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在万历年间传入中国。大规模种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红薯的学名是番薯,又叫地瓜、红芋、地瓜。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长寿食品?名声。含糖量达到15%至20%。具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

中医视红薯为良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记载?红薯进补,健脾开胃,强肾阴?还说海里的人吃久了。

红薯在今天的种植区域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方言区,所以有上面提到的很多别名。然而,甘薯并非原产于中国,在中国的种植历史也只有几百年。

红薯起源于美洲,是哥伦布在15年底发现的。之后,红薯也被欧洲人所熟知,并伴随着殖民者的足迹首次传入欧洲、东南亚、日本和中国。

据学术研究,红薯是在明朝中叶以后传入中国的。其传入的途径来自菲律宾、安南(越南)和琉球群岛。

明代苏烟在《朱书赋》中写道:?在沈嘉和益友之间,漳州和潮汕的交界处,有一个岛叫南澳,温岭传入,把它的物种带到了晋江五都,那个乡叫陵水,物种的花园。甲午战争时,文玲饥寒交迫,其谷贵,但薯独一份,乡亲七八分与薯同活。?

可见红薯最早是传入广东的。据宣彤时期撰写的《东莞县志》记载,万历八年(1580),一位名叫陈毅的东莞海商将红薯引入中国。

但遗憾的是,虽然红薯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传入中国,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作为口粮的重要生存价值。

所以,起初红薯只在福建和广东流传。

其实红薯对土、肥、雨的要求不高,非常适合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假设明末政府组织大规模推广红薯种植,帮助陕西等地民众度过十年九旱的小冰期,还会有李自成张之乱吗?不幸的是,历史是无法假设的。

红薯真正大规模普及是在清代。

据《清钞?植物记录:?康熙年间,圣人下令在中州等地种植教艺为食。此后在直隶、江苏、山东等地广泛分布种植。?当时,在许多南方省份,甘薯种植已经变得更加普遍,成为穷人口粮的重要组成部分。

雍正三年(1725),福建巡抚黄在奏折中说:?查一下惠安、同安、金门沿海,都是泉州府的。去年冬天红薯收成不好,今年春天大米又贵,近海的穷人也不是没有苦。?。此外,雍正六年(1728),两广总督孔奏:查潮原品种番薯代替大米,现在全部收割,每筋卖一文钱。在黄冈和碣石,每十斤卖七文钱,大概是一个人一天的伙食,但只要一两文钱。?

可见,到了雍正时期,红薯已经成为下层民众的日常食物,尤其是在水旱之年,更是拯救饥民于灾荒的救星。

当时,许多有远见的地方官员逐渐意识到红薯的重要性。比如乾隆十二年(1747),安徽巡抚潘思邈要求全省种植红薯。安徽凤台县县长季峥?在大楼里走了一圈后,我发现沙子里确实有很多无法治愈的冰碛。我教人们种植山药,并协助脱壳小麦,这样就没有土地可以开垦了。?山东范县县长吴焕才在当地吗?教种红薯,人家的困难就解除了?。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道:大概物以稀为贵吧。北京白菜运到浙江,用红绳捆着,倒挂在水果店门口。你怎么想呢?口香糖蔬菜?;福建野生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美其名曰?龙舌兰酒?。

乾隆时期的地瓜对很多北方人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也享受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高级待遇。比如《燕京年间》记载,乾隆以后,北京无论贫富,都以煮红薯为食。

相对于小麦、水稻等我国传统作物,红薯不与主要粮食作物竞争,种植技术相对简单,对气候和雨水的要求不高。可以说,红薯在养活清朝数亿下层民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户籍人口达到6700万,明末大规模战争导致人口锐减。乾隆六年(1741年),中国户籍总人口历史上首次突破1亿,乾隆二十七年(1762)和乾隆五十五年(1790)相继突破2亿和3亿。道光十四年(1834),总人口超过4亿,咸丰元年(1851),人口达到4.31亿多。

从不到1亿到4亿多,时间不到200年。这其中,离不开红薯的功劳。