哮喘、腹泻、头痛、无名背热、肺癌、不孕症等。,涉及肝、心、脾、肺、肾各种疑难杂症,其临床疗效足以让人惊叹此方。
对于丸,清代著名伤寒医家舒曾评价此方“杂乱无章,不足为法”,甚至发出“丸所漏之方,无论真假,不能为主”;《汤头葛记》、《医方集》等现行教材中,将吴梅丸列为“杀虫”、“驱虫”之首方,忽略了其作为厥阴病主方的意义,使吴梅丸在当代胆道蛔虫病罕见的临床中成为冷方。六经“时解”的解读,破解了厥阴病的认识,也激活了古往今来的名方吴梅丸。
为什么厥阴病中使用“时间解决”的机会更多?因为厥阴是两阴交合之时,阴止于阳,阴阳转化。厥阴是六经演变的最后阶段。抓住厥阴的时间节点,助气化阴为阳,病就好了。因此,厥阴病“当欲解”在临床应用上最有机会。
区分“当欲解”需要结合平脉辨证的整体分析才能更有把握。
顾止善认为《伤寒论》不是简单的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治疗方法,而是通过辨证、辨脉、择时相结合来达到辨病的目的(确定疾病的经络在三阴三阳)。其中,“想明白了再看”是张仲景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为区分“当欲解”只是《伤寒论》区分六经疾病的方法之一,“当欲解”的临床应用不能死板,还需要结合平脉辨证的整体分析才能更加准确。比如你只在“想解的时候”的基础上使用吴梅丸,就会出现有时候效果很好,有时候效果不好的现象;如果能结合《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为病,解渴,气上冲心,心痛热,饥则不想食,食则呕,利则不止”的说法,对于伴有口渴、手足晕厥、寒热等症状者,疗效会更有把握。
《阴三经》中“想解时”的应用更注重其出发点。
太阴、少阴病的“解决时间”与“子丑”重叠;少阴、厥阴病的“解时”与“丑阴”重叠;阴三经络病的“想解的时候”和“丑的时候”是重合的。如何把握阴三子午线的时间重叠?顾止善运用“当设法解”三阴经病的经验认为,每经的第一个时辰意义较大,即当设法解太阴病时,当设法解时,当设法解时,当设法解时,当设法解时,当设法解时,当设法解时,当设法解时,当设法解时。
笔者曾见治疗患者王,女,53岁,自汗盗汗5-6年。她日夜流汗,肩冷背痛,夜间咽干,双膝无力,大便粘稠。当归黄流汤联合吴梅丸初诊盗汗无明显改善。复诊后发现盗汗从半夜开始,于是我们从“当要缓解”来治疗少阴病,应用黄连阿胶济子黄汤治疗。处方:炒黄连6克,炒黄芩10克,炒白芍10克,紫肉桂(下)2克,东阿胶(化)10克,乌鸡1克。
把六经之病用“想解时”用得恰到好处,真是妙不可言。
顾止善曾在2009年救治过一名7岁山东籍女童,因反复鼻出血,全身皮下瘀斑,确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低至3×109/L/L,多次住院,给予激素休克、血小板输注等对症治疗。这孩子对激素疗法不敏感。2012,16,6月6日因血小板再次严重下降来就诊。有时我大便干燥,有时我流鼻血。顾止善询问,其鼻衄常发于午后,大便干燥,故从“阳明病将解时”论治,并予承气汤。处方:制大黄(下)6克,厚朴6克,炒枳实8克,炙甘草6克,7剂。2012年6月27日,奇迹发生了。服用后,孩子鼻出血没有再发生,大便转顺,所有症状稳定。血常规检查PLT: 89× 109/L,之后承气汤等方子进出善后,病情稳定。
笔者曾指导同事用“当他想解决问题”的理论治疗一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患者为老年患者,有各种基础疾病。他的血小板反复降低超过10年,每1 ~ 3个月需要住院治疗。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反复治疗无效。2014年,10再次住院。当时血小板为12×109/L,患者有半夜醒来的症状。醒后口干耳鸣,舌苔薄红,脉象不明。根据“厥阴病待解”的经验,作者建议使用吴梅丸原方,并附方。1周后再次复查PLT:60×109/l,之后间断服药,半年血象仍稳定,未再次住院。
其实,六经病“当欲解”的临床应用,是基于运气病机理论的实践和深化,是基于对“开合铰链”时间和时机的把握,更能体现中医天人相应的特点。基于“当欲解六经病”,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